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愁?
宋代吴文英在《唐多令·惜别》里说道:“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他从拆字的角度第一次将“愁”拆分为“秋”与“心”。
或许祖先在创造字的时候,就已经注意到大家总是习惯把这种烦恼的情绪与秋天联系在一起,于是便在“秋”字下加一个“心”字用来表示人的忧“愁”,也就是后来的“悲秋”。
接下来,便带大家领略古人不同的愁。
一、李煜的愁——愁度之深虞美人
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夜阑人静,明月清风,可他却是一个幽囚在这小楼中的不眠之人。
凭栏远望,多少凄楚之情,涌上心头。
从帝王到阶下囚;
从雕栏玉砌,花月春风到如今的国破家亡,物是人非;
从“天上人间”到“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他感受到了人生的愁苦,可是江山易主,又怎能奈何?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他的愁如春水涨溢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不舍昼夜,无尽东流。
二、李清照的愁——愁度之重武陵春·春晚
宋.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
从琴瑟和弦到国破、家亡、夫死、到遇人不淑以及政治上被诬陷,如今的自己只身流落异地,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索寞。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本来想去泛舟溪水,可惜自己太过忧愁,或许这小船也无法承受忧愁之重吧!
言有尽而意无穷,作者长叹一声,戛然而止,给人以无尽的哀叹的联想。
三、李白的愁——愁度之长秋浦歌
唐.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读到这两句,你不禁好奇: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
当你读到“缘愁似个长”时便会豁然开朗,原来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
当人发愁的时候会生白发,但这白发长达三千丈,是该有多少深重的忧愁啊。
李白有着雄心壮志,或“奋其志能,愿为辅弼”,或“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事实呢?
李白一生仕途坎坷,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可壮志未酬,人已衰老,不能不倍加痛苦。
他揽镜自照,触目惊心,仿佛“朝如青丝暮成雪”,于是发出“白发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横贯古今、绵延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