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凭二十六个士兵,却挡住匈奴万余大军进攻?东汉军队就是这么猛

灵巧饭团 2025-01-26 20:27:51

东汉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个故事格外荡气回肠,它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闪耀在那段古老的岁月里,每每被人提及,都能让人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不凡与震撼,这个故事也成为了东汉历史画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呢。

有一位将军名叫耿恭,他仅率领着几十名士兵,坚守在一座小城之中。可就是在这般悬殊的兵力对比下,居然成功抵御住了匈奴多达上万大军的猛烈进攻,着实令人惊叹不已!

虽说彼时汉军的主力已然全部撤离,可这位将军仍旧率领着那仅有的几十名士兵,稳稳地坚守在原处。只因怀揣着汉家男儿的那份骄傲,不论匈奴给出何种诱人的条件,他们皆坚决不投降,抱定死战到底的决心,绝不后退半步。

最终,在坚守了将近一年后,他们终于盼来了汉朝的援军,顺利完成了肩负的任务。然而,当他们随着援兵返回汉朝这边时,令人痛心的是,将军身旁仅剩下了十三个人,曾经一同坚守的众多同伴,大多已消逝在了那漫长的坚守岁月里。

得从身为将军的耿恭讲起了。耿恭的爷爷是耿况,在东汉还未开国之际,耿况时任上谷郡太守呢。那时候,刘秀刚来到河北,正筹备建立东汉,而耿况率先带领着整个上谷郡,归附了刘秀。

并且在之后东汉开国的进程里,耿况以及他的数位儿子,其中尤以大儿子耿弇表现突出,他们为东汉的建立贡献极大。于是乎,在东汉开国完毕之后,耿家便相当于拿到了东汉政权的一部分原始股份,就此成为了东汉的重要大股东。

耿恭乃是耿家老四耿广的儿子。

然而,耿恭可不愿只当个“混吃等死”的世家子弟。即便其家族权势滔天,可耿恭打小就怀揣着上阵杀敌的梦想,盼着能如同家族里的长辈那般,为国家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巨大力量。

只可惜,耿恭的这一梦想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难以达成。毕竟东汉统一天下后,随后的三十多年间,国家始终全力投入到休养生息之中,大体上并没有多少战事可供参与,所以耿恭的梦想也就一直无法实现了。

耿家情况较为特殊,东汉最初的两任皇帝刘秀与刘庄,都对功臣家族势力过大有所顾虑。所以在那三十多年间,即便国家边境出现一些叛乱情况,皇帝也始终不敢启用耿家之人。如此状况下,耿恭显然就越发难以获得机会,去施展自身的抱负了。

然而,这种状况在公元73年时终究有了改变。彼时汉朝已然恢复了自身的国力,于是对外战争得以重新开启。就在这同一年,汉明帝派遣大批军队奔赴西域,其目的在于收复曾经丢掉的西域那片区域。

接下来,随着大军逐渐集结完毕,耿恭的人生迎来了至关重要的一个契机。彼时在西域统领兵马的主将乃是耿秉,他可是耿恭三叔家的儿子。常言说“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既然耿秉担任了主将之职,那自然是要带上其他耿氏家族的人一同征战的。

就这样,耿恭迅速前往自己堂哥所在的麾下,自此开启了直接参与平定西域这场战争的历程。在这一过程中,他投身其中,正式加入到这场对西域平定行动的战事当中,开启了属于自己在这场战争里的篇章。

在那之后,汉军踏入西域展开的一系列战争,着实没太多必要详述,毕竟这属于东汉历史的主要脉络。彼时东汉筹备得相当周全,所以没用多长时间,便成功击退了西域天山周边的匈奴势力,还顺势占据了如今的哈密一带。如此这般,汉朝也就一举切断了匈奴通向西域极为关键的通道。

在成功击败匈奴后,接下来,汉朝便着手以天山为依托,计划构建起一条完备的战略防线。天山横亘于整个西域地区,其绝大部分地段的海拔颇高,匈奴人是难以翻越的。仅有为数不多的几个隘口,可供匈奴人由此通过。

