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动”到“行动”:跨越孩子内心那道隐秘的坎

麓屿心言 2025-03-31 19:17:27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可多少向往,只在心头萦绕,未曾化作足下的跫音。

我们看着孩子眼中闪烁着对“更好”的期盼,那份渴望改变的真挚,足以点亮星空。 他或许想成绩斐然,或许想挥洒自如地弹奏一曲,或许只是想更规律地早睡早起。 那份“想要”是如此真实、迫切。

然而,转瞬间,那光芒又似乎被无形的阴霾遮蔽,行动的脚步迟迟未能迈开,只剩下原地打转的焦虑和自我拉扯。 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忍不住发问:“既然那么想,为什么不动起来呢?” 有时,甚至会暗自揣测:“是懒惰吗?是缺乏意志力吗?”

其实,那份停滞不前,那份反复的内心挣扎,并非简单的“不愿”,而是一场深刻的“内耗”。 它像一个无形的漩涡,消耗着孩子的能量,也牵动着我们的心弦。 这背后,藏着几重鲜为人知的心理密码。

01 安全的港湾,与风浪的彼岸

熟悉的路,即使崎岖,也似乎比未知的坦途更令人安心。

改变,意味着要驶离那个虽然不完美、但至少已知的“舒适区”。 那片区域或许有不满,但没有大的意外。 而改变的彼岸,风光再美,也隔着一片充满不确定性的风浪。

孩子梦想着在课堂上自信发言,赢得赞赏(想要)。 可一想到可能说错、可能被嘲笑、可能暴露自己的不足,那份对“出糗”的恐惧便紧紧攫住了他。 于是,他选择沉默,选择继续当那个不太起眼但“安全”的自己。 沉默,成了他躲避风浪的港湾。

我们看到的“不主动”,是他内心权衡了“渴望的荣光”与“可预见的风险”后,潜意识选择了规避后者。 他并非不向往彼岸,只是那风浪显得太过汹涌,而他觉得自己还不够强壮,船桨也不够有力。

真正的勇气,并非不害怕,而是在颤抖中,依然选择伸出手,触摸那片看似遥远的光。

02 眼前的苟且,与诗意的远方

当下的每一份付出都如针毡,未来的那片锦绣却隔着云烟。

通往理想的道路,往往铺满了枯燥、重复和需要耐心的砖石。 这份“代价”是即刻的、具体的、触手可及的。 而那个“理想”的回报,却是未来的、模糊的、需要想象的。

孩子羡慕运动员的矫健身姿和赛场辉煌(想要)。 但每天清晨枯燥乏味的体能训练,汗水和肌肉酸痛带来的即时不适感(代价),轻易就能浇灭那份远方的憧憬。 “以后会很棒”的信念,在“现在很难受”的体验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于是,训练场上的身影,可能充满了拖沓和勉强。

我们倡导“坚持就是胜利”,可孩子更直接地感受到的是“坚持好痛苦”。 如果远方的“诗意”不能被清晰地描绘,不能转化为内心坚定的驱动力,那么眼前的“苟且”就足以让他望而却步。

唯有让远方的灯塔足够明亮,或是在跋涉的途中,找到可以小憩的绿洲,脚步才不会沉沦于当下的泥沼。

03 心比天高,却恐力不能及

那“理想的我”如日月悬空,“现实的我”却似尘埃,匍匐在地,不敢仰望。

有时,阻碍行动的,并非不愿付出,而是内心深处那个微弱的声音:“我不行”。 过往的失败经历,或是对自身能力的不自信,形成了一道鸿沟,横亘在“想要”和“能做到”之间。 尤其是当目标看起来宏大,或者对“完美”有着过高执念时,更容易触发这种无力感。

孩子可能立下宏愿,要完成一个复杂的科学项目(想要)。 但一想到涉及的知识庞杂、过程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万一做不好怎么办”的担忧,就感到无从下手。 “必须完美”的想法,反而成了启动行动的最大障碍。 于是,宁愿停留在“构思”阶段,也不愿冒险开始那个可能“不完美”的实践。

我们鼓励孩子“志存高远”,却可能忽略了帮他搭建通往高处的梯子。 如果内心不相信自己能够“够得到”,那么再美的风景,也只能是遥不可及的海市蜃楼。

成长的阶梯,并非一步登天。看见并珍视每一级微小的攀爬,远比遥望那不可及的峰顶,更能赋予前行的力量。

04 温柔的期望,无形的围墙

有时,那双想要扶持的手,却在不经意间,织成了阻碍飞翔的网。

环境,特别是家庭环境,对个体的行动力有着深刻影响。 父母的期望,本是爱的表达,是希望的寄托。 但如果这份期望过于沉重、表达方式充满焦虑、或者与孩子的内在节奏相悖,就可能变成一种压力。

我们期望孩子“自觉主动”(想要)。 但可能在日常中,不自觉地流露出对“不自觉”的担忧,通过频繁的提醒、比较甚至是指责来“鞭策”。 孩子感受到的是不被信任,是自己总也达不到标准的挫败。 为了避免冲突或满足期待,他可能口头应承,内心却筑起高墙,行动上反而更加消极、敷衍,以此来维护一点点可怜的自主感。

我们焦虑于“为你好”,却可能忽视了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被理解、被信任、被允许按照自己的步调探索。 当爱变成了控制,期望就可能异化为束缚。

信任是土壤,空间是阳光。当期望化为默默守望的灯火,而非步步紧逼的鞭策,心田自会悄然萌芽。

孩子的世界,并非黑白分明的逻辑场,更多是感受与渴望交织的迷宫。 那份“想”是真的,那份“耗”也是真的。 它像一场拔河,一端是美好的愿景,另一端是恐惧、不适、怀疑和外界压力交织的重负。

与其焦灼地追问“为何不动”,不如蹲下身来,尝试去理解那份挣扎。 轻轻地问一句:“孩子,是什么卡住了你?你在担心什么?需要我怎样帮你?” 理解,或许不能立刻移开所有的阻碍,但它像一束光,能照亮内心的角落,驱散一些迷茫。 它能让那颗想要破土、想要向阳生长的心,感受到被看见的温暖与力量。 而这份看见,往往就是改变发生的,最初的契机。

0 阅读:0

麓屿心言

简介: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分享家庭沟通与情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