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校长纷纷改任或只任书记后,新提的校长成为“君主立宪”下的门面担当。重大会议时,校长成了主持人,书记做主报告;校长办公会议上,书记竟然大辣辣地坐在主位;连新生的开学典礼,校长还可以不出现,全凭书记主持大局。现有管理模式下,校长如果不是党员还好,可以不参加党组织会议;如果校长是党员,最高也只能担任副书记,正和副,有时就是天和地。
有一个校长想一肩挑,既当校长又当书记,上级领导说不符合学校的现有管理模式,书记和校长必须由两人分别担任,达到相互约束、相互监督的作用,从而避免一言堂。但一个学校只能出现一个主事人,校长主事,书记只能次之。现在强调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书记必然要站到前台来,那么校长则退到第二的位置上去,于是学校“只见书记,不见校长”就不足为奇了。

好在学校的书记基本上是由校长改任,在管理上一点问题都没有,套句时髦话,叫做“接着奏乐接着舞”。学校其他人都不尴尬,只尴尬了校长一个人,一时之间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校长有时为了避免难堪,甘当隐身人,只要条件允许,有书记出现的场合尽量不出现。名义上校长掌握着学校的财权和人事权,但书记作为组织钦定的总负责人,在学校管理中有最后决定权,所以当两人意见相左时,校长只能听书记的。既然自己做出的安排得不到真正落实,校长的权力处处受掣肘,慢慢地校长就不做决定了。
当然,校长不去和书记争第一,甘愿做副手配合书记的工作,那么两人齐努力,学校的工作是可以做到“一加一大于二”的。书记负责画圈,校长负责打眼;书记做好部署,校长不折不扣地去落实,分工明确则是学校大幸。只是学校工作大多是以教学工作为主,书记一般又不管如何教学,把又苦又累的教学工作都压给校长负责,校长就真的心甘情愿地站在这个位置上吗?如果不愿意,或者阳奉阴违,不是人为地给学校的工作增添了不必要的麻烦吗?书记定事,校长做事,做着做着使一点绊子,或者干脆给书记来一点猛料,这种不团结的局面别说不存在。
如果完完全全把校长定位成学校的二把手,校长可能也不会有太多个人的小啾啾。问题是也没人说校长只能是二把手,学校出现了问题,最后担责的是校长,不是书记,这就让校长心里难受。也许就是这样一种情况,因此学校的重要场面里“只见书记,不见校长”就容易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