如此这般的话,只要汉朝方面派出为数不多的军队,去牢牢守住这些极为关键的节点。如此,便能够凭借着天山这道天然屏障,构建起一道完整无缺的防线,从而将匈奴人完完全全地阻拦在天山以北的区域了。

就在这个时候,耿恭获任“戊己校尉”一职,从而留在了西域。他率领着区区几百人,在如今新疆奇台那一带进行驻守。此地在当时名为金蒲城,耿恭肩负的任务便是,一面开垦种地,一面警惕防备匈奴人的侵袭。

东汉大军出发后,历经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了天山防线的驻守事宜。待到公元74年的秋天来临,这条天山防线已然全面修筑完成,正式落成并可发挥其相应的防御作用了。

天山一线有着诸多关键节点,耿恭所驻守之处便是其中之一。并且在其余的那些关键节点上,汉军也都安排了相应的部队进行驻守呢。如此一来,这些节点相互连接,最终构成了一条连贯的线,进而形成了一道极为牢固的防线。

就这样,在完成这条防线的布置工作后,东汉大军的主要兵力,便全部撤回至汉朝境内了。

或许有人会在此产生疑问:东汉的主力部队当时为何要撤回去?毕竟都已经成功击退了匈奴,并且还切断了匈奴与西域之间的关联。既然如此,接下来东汉的大军又为何不乘胜追击,一鼓作气横扫整个西域,从而将所有的西域小国都彻底收复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补给没办法及时跟上来嘛。这补给要是能跟上,情况或许就不一样了,但实际情况就是它供应不上来,所以答案也就很清晰明了啦,就是因为补给供应方面出现了跟不上的状况。

需明确的是,西域这块地域,其地理状况颇具特殊性。放眼整个西域,绝大部分区域皆为沙漠,仅有为数不多的绿洲可供人类存活。就当时而言,整个西域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最多也不过几百万人罢了。

这便表明,要是汉朝派遣过来的军队数量过多的话,想要在当地直接获取充足的补给是极为困难的。即便汉军能够采取就地屯田的方式,然而就西域这边的地理状况而言,根本不存在那么多可供汉军进行耕种的土地。

如此一来,要是在西域驻守过多的军队,汉朝便需从中原往那儿运输大批物资补给。这些物资得穿越整个河西走廊才能抵达西域。在当时,这差不多是项无法完成的任务。即便汉朝凭借其强大的国力能够支撑起这种运输工作,可也必然会带来极大的消耗。

最为重要的一点在于,从战略层面去考量的话,这样的消耗压根就不存在必要性。

在成功占领天山一线后,汉军分散留驻于各个节点的兵力累计起来已然达到数千人之多。这数千人的汉军,再结合西域部分附属小国所提供的军队,要凑出一支上万人规模的军队是轻而易举的事儿。而在西域这一区域,如此一支上万人的军队,足以对除匈奴之外的所有小国形成压制之势。

要知道,倘若匈奴人发起进攻,那可就有点尴尬了,因为当时匈奴人的补给能力,是远比不上汉朝的。如此一来,在冬季之时,匈奴人根本没办法进行长距离的奔袭作战,去攻打天山一线地区。

待天气转暖后,若匈奴主力前来发动进攻,汉朝的情报系统可不是摆设。即便匈奴人能对天山一线的相关节点展开短时间的奔袭,当地守军也完全能够凭借城池坚守一阵子。与此同时,获悉消息的汉朝主力部队便可赶来,将匈奴军队一举歼灭。

当时汉朝在这方面,其基本的作战思路便是如此。

因而在此之后,汉军的主要兵力选择了撤离。

如此这般,在当地历经一个冬天后,时间便推移到了公元75年。恰如汉朝此前所预料的那般,冬季之时,匈奴人确实无法前来发动进攻。一直等到第二年开春了,汉朝这边方才获取消息,知晓匈奴人又一次前来侵扰了。

耿恭这边没过多久便知晓,匈奴军队马上要对他所在的这一片区域发起进攻了。但起初,匈奴人并未径直攻打耿恭所驻守之处,而是着重对臣服于汉朝的车师国展开攻势。车师国离耿恭驻守之地相隔不远,于是在得知匈奴人来袭的消息后,耿恭当即就率领手下的几百人,迅速赶去增援车师国。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这一回,汉朝的情报体系竟然出现了一处小小的漏洞。要知道,此次匈奴所派遣过来的军队,压根就不是那种小规模前来袭扰的骑兵队伍,而是一支兵力多达两万人的主力部队!

