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陌生化”特征
所谓的“陌生化”,这个词是由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一文中提出的:艺术的目的是提供作为一种幻象的事物的感觉,而不是作为一种认识;事物的“反常化”程序及增加了感觉的难度与范围的高难形式的程序,这就是艺术的程序,因为艺术中的接受过程是具有自我目的的,而且必须被强化;艺术是一种体验人造物的方式,而在艺术里所完成的东西是不重要的。
由于翻译的原因,文中的“反常化”就是“陌生化”。
当然,对于“奇石形式的‘符号’世界”之“陌生化”特征来说,它主要是天公地母在创作奇石时通过“变形”、“关系换位”、“荒诞”、“梦幻”等技巧来实现的。下面,笔者将具体地谈一谈这个方面的内容。
一、“奇石形式的‘符号’世界”之“变形”所形成的“陌生化”特征。
这里的“变形”所形成的“陌生化”特征,它主要是指天公地母通过“简化”、“扭曲”、“抽象”等创作方法,将石头本身的一些审美元素转化为具有独特形式美和意义的过程。
1.简化。比如新疆泥石《双面人2》(见图

图34-3 《双面人2》 新疆泥石 7*4*8厘米 吕沛霖 藏
34-3),天公地母在创作该奇石的时候,是不是通过“简化”的策略?
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你看,在该块新疆泥石的右面,它的形状是不是一个小三角形?在这个小三角形的表面,是不是有三根不同方向的简单线条?这三根不同方向的简单线条是不是勾勒出了一个人物面孔的眼、鼻子、嘴?尽管眼睛是眯着的,但是,却给人俯视的感觉,是不是?
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你再看,在该块新疆泥石的左面,它的形状是不是也像一个小三角形?在这个小三角形的表面,是不是也有两根不同方向的简单线条,以及上下两个不同的碎线条?这些不同形状的简单线条,它们从上往下是不是也勾勒出了一个人物面孔的额头、眼、鼻子、嘴?尽管眼睛也是眯着的,但是,却给人仰视的感觉,是不是?
答案,显然也是肯定的。
由此可见,天公地母在创作新疆泥石《双面人》的时候,将复杂的创作过程变得简单、易懂,减少了冗余、繁琐的步骤。
这个时候,问题来了,天公地母通过“简化”的策略所创造的奇石,比如新疆泥石《双面人》,它的简洁、简单的状态,为什么还能形成“陌生化”的效果呢?
这是因为,在一般情况下,赏石人对奇石人物造型的要求,就是它们的形状要符合“比例”。
何谓“比例”?它有着怎样的发现历史?这些内容,笔者在《石道》第一卷第9章“怎样认定奇石?”一文中的第四节微课里,即“奇
石天然造,比例真可笑?”里,已经介绍过了。同时,在该节微课里,笔者还介绍了如何运用“比例”之形式法则,来认定奇石的一些策略。
换言之,天公地母创作的该新疆泥石《双面人》,它是不符合我国传统的“三庭五眼”之理想脸型的?
你看:如果把该新疆泥石《双面人》之左右两个脸部的高度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那么,它的额头、鼻子、下颚的比例符合1:1:1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你再看:如果把该新疆泥石《双面人》之左右两个脸部的宽度分为五个部分,那么,他两耳和五官等宽吗?或者说它展现的眼睛、鼻子、嘴巴,其宽度基本相等吗?
答案:显然也是否定的。
如此,按照我国传统的审美要求,人的理想脸型,人的五官的相对位置关系,比如眼睛离鼻子的距离,眼距、鼻翼宽度,嘴巴宽度等,都是存在着一定比例关系的。但是,天公地母在创作该新疆泥石《双面人》之左右两个脸部的时候,使用了“变形”之“简化”的手法,违反了比例关系,从而造成了一个“陌生化”的奇特效果,也就能够更好地吸引了赏石人的审美注意力。
《石道》(1-4卷)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