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奇石形式美依据的依据4

石道聊文化 2025-02-17 11:22:39

第二节“色派”奇石“渐变性节奏”构图的“动势”

在赏石中,玩石人还发现,有很多奇石表面的色彩,它们就好像是按某种定向规律做循序推移的变动,它相对淡化了“节拍”意识,有较长时间的周期特征,形成了反差明显、静中见动、高潮迭起的闪色效应。那些闪色效应,它表现为三种动态,即暖色系的奇石表面的“渐变性节奏”所形成的动态、冷色系的奇石表面的“渐变性节奏”所形成的动态,以及冷、暖色系的奇石表面的“渐变性节奏”所形成的动态。显然,这三种不同的动态,它们在玩石人的特殊感觉中,就形成了某种“动势”。简介如下:

一、“色”派奇石表面暖色系构图的“渐变性节奏”所形成的动态表现,以及玩石人对那些“动势”感觉的获得。

比如黄河石《隶书“止”》(见图30-5)的

图30-5 《隶书“止”》黄河石 33*16*29厘米 吕沛霖 藏

动态,它显然是其表面“红色”变暗之后的色相、明度、纯度、补色、面积、综合等多种多样的推移形式,形成了隶书“止”的笔画之动态。

既然如此,那么,玩石人该如何获得黄河石《隶书“止”》的“动势”呢?

这就要求玩石人在学会“破解构图”的基础上,还要学会“欣赏构图”。

众所周知,欣赏“色”派奇石的过程,就是变石头表面不同石色的自然形态和它们构图的隐蔽性为审美要素过程。以此类推,欣赏“图”派奇石的过程,也是变石头表面的“点(珍珠)”、或“细线条(石纹)”、或“粗线条(石筋)”的自然形态和它们构图的隐蔽性为审美要素过程。

比如,玩石人如果要领会黄河石《隶书“止”》之表面暖色系构图的“渐变性节奏”所形成的动态,他们就必然要具备书法中的一些文化。

大家知道,中国的传统文化——书法,它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同时,不同的书法也有不同的运行策略。比如草书,南朝梁武帝萧衍说它“若举翅而不飞,欲走而还停”(《草书状》)。当然,历史上著名的柳书,据专家研究,它在笔法上以方笔为主,所以显得棱角分明,劲健有力。而隶书呢?则独具一格。比如从其“横”画来说,书法中有“平横”和“波横”之说;从其“竖”画来说,书法中又有“中竖”、“向左弧竖”、“向右弧竖”之法;从其“撇”画来说,书法中还有“长撇”、“竖撇”、“横撇”、“弯撇”、“短撇”之多;从其“捺画”来说,它更是与“波横”的写法相似,均为“蚕头燕尾状”。只是“波横”平出,“捺画”逆锋起笔后,向右下倾斜行笔,至捺角处稍顿向右上提笔出锋。等等。

既然如此,那么,对于“色”派奇石表面暖色系之“渐变性节奏”所形成的“动势”,比如黄河石《隶书“止”》,玩石人该如何感知呢?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知觉活动本身有一种压倒一切的倾向——简化倾向”,“可以说,审美创造主体从想象、思维、评价等心理活动到整个实践活动,都具有简单化的倾向,这种倾向因来自生物进化过程中的适应和人类改造世界活动中的实践而根深蒂固,无怪乎对称、均衡、圆等简化形式会使人产生美感了”。同样,对于具有“渐变性节奏”的暖色系构图的感知来说,它们表面色彩的有色相、明度、纯度、冷暖、补色、面积、综合等多种多样的推移形式的构图,也能够给人带来不同的知觉活动,产生不同的情感。比如黄河石《隶书“止”》,它表现的情感是天公地母创作该作品时的心情,“书初无意于佳乃佳耳”(苏东坡)。

当然,尽管黄河石《隶书“止”》,它是天公地母运用暖色系,即土褐色,通过点、线的运动后所形成的在该黄河石这一石头表面上的图案。但是,这个图案,它显然表现了天公地母的情绪、精神、气场等。同时,玩石人也能够从此进入到感官愉悦、情感陶醉、精神自由的不同层次的享受中。

《石道》(1-4卷)339

0 阅读:6

石道聊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