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与身体相处,是孩子无声的“健康第一课”

麓屿心言 2025-04-02 09:30:40

身体,是离我们最近,却又最常被忽略的风景。

我们每天都在使用它,却很少真正地去感受它、听听它想说些什么。忙碌的生活里,我们大人尚且如此,常常忽略身体发出的信号,直到它用疼痛或疲惫来“抗议”。那么,我们的孩子呢?他们与自己身体的关系,还好吗?

这听起来似乎不像教孩子读书写字那么“实在”,但想想有些生活中遇到的场景,有些孩子会用用暴食来填补内心的空洞,或许就能明白,这件事,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重要。它关乎孩子能否安稳地“住”在自己身体里,能否长成一个感觉统合、内心安定的“完整”的人。

01

心有灵犀,身亦有语,只是我们忘了如何倾听。

我们常常觉得,“我”就是我的想法、我的大脑。身体呢?好像只是一个需要喂养、需要保持健康的“载具”。

但身体从未停止过与我们对话。饿了、饱了、累了、冷了、热了……这些最基本的信号,就是身体的语言。更深一层,情绪来临时,身体也会有反应:紧张时手心出汗,害怕时心跳加快,开心时脚步轻快,难过时胸口发闷。

一个身心连接顺畅的孩子,能自然地感知到这些信号,并据此做出反应。饿了就想吃,累了就想歇,身体的感受是他行动的天然向导。这种来自内部的指引,会内化成一种最朴素的“自我信任”——“我知道我需要什么”。

可现实呢?我们大人忙着安排孩子的生活,参照着各种“标准”和“规则”。几点吃饭、吃多少、穿几件衣服、几点睡觉……我们有太多的“应该”,却很少问问孩子:“你感觉怎么样?”

我们或许没有意识到,当外界的指令总是压过内在的感受时,孩子身体发出的声音,就会渐渐变得微弱,甚至被“静音”。

身体的智慧,往往比头脑的道理更诚实。

02

多少爱的催促,无意间盖住了孩子身体本来的声音。

没有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我们很多行为的初衷,都是为了孩子好。

怕他饿着,所以总想让他“再吃一口”,哪怕他已经摇头说饱了。

怕他着凉,所以“你必须穿上这件外套”,即使他额头已经微微出汗。

希望他“坐有坐相”,所以不停地纠正“别动来动去”,没去想他可能只是坐久了身体需要活动一下,或者内心有些不安需要通过小动作来缓解。

希望他勇敢,所以在他摔倒哭泣时说“不疼不疼,爬起来”,压抑了他身体感受到的真实疼痛和那一刻的脆弱。

这些在我们看来再正常不过的日常片段,如果累积起来,就可能在不知不觉中传递给孩子一个信息:你的感觉不重要,甚至是不对的;你需要听大人的,听规则的。

我们不是故意要这样做。我们只是太焦虑,太想为孩子负责,太容易用我们“认为”的好,替代了孩子真实的感受。

别让我们的“应该”,淹没了孩子的“感觉”。

03

真正的滋养,不在远方,就在一餐一饭,一呼一吸间。

那该怎么办呢?其实,培养身心连接,不需要什么复杂的训练,它就藏在每天的生活细节里。

吃饭时,试试把“吃完”变成“感受”: 聊聊食物的味道、口感,“这个脆脆的,那个软软的”,“你的小肚子告诉你它饱了吗?” 让吃饭回归身体的本能需求,而不是一场任务。

玩耍中,看见并回应身体的语言: “哇,你跑得像一阵风!身体感觉很兴奋吧?” “玩了这么久,身体是不是有点累,想休息一下了?” 允许并欣赏孩子身体的活力,也教他识别疲惫的信号。

情绪起伏时,问问身体的感受: “你很生气,感觉身体哪里紧紧的吗?” “你有点难过,是心里感觉沉沉的,还是想哭?” 帮助孩子把抽象的情绪和具体的身体感受联系起来,让情绪不再那么“可怕”。

安静下来时,做个小小的“身体扫描”: “我们来感觉一下脚丫踩在地上的感觉吧?” “深呼吸,感觉肚子像小气球一样鼓起来了吗?” 几秒钟就好,温柔地把注意力带回身体。

还有,我们自己: 我们怎么谈论自己的身体?累了是硬撑还是允许自己休息?享受运动的快乐吗?我们与自己身体的关系,孩子都看在眼里。我们放松了,孩子才能更容易放松。

这件事急不得,也无需刻意。它更像是一种陪伴和提醒,一种温柔的“看见”。

倾听身体,是教孩子信任自己的第一课。

04

一个能安住于身体的孩子,内心自有一份沉静的力量。

为什么要如此看重这份“内在的连接”?因为它像树根一样,滋养着孩子成长的许多方面。

当一个孩子信任自己身体的信号,他会更懂得:

什么是真正的自我需求: 不容易被外界的评价或物质的诱惑轻易带偏,知道什么能真正滋养自己,无论是食物,还是关系。

如何安放自己的情绪: 能更早地识别情绪的苗头,用身体的放松(比如深呼吸)来帮助情绪平复,而不是长期压抑导致内心失衡。

建立稳固的自我价值: “我的感受是重要的,是被尊重的”,这份来自最基本生理层面的确认,会构建起坚实的自信内核。

拥有“活在当下”的能力: 身心合一,意味着更能专注和享受此刻,无论是玩耍、学习还是与人交往,内心少些漂浮不定。

我们希望孩子未来能应对风雨,内心强大。这份强大,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于能否安然地“活在”自己的身体里,感受到那份踏实与笃定。一个感觉自己是“完整”的,而非“身心分裂”的人,自然更有力量面对世界的复杂。

让身与心和解,是给孩子最宝贵的成长礼物。

寄语

身体是灵魂的第一个家园,也是陪伴我们一生的伙伴。它默默承载,也时时提醒。

作为父母,我们或许无法为孩子屏蔽所有的人生风雨,但可以努力守护好这份最根本的连接,陪伴他们学会倾听内在的声音,信任身体的智慧。

这不只是为了孩子,也是我们自己重新学习与身体做朋友的过程。或许,养育的智慧,就藏在那些安静的时刻里——当我们和孩子一起,重新学着倾听,那来自生命最深处、关于“家”的声音。这条回家的路,简单,却也影响一生。#家庭教育#

0 阅读:1

麓屿心言

简介: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分享家庭沟通与情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