两万人设下围点打援的埋伏,去对付仅有五百人的队伍,这样的形势下,一场野战拉开帷幕。很显然,双方力量太过悬殊,这场战斗几乎不存在什么悬念,耿恭最终战败了。其结果近乎全军覆没,仅有耿恭自己带着寥寥无几的幸存士兵,回到了此前驻守的金蒲城。

其实针对这样的情况,汉朝这边早就有了相应的预案。于是接下来,耿恭迅速安排人手,其中一部分人被派回汉朝本土,目的是请求援兵前来支援作战。与此同时,耿恭还另外派人去知会周边的附属小国,以及其他屯田之处,打算从这些地方征调军队,从而组建起一支力量,好和匈奴人展开正面交锋。

此前汉朝的相关布置颇为完善,因而没过多久,在汉朝这边,周边就迅速集结起了数千人之众。凭借着当地的城防工事,再配合这几千人的兵力,耿恭足以同匈奴人展开一场正面的攻守较量,能够轻松将局势拖至汉军援兵到来之时。

事实上,直至此刻,耿恭内心都未曾有过丝毫的慌乱。毕竟截至当下,所发生的一切状况,均处于汉朝此前所做的预料范围之内呢。

因此,在双方展开交战的行动过后,随后那几个月时间里战争的情况,大体上便是如下这般的情形了。

公元75年3月的时候,匈奴的主力部队赶到了。经过一番短暂的交战,耿恭所率领的那几百人在野战里就全部被消灭了。而与此同时,耿恭一边着手召集其他地方的军队,一边向汉朝这边请求派遣援兵。就在这期间,匈奴人成功攻破了车师国,还派出了一小部分军队,对耿恭驻守的金蒲城展开了围攻。

耿恭率麾下军队展开了一场短暂的围城战,成功击退了来犯的匈奴人。待匈奴暂且退去后,就在当年五月,耿恭迅速行动,带领军队占领了旁边更利于坚守的疏勒城,就此驻扎下来,静静等候汉朝援兵的到来。

七月间,匈奴人又一次发起了侵袭。此前,耿恭已然召集起数千之众,牢牢地坚守在疏勒城。就在匈奴人准备展开强攻之际,耿恭更是果敢地率领着这几千人,主动出击,奔赴城外迎击敌军,成功地将匈奴的先锋骑兵打得大败而逃。

当匈奴主力着手围攻疏勒城之际,耿恭由于准备极为充分,还在城内成功挖出了水井,如此一来,便彻底粉碎了匈奴妄图断水困城的计划。反观匈奴一方,他们几番尝试操作后,眼见根本无法使城内断水,竟觉得是有神灵在庇佑汉朝,于是再也不敢强力进攻,只得灰溜溜地撤退了。

截至此处,耿恭全然未曾表现出一丝慌张的迹象。毕竟,此前汉军早已对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做了充分的预估,当下所发生的这一切,实则都未曾超出汉军之前的预测范畴,所以耿恭方能这般镇定自若。

然而在那之后,后续所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慢慢脱离了耿恭的预想范畴,局势随之变得越发糟糕起来。

在耿恭坚守疏勒城的那段时间里,匈奴方面联合了西域的龟兹、焉耆这两个国家,一同对西域都护陈睦所驻守的区域发起了进攻。一番激战过后,陈睦所带领的军队全军覆没,而陈睦本人也不幸惨遭杀害。

然而,在陈睦惨遭杀害之后,匈奴人旋即又对耿恭附近的、汉军极为重要的另一据点——柳中城,展开了包围之势。

西域都护被杀之后,柳中城也陷入了被围困的境地。如此一来,耿恭所驻守的疏勒城便沦为了一座孤城,在其周边,已然找不到能够与之相互配合、协同作战的队友了,它就那样孤零零地矗立在那儿。

