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共情”到“赋能”:陪孩子走过风雨,而非替他遮挡

麓屿心言 2025-04-01 19:54:28

看见孩子眼底的潮汐,才能引他驶向内心的港湾。

我们或许都曾听闻或目睹,一些成年后的挣扎,追根溯源,竟与童年时未曾解开的心结息息相关。那些被压抑的感受,如同深埋的种子,在未来的某个人生节点,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破土而出,或成荫蔽,或成荆棘。

为人父母,我们倾尽所有,无非是希望孩子能内心丰盈,步履从容。可当面对孩子的情绪起伏,那些哭闹、顶撞、沉默时,我们是否也曾感到束手无策,甚至暗自焦虑?

我们并非生来就会做父母,这条路上充满了摸索与不易。但爱,总能指引方向。今天,我们不谈苛责,只聊理解,一起探索如何帮助孩子读懂情绪的语言,强健他们内心的力量,为他们建造一个能抵御人生风雨的内在导航系统。

01

情绪是孩子内心的悄悄话,莫将信号当噪音。

当孩子的世界起了风浪,我们常常急于让海面恢复平静。

他因为搭好的城堡倒塌而大哭,我们说:“多大点事,再搭一个!” 他因为考试失利而沮丧,我们说:“哭有什么用,下次努力!” 他因为害怕黑暗而不敢入睡,我们说:“男子汉,要勇敢!”

我们以为这是在教他坚强,却可能无意中传递了一个信息:你的感受不重要,甚至是错的。

可情绪,本是中性的。它们是来自内心深处的信号灯,提示着那些未被满足的需求,那些触碰到底线的边界,那些关乎生存与成长的讯息。

愤怒,也许在说:“我的界限被侵犯了,我需要保护自己。” 悲伤,可能在低语:“我失去了重要的东西,我需要时间哀悼。” 恐惧,或是在提醒:“这里有危险,我需要安全和确认。”

若我们总急着掐灭这些“警报”,孩子学会的不是管理情绪,而是无视内心的声音。如同航船失去了罗盘,只能在生活的海洋里迷茫漂泊,甚至在未来的某一天,积压的情绪如暗礁般,让人生触礁。

看见情绪的本来面目,是理解孩子的第一步。

那不是无理取闹,而是他内心世界正在发生的真实风暴。

02

心被懂得,才有力量向阳而生。

世间最治愈的力量,莫过于一句“我懂你”。

面对孩子汹涌的情绪,我们习惯了讲道理、提要求,却常常忽略了最关键的一环——验证他的感受。

验证,并非赞同他的行为,而是承认他情绪的合理性。

想象一下,孩子心爱的宠物走失了,他泪流不止。

无效的回应可能是:“不就是只小狗吗?再给你买一只!” 而验证的回应是:“我知道你非常非常难过,它陪了你那么久,就像家人一样,现在找不到了,心里一定空落落的,特别舍不得。”

前者轻描淡写,让孩子的失落无处安放;后者则像一个温暖的拥抱,告诉他:“你的感受,我看见了,也理解。”

很多家长会担心,理解了孩子的负面情绪,会不会让他变得娇气、放纵?

其实不然。区分情绪与行为是关键。我们可以不接受他因为生气而打人,但完全可以理解他那一刻的愤怒;我们可以不允许他因为想要玩具而撒泼,但可以共情他愿望落空的失望。

当一个孩子的内在感受被父母温柔地看见和接纳,他会获得一种深刻的安全感和价值感——“即使我生气/难过/害怕,我也是被爱的,我的感觉是真实的。”

这份来自父母的懂得,会化为他内心最坚实的土壤。

在这片土壤上,自尊得以滋养,勇气得以生发。

心若向阳,何惧悲伤?被爱看见的孩子,自有力量驱散阴霾。

03

授人以渔,从“父母协管”到“孩子自驾”。

情绪的浪涛总会来,教会孩子游泳,比替他挡浪更重要。

孩子年幼时,大脑的情绪调节中枢尚未成熟,他们需要父母作为“情绪教练”,进行“共同调节”。

这意味着,当孩子情绪激动时,父母首先要稳住自己。你的平静,是孩子情绪风暴中的“定海神针”。

一个拥抱,一个温柔的眼神,一句“妈妈/爸爸在这里”,都能帮助他从失控的边缘慢慢回来。

这不是溺爱,这是在提供他自我平复所必需的“安全基地”。

当孩子的情绪稍微平复,才是引导他学习应对技巧的时机。

比如,一起做几次深呼吸; 比如,找到一个“冷静角”让自己待一会儿; 比如,用语言而不是哭闹来表达需求:“我很生气,因为……”; 比如,一起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下次遇到这种情况,除了发脾气,我们还能试试什么办法?”

这并非一蹴而就,更像滴水穿石的功夫。

我们不能期望孩子听一次就能“立刻照做”,也不能只丢给他一句“你要控制好情绪”。

从父母耐心的陪伴、引导(协管),到孩子逐渐内化这些方法,能够独立运用(自驾),这是一个需要时间和反复练习的过程。

教会他乘风破浪的技艺,而非仅仅祈祷风平浪静。

内心有了航向和工具,才能在生活的变幻中,稳舵前行。

04

最好的榜样,是父母在自我修行路上步履不停。

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

我们如何面对压力,如何表达愤怒,如何消化失落,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潜移默化地模仿着。

如果我们习惯用吼叫表达不满,孩子可能就学不会心平气和地沟通; 如果我们常用购物或沉溺网络来逃避烦恼,孩子可能就难以建立积极的解压方式。

可以说,父母自身的情绪素养,构成了家庭情绪氛围的底色,也深刻影响着孩子情绪调节能力的上限。

承认吧,我们都不完美,都有情绪失控的时刻。

但这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从不反思,或者在失控后,把责任推给孩子。

真正有力量的示范,不仅在于努力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更在于当我们偶尔“没做好”时,那份真诚的修复。

一句坦诚的道歉:“对不起,爸爸/妈妈刚才太着急了,不该对你大吼大叫,那是我没控制好自己。” 远比一百句空洞的说教更能教会孩子责任、修复与爱的真谛。

雕琢自己,就是给孩子最好的范本。

你行走的光,就是他脚下的路。

父母在自我关照和成长上的持续努力,是对孩子最深沉、最有效的滋养。

养育,是一场爱与智慧的修行,终点不是完美,而是共同成长。

没有人天生就会做父母,也没有一条适用于所有家庭的捷径。

但当我们愿意蹲下来,尝试读懂孩子情绪背后的语言;当我们愿意先处理好自己的心绪,再引导孩子;当我们把每一次亲子间的“情绪碰撞”都看作是一次共同学习的机会……

我们就正在为孩子建造那座坚固的内在灯塔。

它或许不能让孩子一生风平浪静,但能赋予他在风雨飘摇时,看清方向、稳住心神、找到归途的力量。

愿我们都能成为那样的掌灯人,在烟火日常中,与孩子一同跋涉,点亮彼此的心灯,照见一个更温暖、更坚韧的未来。

0 阅读:11

麓屿心言

简介: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分享家庭沟通与情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