【编者按】麻栗坡县,为云南文山州下辖县,“以附近出产麻栗树,而街市适建于山坡得名。”位于云南文山州东南部,东接富宁县、西邻马关县,北靠广南县、西畴县,南界越南河江省。

麻栗坡县 来源《2007年雲南省電子地圖集》
阿迷州,在府东南百二十里。东至广西府弥勒州一百七十里,北至宁州一百三十里 。
古南蛮地。元初,立阿宁万户府。至元初,隶南路总管府。大德中,隶临安路。明洪武十五年,改立阿迷州(编户十二里),属临安府(土知州普姓。《志》云:阿宁古蛮名,今讹为阿迷 )。今因之。
州岩峦深险,控扼群蛮。
麻里长官司,古蛮地,亦孟养部落。永乐初,置麻里长官司 《通考》:麻里地与茶山接壤,亦以拒孟养功,授长官司。
土酋刁姓,副早姓。所辖皆峨昌蛮地。其地近亦为野人所夺,奔入赤石坪栖住。野人者在二长官司界外,赤发黄睛,树皮为衣,夜宿树上,丑恶凶悍。逢人即杀,无酋长约束。○外此又有八寨长官司、瓦甸长官司、麻沙长官司、沙勒长官司,俱在腾越徼外,皆羁縻蛮族也 。
来源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来源《民国云南省十万地形图(360图)》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从而加紧了对外的扩张和侵略。我国云南资源丰富(主要是矿藏),英、法侵略者均想把这块宝地据为己有。当时法国的《属地报》,就把云南列为"属地"之一。19世纪80年代,侵占了安南(今越南)后的法国殖民者,陈兵边境,对云南的马关、麻栗坡两县所属的猛洞地区虎视眈眈,并不断进行侵略行动。法寇的种种行径激怒了具有强烈爱国思想的云南边疆各族人民。为了维护祖国的独立和领土的完整,对于法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边疆各族人民进行了英勇的抵抗。其中苗族首领项崇周在抗击法国侵略者、保卫祖国神圣领土的斗争中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英雄事迹在云南各民族中广为流传。

麻栗坡县 来源《2000年雲南省地圖冊》
项崇周,苗族,清咸丰六年(1856年)出生于云南西畴县酒底塘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祖籍河南省项城县,清初项崇周家从路南迁至西畴。后来在他8岁时其父又把家迁到扣林山下的猛洞。项家兄弟中他排行第四,人称项四,苗语称"年四"。"年"是大名,"四"是小名。项崇周虽然未上过学,但自幼聪明机警,为人侠义,颇有胆识。因当地尚武、青壮年都练有两手防身绝活,项崇周也喜舞拳弄棒,并且是青年当中的佼佼者。据说项崇周天生神力,百十公斤的巨石,他可以脸不红,气不喘地抱着走几十步。曾徒手在野猪塘打死一只危害人畜的老虎,此举为地方做了件大好事,深获周围数十里群众的赞誉。

来源《1905年清帝国全图-云南省》
项崇周10多岁时,跟随洞奔地区头人熊天主当马弁。由于苗王熊天主也是爱国志士,与法国侵略军作坚决斗争,项崇周的聪明才智及一身功夫有了施展的机会。有一次,法国鬼子和安南的伪军骑着十几头大象,全副武装,气势汹汹地妄图一举踏平洞奔。敌人来势凶猛,苗族起先吃了点亏。为扭转局面,苗王集思广益,向大家征求破敌良策。

来源云南省贵州省全图
年轻的项崇周想了想后说:敌人气焰嚣张,训练有素,武器先进,又有大象助阵,与其硬拼是不行的,只能靠智取。大家知道,大象不是最怕老鼠吗?我们不妨多捉些老鼠,再预备些猪仔,等敌人象队再来时,我们见机将老鼠遍地放,然后捏住猪仔的嘴,使它们像老鼠一样尖叫。大象一见老鼠满地乱窜,又闻老鼠尖叫,准会到处乱逃。敌人一乱,我们乘势冲杀过去,必能大获全胜。苗王就采用了这个方法。第二天苗族果然用此奇招大破敌象队,杀死杀伤许多法国鬼子和安南军。苗王的抗法斗争使法国侵略者十分痛恨,后来他们收买了刺客,杀害了苗王。