当然了,截止到目前这个状况,还是处在能够被接受的范围当中的。尽管当下的战局形势十分严峻恶劣,可耿恭心里始终坚信着,只要汉朝的援军能够顺利抵达此地,那么必然可以不费什么力气就解除眼前的围困局面,而且还能够将这支匈奴的主力部队给彻底歼灭掉。

然而问题在于,在耿恭坚守疏勒城长达两个多月之后,也就是公元75年的九月,在汉朝的京城那个地方,有一件重大的事情发生了。

汉明帝辞世而去,龙驭宾天,他的生命在世间划上了句号,那曾经君临天下的一代帝王,终究走完了自己的人生旅程,于这尘世之中溘然长逝,只留下诸多往事供后人追思缅怀,整个汉室也自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汉明帝骤然离世,这一情况从根本上致使西域的局势发生了改变。在京城方面,汉明帝驾崩后,汉章帝旋即继承皇位,整个过程颇为平顺,几乎未起任何波澜。然而新帝登基,京城上下皆忙于皇位交接事宜,如此一来,往西域派遣援兵的计划便只能往后推迟了。

况且,皇帝才刚刚驾崩,依照古时的规矩而言,国家着实不宜即刻发动战争。这一方面是出于礼仪方面的考量,另一方面更是为了切实保障国家的安全。要知道,在这权力交接的关键当口,要是轻易调遣大军出征,一旦发生叛乱之事,那可极易引发严重的问题。

汉明帝骤然驾崩,如此一来,在短时间当中,汉军已没办法继续朝着西域那边派遣援兵了。

就这样,耿恭所率领的部队已然沦为孤军了,而且是彻彻底底的孤军状态。在全然没有援兵赶来相助的情形之下,摆在他们面前的,便是要去直面整个匈奴主力发起的围攻!

就这样,在随后的几个月时光中,那关乎生死存亡的疏勒城保卫战,正式拉开了帷幕。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就此展开,疏勒城即将迎来血与火的考验,而城中的将士们也将在这场战役里,为守护城池全力以赴,书写属于他们的英勇篇章。

耿恭虽说事先做了较为充足的准备,在城内早早囤积了许多粮食。可在完全没有外部补给送来的状况下,仅仅过了几个月,疏勒城内所囤积的那些补给,便迅速被消耗殆尽了。

当城内的粮食被消耗殆尽后,耿恭便率领着手下的士兵,在城内寻觅一切可吃之物。先是粮食没了就宰杀马匹充饥,马匹没了便去挖草根、剥树皮果腹。待这些也都吃光了,最终,耿恭无奈只能把城内部分武器和铠甲拿来煮了,食用上面的兽筋与兽皮。

即便惨况已然达到极致,都快要被饿死了,可在这样的情形下,耿恭以及他麾下的汉军士兵,没有任何一人选择投降,他们坚守着心中的那份信念,即便身处绝境,也绝不向敌人屈服,其气节令人动容。

所有人心中都秉持着这样一个信念,并且对此坚信不疑。这个信念仿佛是他们前行路上的明灯,给予他们力量与支撑,让他们在面对诸多情况时,都能紧紧依托着这份坚信,不轻易动摇和改变。

身为汉家儿郎,当有宁死不屈之傲骨,能顶天立地直面死亡,怎可屈膝苟且偷生!要坚信,我们的国家始终与我们同在,绝不会将我们弃之不顾,那驰援的队伍定会在不久之后赶来,给予我们有力的支撑!

