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华说他最近在帮助一位宝妈,想要将宝妈从与孩子的崩溃关系中拉出来,让她看到真正的问题所在。
可奈何他如何拉扯,那位宝妈就是固执己见,不愿听取他任何的想法和建议。
为此,他气愤地说道:“真是冥顽不灵,孩子的问题全在她身上,她自己不改变,却老说孩子有问题,这怎么可能搞得好嘛”!
是呀,在一个家庭里,当孩子出现种种不良问题的时候,大多数父母首先想到的就是要改变孩子,并还抱着孩子必须改变的心态。
但实际情况却是,父母越想改变孩子,孩子的不良情况就会越严重,随之而来的亲子关系也会更糟糕。
那为什么会是这样?
想要解决孩子的问题,父母要先觉醒。
沙法丽·萨巴瑞博士在其著作《家庭的觉醒》中讲述了自己的觉悟过程。
那时,她的女儿正蹒跚学步。或许是因为第一次当妈妈,每当在与女儿发生不愉快时,到最后她都会做出妥协。
比如,有一件事是必须明确阻止的,可萨巴瑞博士在女儿的大声哭闹下,她就是没法坚持。过后,她又总会去惩罚女儿,责怪自己。
如此循环往复,这让萨巴瑞博士感到非常痛苦。
她很清楚地知道这样对女儿是不对的,既无法帮助孩子建立是非观念,又破坏了彼此的关系,还会将孩子推入一种不健康的模式。
于是,她开始思考自己不能坚持的根源,不断对自己的过去进行深度挖掘。
随着一层一层深入到内心,她发现,之所以不能对女儿坚持的根本原因在于,她的内心深处有着对获得别人认可的深切渴望。
原来,获得认可是她在与别人交往过程中的核心动机。
也就是在那一刻,萨巴瑞博士有了对自我的觉悟。
她说道:
“在我童年的某个时期,我曾经渴望被看作是个好孩子,但没有实现。这个没有得到满足的愿望如今支配了我与女儿的关系。为了实现当年未能满足的愿望,我制造出一个虚假的自己——我的“自我”,她的个性就是一位“讨好者”。这个不真实的我使我无法以女儿所需的方式把他抚养成人”。
换句话说就是,萨巴瑞博士童年的“内在小孩”一直在影响着她养育女儿的方式。
只要她一天没有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没有觉醒,她就没有办法好好养育孩子。
台湾作家张德芬有句广为人知的话:
“外面没有别人 ,只有你自己”。
以前不能理解她为什么说这样一句话,现在真的深以为然。
无论是养育孩子,还是和他人相处交往,归根结底都是先养育好自己,学会和自己相处。
正如杨绛先生所说的那样:
“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养育孩子也是如此,倘若身为父母的我们本身就有着没被安顿好的“内在小孩”,还有着许多不被看见的心理缺失,也就无法去滋养自己的孩子。
“孩子”其实就是自己,与自己的孩子毫无关系。
再回到文首朋友华说到的那位宝妈。
宝妈为何一直坚信是孩子的问题,而不是自己的问题?因为她从来就没有试着去看见自己,去觉察自己内心的想法,更别提去挖掘自己的过去了。
她抗拒来自他人的想法和建议,僵化在自己的思维里,她与自己的内在完全失联了。
萨巴瑞博士说:“生活在虚假自我中的父母,他们养育的孩子成长在充满了被污染过的情感能量的环境中”。
这也是为什么说要想解决孩子的问题,改变孩子,养育出一个自主、坚韧和有觉察力的孩子,最需要的就是父母觉醒的原因了。
外在是内在的映照,内在是外在的“良药”。
心理咨询师罗近月在《当你看得见自己,爱才能看见你》一书中说道:
“照顾好我们内心的孩子,我们才能成长为有力量的大人”
当父母觉醒了,内心变得鲜活了,父母的内在资源也被运用了起来,父母给到孩子的养育环境自然会是鲜活,而又充满力量的。
我们常说要遇见更好的自己,要成为更好的自己,不知道你理想中的“更好的自己”会是怎样的自己?
而我对“更好的自己”的理解是内外丰盈、身心合一的自己。
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心是一切的根源。
当父母能够将自己的心养好,那么,养好孩子自然就不在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