苗王熊天主在世时,苗族首领马贲头,马飞天兄弟也在其麾下效力,充当武术教师。因苗王对项崇周较为器重,特别吩咐武艺高强的马氏昆仲对他多多指教。经马氏兄弟的经心指导,项崇周武功大增。

苗王遇害后,由他的结拜兄弟马贲头继位。马氏也是一位爱国志士,人称马爱国。继位之后继续进行老苗王的未竞事业,积极组织群众英勇抵抗法寇的侵略,并屡创法寇。马贲头对项崇周的胆识和才华很赏识,特选他当贴身卫士,并由其弟马飞天继续传授武功。有项崇周的鼎力相助,使马赏头在抗法斗争中如虎添翼,马氏的爱国业绩则对项崇周产生了很大影响。不久,马飞天病故,马贲头被法国侵略军收买的民族败类刺杀。深孚众望的项崇周在众人的一致拥戴下,当上了苗王。

光绪十年(1884年),法国第二次入侵越南北部,并把战火引到我国境内。这年5月,刘永福率领的黑旗军在河内附近的纸桥给法寇迎头痛击,取得大捷。消息传到猛洞后,大大激发了项崇周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适逢项崇周父亲赶街时被法军毒打,国恨家仇,使项崇周下定了起而抗暴的决心。次年春,项崇周邀约了17个郎舅弟兄和爱国志士,聚饮"鸡血酒",发誓同心协力,保家卫国,随后又联合了猛洞一带对殖民者有刻骨仇恨的苗、瑶、壮、傣、汉各族群众,高举起了抗法斗争的大旗。

项崇周揭竿而起后,边疆各民族群众应者云集,他的队伍因此从20余人壮大到200多人。成员也由单纯的农民、猎户,扩大到矿工、小产业主和民族上层。地区也由猛洞、船头、老寨扩展到保良街、漫美一带。他们利用熟悉的地形,猎人的敏锐,使用简陋的长矛、大刀、火铳、弓箭等和持新式武器的1000多名法国侵略者展开了殊死搏斗。双方主要在高棚、扣林、上营盘、马鹿洞、野猪塘、船头等地交锋。项崇周灵活巧妙地利用深山丛林和岩溶地形作掩护,神出鬼没,声东击西,使鬼子到处受挫,疲于奔命。经过大小数十次交锋,打得法寇晕头转向,丢盔弃甲,终于收复了麻栗坡、马关一带的全部失地。

光绪十一年(1885年)春,中法战争陆路战场进入了紧张阶段,我方一度失利。盘踞在猛洞、船头、新寨一带的法寇极为嚣张,他们抓夫派款,横征暴敛,压得当地群众喘不过气来。项崇周决定利用这个机会,教训一下鬼子。在教育群众齐心协力,起而抵制法寇无止境的勒索的同时,派弟兄埋伏在要道附近。

当法国鬼子经过时打死30多个法寇,解救了准备押往越南做苦力的100 多个青壮年同胞。他又亲自带领主力队伍,攻击盘踞在船头的敌人,项崇周身先士卒,挥舞大刀,冒着枪弹,向敌冲去,敌人被项崇周等人的英雄气概吓懵了,经过肉搏,终于消灭了船头的鬼子。接着项崇周又指挥队伍在扣林、猛洞一带打退了从黄树皮、清水河调来的数百名敌军。高棚、猛洞、保良街一带的苗、瑶、壮各族群众也赶走了当地的敌人,驻守马关的清军也将敌人赶出国界,这样,在文山的法国侵略军就被中国军民全部驱逐出境。

1885年4月,中法签订《巴黎停战协定》,中法战争结束。但法帝国主义贼心不死,继续对我国文山地区蚕食鲸吞,我爱国军民奋起还击,继续给侵略者一次又一次的教训。1886年秋,几百名法国侵略者伙同安南伪军向扣林、猛洞扑来,企图一举铲除项崇周的队伍,重新占领文山。项崇周得知消息后,决定趁敌立足未稳,主动出击。

