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的帮助孩子提升内在动机?

麓屿心言 2025-03-25 19:44:41

真正的成长,源于内心的火焰,而非外在的鞭策。

前段时间,一则新闻让人唏嘘。一位母亲为了让女儿考上名校,从小到大严格管控,奖励、惩罚双管齐下。女儿确实一路成绩优异,考上了985大学。但毕业后,女儿却陷入迷茫,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甚至出现了抑郁倾向。

这不禁让人深思:我们拼尽全力,给孩子铺设的“成功之路”,真的是孩子想要的吗?我们用奖惩编织的“金丝笼”,真的能让孩子展翅高飞吗?

或许,我们都忽略了一个最根本的问题:驱动孩子前进的,究竟应该是外在的鞭策,还是内心的热爱?

01 | 理解“动机”:外在的绳索与内在的引擎

很多家长可能会说:“现在的孩子,不逼一下怎么行?没有奖励,哪来的动力?”

这话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但却忽视了动机的本质。想想看,孩子最初学习走路、说话的时候,有谁用奖励去“逼”他们了吗?没有。他们完全是出于好奇、出于对这个世界的探索欲,自发地去学习、去尝试。这就是“内在动机”的力量。

就像马拉松比赛,如果选手只是为了终点的奖牌而跑,一旦遇到挫折,或者对奖牌失去兴趣,就很容易放弃。但如果选手是真心热爱跑步,享受奔跑的过程,那么即使没有奖牌,他们也会坚持下去。

心理学上,把前者称为“外在动机”,把后者称为“内在动机”。

外在动机,就像用一根绳子牵着孩子往前走,看似有效,但一旦绳子断了,或者孩子对绳子另一端的“诱饵”不感兴趣了,动力也就消失了。而内在动机,则是孩子内心深处的一台引擎,只要点燃了它,就能源源不断地提供动力。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过度理由效应”。简单来说,就是当孩子因为喜欢而做一件事时,如果你用物质奖励去激励他,反而会让他觉得,自己做这件事是为了得到奖励,而不是因为喜欢。长此以往,原本的兴趣就会被外在的奖励“扼杀”。 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过类似的体验。

02 | 自体心理学视角:每个孩子都渴望“被看见”

除了“过度理由效应”,我们还可以从自体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内在动机的重要性。

自体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核心的“自体”(Self),这个“自体”渴望被肯定、被欣赏、被理解。当孩子的“自体”得到滋养时,他们就会充满活力、自信,有内在的动力去探索世界。反之,如果孩子的“自体”长期得不到滋养,他们就会变得脆弱、敏感、缺乏动力。

想想看,当孩子兴致勃勃地给你看他的画作时,你是怎么回应的?是敷衍地说一句“不错”,还是认真地欣赏,并问他:“哇,这幅画真漂亮!你画的是什么呀?能给妈妈讲讲吗?”

不同的回应,带给孩子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前者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作品不被重视,而后者则会让孩子感到自己的“自体”被看见、被肯定,从而激发他更强烈的创作欲望。

所以,真正懂教育的父母,不是“控制者”,而是“镜子”。他们会像一面镜子一样,如实地反映出孩子的优点、特长和进步,让孩子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从而建立起自信和内在价值感。

03 | 点燃内在火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那么,怎么才能让孩子的心里,燃起对学习、对生活的热情,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呢?

给孩子“做主”的机会。

你有没有发现,当孩子能自己做决定的时候,积极性特别高?哪怕只是让他自己选今天穿哪件衣服,他都会特别开心。学习也是一样。

与其强迫孩子学这学那,不如多给孩子一些选择权。比如,让孩子自己选择课外书、兴趣班,甚至是在一定范围内,参与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当孩子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时,他才会更投入、更主动。

让孩子体验“我能行”的感觉。

想想我们自己,是不是完成一件有挑战的事情后,会特别有成就感,还想再尝试?孩子也是一样。

所以,别给孩子定太高的目标,让他们总觉得自己不行。试试给孩子一些“跳一跳,够得着”的任务,让他在不断的小成功中,积累自信。 比如孩子刚开始学写字,不要追求完美,先鼓励他把字写端正;孩子刚开始学英语,不要苛求发音标准,先鼓励他敢于开口。

最重要的,用“爱”和“理解”去浇灌。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需要合适的土壤,才能茁壮成长. 而最好的土壤,就是父母无条件的爱和接纳。

多花时间陪伴孩子,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想法。无论孩子做得好不好,都要让他知道,爸爸妈妈永远爱他,家永远是他温暖的港湾。当孩子内心充满安全感时,他才更有勇气去探索,去尝试,去追寻自己的梦想。

此外, 还可以试试“无用之用”。

有时候,那些看似“无用”的东西,比如绘画、运动、唱歌,甚至是发呆,反而能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不要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留一些“空白”给孩子,让他们自由地玩耍、探索。你会发现,孩子会在这些“无用”的事情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和价值。

04 | 寄语:教育是一场“慢养”

当孩子心里有了自主的小火苗,有了成功的喜悦,有了爱的滋养,那份来自心底的热爱,就会像小树一样,越长越大,越来越茁壮。

这,才是真正让孩子受益一生的“起跑线”。

教育这条路,没有终点,也没有固定的模式。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 只有心里有火、眼里有光的孩子,才能走得更远,飞得更高,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让我们放下焦虑,慢下来,用爱和智慧,去陪伴孩子,静待花开。
0 阅读:3

麓屿心言

简介: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分享家庭沟通与情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