耿恭怀揣着这样的信念,率领麾下的那些士兵,顽强抵御住了匈奴主力大军的猛烈围攻。彼时,城内已然完全断粮,身边的战友陆续倒下,生命消逝。没过多久,偌大的城内仅仅剩下了几十个来自汉朝的士兵,可他们依旧在坚守着。

然而到了最后,始终未曾有哪怕一个人选择开城投降。

就这样,疏勒城在匈奴人长达数月的围城攻势下,依旧稳如磐石,未被攻克。那些汉家士兵坚守此地的顽强表现,着实让匈奴人钦佩不已。之后,匈奴人干脆派使者进入城中,试图劝降耿恭,还承诺只要耿恭肯投降,便立刻封其为王,让他日后尽享荣华富贵。

然而最终的情况是,匈奴人前来劝降时,耿恭压根就没把这当回事儿,连理都未曾理会一下。他不但果断地亲手斩杀了匈奴的使者,甚至还特意当着匈奴众人的面,在城头上直接将这名匈奴使者给烧了,借此来明确表明自己坚决不投降的坚定意志。

耿恭的坚持,惹得匈奴人动了怒,他们随后调集更多兵力,对疏勒城展开围攻。可最终,无论匈奴人怎样发起强攻,那座小小的疏勒城就是攻不下来,城内仅仅几十个汉朝士兵,匈奴人却对他们无可奈何。

匈奴人着实感到十分疑惑,他们怎么都想不通,为何都已经到了如此境地,那些汉朝人仍旧拒不投降呢?他们永远也弄不明白,那些汉朝士兵究竟为何这般不怕死!

就这样,日子一天天地溜走了,每一日的时光都在悄无声息中逝去,如同那潺潺流淌的溪水,一去不复返,不知不觉间,已经过去了好些时日啦。

眨眼间,数月的时光匆匆而过,这一年也缓缓步入了冬日的时节。

在汉朝的京城之中,皇帝的交接事宜终告完成,而此时汉章帝也获知了耿恭那边的状况。随后,汉章帝即刻下达命令,要求从张掖、酒泉还有敦煌等多地,于当地征调兵力,组建成一支援军,火速赶去营救耿恭。

公元76年正月之时,七千名汉军的精锐援军成功抵达了西域之地。随后,在现今的吐鲁番一带,汉军与匈奴的主力军队正面遭遇。最终,经过一场激烈大战,这七千汉军援兵大展神威,一举斩杀了三千八百名匈奴人,还俘虏了三千人,使得匈奴主力遭受重创。

在此之后,匈奴人只能选择主动后撤,退回到了草原之上。如此一来,疏勒城所遭受的围困局面,也就随之解除掉了。

然而,待到汉军的援兵终于抵达疏勒城之时,他们所见到的最后那一幕场景,着实让他们完完全全地陷入了震惊之中,内心受到的冲击极大。

在城外,道路的两边堆积着厚厚的雪,其深度最深的地方超过了一丈。如此深厚的积雪,把那座疏勒城重重围困,使得这座城差不多变成了一处绝境,仿若陷入了死地一般,处境极为艰难。

彼时在城内,仅仅留存二十余人罢了。他们身上的衣衫早已破旧不堪,且个个身形消瘦,仿若皮包骨头一般。即便如此,他们依旧坚定地坚守在此处,未曾有过丝毫退缩之意。

就这样,待汉军援兵赶来后,耿恭以及那些有幸存活下来的人,便随着援兵踏上了返回玉门关之路。返程途中,他们不幸又遭到匈奴人的伏击。此前便饱受饥饿折磨,如此一来,许多人没能撑住,最终,当抵达玉门关时,就只剩十三个人了。

那十三人归来以后,汉朝官方给予了其极为崇高的评价,觉得他们所秉持的节操,相较当年的苏武亦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凡是活着回来的人,皆获加官进爵之荣,就此成了备受众人敬仰的英雄人物。

然而,就这十三个人而言,他们所象征的那种精神,说不定相较其收获的荣耀而言,要更为宝贵得多。这荣耀固然值得瞩目,但他们身上所代表的精神,其蕴含的价值或许才是真正无可估量且意义非凡的呢。

那些坚守在疏勒城的汉家子弟,凭借他们的执着坚守,彰显出了我们民族的骄傲。恰是这般坚守的精神,使得我们的历史得以绵延数千年而未曾中断,并且在未来也定能继续传承下去,让民族的香火永远旺盛。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