他命令部队主力在新寨附近埋伏接应,自己则带10多个精壮汉子,脱去衣服,全身抹黑,约定在战斗开始后,摸到穿着衣服的就杀。部署好之后,带着大刀等轻便武器,在漆黑之夜的掩护下,摸进了新寨敌营,对毫无防备的鬼子进行一番痛快淋漓的宰杀。埋伏在附近接应的队伍也闻声杀入敌营。仅这一晚,即消灭敌人200多人。在追赶逃敌经过黄瓜坡时,一个高大壮实的鬼子突然从斜坡的隐蔽处扑出,拦腰抱住项崇周,两人顿时翻滚扭打在一起,滚至坡脚仍是难分难解,幸得项崇周的侄子"猫杂"赶到,才将鬼子打死。

由于项崇周抗法有功,清政府加以"千总"衔,后来又封为南防统带,指挥1000余人,负责麻栗坡、河口、马关三个地方的边防。年饷 3600两,并把猛洞一带长约60公里,宽约15公里(包括猛洞上、中、下等55个村寨的土地、赐给他作为世袭衣禄之地。

光绪十五年(1889年),项崇周以南防统带的身份,陪同清政府派来的官员一起与法国代表共同勘测国界,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界碑。界碑虽然建立,但法国殖民者野心不死,又企图用偷移界碑的方式蚕食我国领土。项崇周率领军民针锋相对,寸土必争。敌人夜里偷偷摸摸将界碑移过来,他们就在白天光明正大地将界碑搬回原处。

有时为了一块界碑双方你来我往,移动一二十次之多。特别是位于茅草坡前的第10号界碑,法军总是想把它移到大塘子来,但每次都被我军民安放还原处。此后,敌又多次出动武装移动界碑,但均遭项崇周给以沉重打击。最后迫使法国驻河江省的一个"六圈官来到10号碑前与项崇周赌咒发誓。项崇周义正辞严地说:界碑是中法两国共同勘定建立的,应该共同遵守,今后谁敢再偷移界碑,就叫他像这鸡狗一样的下场"。话音刚落,便用刀将一只鸡,一条狗的头割掉,丢在界碑前。法军官被吓得面如土色。从此法军偷移界碑的事再也没有发生过。

项崇周成了法国侵略者的眼中钉、肉中刺,欲置项崇周于死地,在武力侵略行为一次次失败的同时,法寇还不断采用比武、行刺、收买、诬告等种种伎俩,企图拉拢、谋害项崇周。但这些伎俩同他们的武装侵略一样,无一不以失败而告终。

光绪十九年(1893年),云贵总督王文韶不顾边疆人民的意愿,认为聚仁、奋武两甲(今之漫美、黄树皮、漫瓜、箐门、保良街、猛洞、船头等地)较为偏僻,管理起来鞭长莫及,主张放弃。并催法国赶快来接收。同时还恶意诬蔑抗法群众为"游匪",主张镇压。项崇周等在内外夹击,毫无外援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宁死不入法籍,团结各族人民,一致奋起抗击法人,取得连连奏捷。所以出现了虽然王文韶等无耻地将聚仁、奋武两甲拱手奉送法人,但鉴于两甲人民的意愿及项崇周等的抗击,法人始终不敢来接收。是年秋,项崇周把经过浴血奋战,从法人手中夺回的"两甲"献给清政府,清政府才承认两甲地方为我领土。法国代表也不得不予以承认。

项崇周及其领导的爱国人士的英勇斗争,为保卫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作出巨大贡献。他们的斗争沉重地打击了侵略者。项崇周一家在抗法斗争中作出了很大牺牲,先后有胞兄由绒、胞弟差桑、侄子猫杂、由满、川林等为国捐躯。

为表彰项崇周的爱国精神,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赐与他一面锦旗,上书:"边防如铁桶,苗中之豪杰"。民国3年(1914年),项崇周不幸去世,享年58岁。项崇周去世后,国民政府为纪念其功绩,特准其子国恩袭其职位。
【说明】
1、本文纯属个人整理的学习资料和史料,仅供参考,资料参考《读史方舆纪要》、《云南文史资料》、网络;
2、图片主要来源《民国云南省十万地形图(360图)》、《2007年雲南省電子地圖集》、《2000年雲南省地圖冊》、《1905年清帝国全图-云南省》、网络、个人收藏,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中华文化精神;
3、欢迎多多交流,难免有疏漏之处,还请多多指正交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