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而已,不必太用力

麓屿心言 2025-01-26 09:20:20
放下用力过猛,才能真心相见。

过年而已,不必太用力

春节家宴如何不冷场?亲子沟通秘籍分享!

年夜饭桌上的“破冰游戏”,让孩子主动开口!

春节的团圆饭桌上,沉默像一道透明的墙。父母问不出真心话,孩子低头刷手机,满桌佳肴成了摆设。有人拼命找话题,有人刻意讲道理,结果越用力越尴尬。其实,亲情本是一碗温粥,火候太猛,反而熬糊了味道。

成年人的疲惫已积攒一年,何苦再让春节变成考场?放下“必须说教”的执念,收起“假装热闹”的演技。真正的沟通,从不再用力过猛开始。01

不教春节最怕“教育型父母”。孩子刚咬一口糖葫芦,就被提醒“少吃零食”;年夜饭上聊起成绩,转眼成了批判大会。亲戚家的孩子考上名校,转头便敲打自家孩子:“你看看人家!”

朋友老周去年犯过这错。儿子在年夜饭上提到喜欢摄影,他立刻板起脸:“这专业能养活自己?不如学计算机!”孩子摔了筷子离席,直到初五都没再和他说话。后来老周翻儿子朋友圈,发现他拍的雪景获了摄影奖,配文是:“可惜我爸永远不会懂。”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父母的功能,是给孩子提供抱持的环境,而非纠正的标尺。”春节不是教育突击月,团圆饭桌更不是讲台。那些憋了一年的“为你好”,像鞭炮般突然炸响,只会吓跑想靠近的心。

今年不妨换个方式:孩子包歪了饺子,夸一句“创意不错”;聊到新年愿望,忍住“指点江山”的冲动。河南有位父亲,陪女儿用烟花棒在院子里写“失败日记”——把一年挫折化作星空下的火花。后来女儿在作文里写:“那晚的爸爸不像家长,倒像战友。”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比起用力纠错,孩子更需要被看见。

02

不演有人把春节过成了“亲情表演赛”。强撑笑脸迎合亲戚,硬找话题避免冷场,在家族群里发红包证明自己混得好……结果戏演足了,心却更空了。

表姐曾是“春节影后”。每年张罗全家福、策划文艺汇演,甚至给孩子写发言稿。直到去年,她高烧39度还在张罗祭祖,儿子突然大喊:“妈,你能不能歇会儿?我宁愿要真实的你!”她愣在原地,发现全家人都在小心翼翼配合她的剧本。

作家蒋勋说:“所有的生活美学,都在抵抗一个字——忙。”春节本是一场停泊,何必把自己逼成导演?

今年看到个暖心的故事。广州一家人取消所有流程,改在除夕夜“摆烂”:穿睡衣吃火锅,允许孩子赖床,拜年祝福直接说“祝你睡饱吃好”。结果全家反而聊起童年糗事,笑声掀翻屋顶。后来他们在客厅贴了张便签:“2024年春节,我们决定做真实的自己。”

亲情不需要满分答卷,自在才是最高级的仪式感。

03

不争春节的攀比,是伤亲情的钝刀。比谁家孩子成绩好,比谁送的年礼贵,连压岁钱都要暗自较劲。最后红包厚了,人情却薄了。

同事李姐曾为“压岁钱等式”失眠。亲戚给女儿600元,她非要回800元,丈夫抱怨:“打肿脸充胖子!”两人大吵一架。女儿把钱塞回她手里:“妈,我用压岁钱买你今晚别皱眉行吗?”

《百年孤独》里写道:“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二十年后再回忆春节,谁会记得红包厚度?只记得爷爷手把手教写春联的温暖,妈妈偷塞进口袋的桂花糖。

今年在短视频看到个“反向攀比”案例。两家孩子一个考第二、一个考第十,父母端起酒杯:“一个擅长数学,一个作文满分——这杯敬差异化发展!”桌上瞬间笑倒一片。

春意何必争高低?百花齐放才是春。

04林清玄说:“好雪片片,不落别处。”春节的美好,不在排场多大、红包多厚,而在某个瞬间:可能是孩子突然把头靠在你肩膀,可能是父母藏在你行李箱里的腌菜坛子被意外发现。

今年除夕,试着关掉“教育模式”,退出“亲情表演”,屏蔽“攀比信号”。留点空白给真心,腾些耳朵听琐碎。当我们不再用力抓握,月光反而会轻轻落满掌心。

点个关注,这个春节,愿所有爱都不必声嘶力竭,所有团圆都无须完美无缺。

0 阅读:8

麓屿心言

简介: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分享家庭沟通与情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