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的刘虞,曾被袁绍等人拥立称帝,为何他本人却推辞不受?

灵巧饭团 2025-01-21 14:29:13

公元191年,恰是董卓刚刚完成迁都长安之举的时候,与此同时,在关东地区,有一件大事发生了。

彼时在关东联军之中,袁绍等一批人察觉到,东汉朝廷已然西迁至关中地区,而汉献帝也彻底被董卓所把控。他们心里明白,在这种情形下,往后要是还打算把汉献帝从董卓手中重新夺回,那面临的困难程度可就太大了。

就在这样的一个时候,他们经过商议后,采取了联名的方式派人前往,去寻到了幽州牧刘虞,内心怀着一种期待,那便是推举刘虞来出任新的皇帝!

后世不少人或许都未曾听闻过这个刘虞。毕竟在汉末三国时期,与袁绍、曹操、刘备等一干人相较而言,刘虞的名气着实低了许多,知晓他的人远没有知晓袁绍等人那么多。

然而在关东联军一同讨伐董卓,董卓进而迁都长安的这个阶段,刘虞可是相当关键的人物呢。彼时整个幽州地区,也就是现今的京津冀这片区域,都归刘虞所管辖。而刘备的老同学公孙瓒在那时,仅仅不过是刘虞手底下的一名下属罢了。

并且,在汉末诸多各自独立的刘氏宗亲里面,刘虞与东汉皇族的血缘关系,堪称是最近的!刘虞的五世祖刘彊,在过去可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儿子呢,并且还是刘秀极为重要的嫡长子!

在东汉开国之际,刘彊曾有过太子的身份。可叹的是,刘彊生母为郭圣通,而刘秀对初恋阴丽华更为钟情。于是乎,刘秀后来将郭圣通的皇后之位废除,改立阴丽华为后。与之相应的,太子之位也从郭圣通之子刘彊,变更为阴丽华之子了。

在东汉开国之际,这件事可是妥妥的主线剧情内容,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它占据着颇为重要的位置,算得上是诸多重大事件当中相当关键的一部分呢,是很值得一提的存在哦。

倘若当年未曾发生那件事,刘虞极有可能成为东汉的皇帝。相较而言,像后来广为人知的刘备、刘表、刘璋等,他们与东汉皇族的关联,得追溯到汉景帝时期。很明显,论及和东汉皇族的血缘关系,他们是没法与刘虞相提并论的。

总而言之,刘虞凭借自身的血缘关系,再结合其所担任的幽州牧这一官职,那是完全具备被拥立为皇帝的资格的。也正因如此,在这个时候,袁绍等人才会携手联合起来,一同派人去和刘虞进行联络沟通,其目的就是想要直接拥立刘虞,进而另立一个朝廷。

然而,最终的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得知这个消息以后,刘虞的反应竟是果断地予以拒绝,这一情况让大家都始料未及。

不仅如此,面对袁绍等人派来的使者,他竟直接将人家狠狠地骂了一通。

那么,面对关东联军的拥立之举,刘虞缘何会予以拒绝呢?要知道,这位身处东汉末年的宗室中的重量级人物,掌控着整整一州之地,可为何就是没能成功挽救东汉的国运呢?明明开局便坐拥整个幽州的刘虞,怎么到后来名气反倒变得很小了呢?在拒绝被拥立之后,刘虞最终的结局又究竟是怎样的呢?

下面要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有刘氏宗亲,他们一心忠于汉室,满心赤诚地为汉室奉献着一切,本以为能得善终,可最终的结局却令人唏嘘,他们并未得到应有的好报,着实令人感慨万分。

就血缘方面而言,刘虞的六世祖恰恰是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这般血缘关系,着实是不好简单判定远近,说它近吧,确实有这么个关联;可说它远呢,中间也隔了不少代际了。

但凡对东汉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清楚,刘秀的六世祖乃是汉景帝刘启。然而,这一脉传承了六代人之后,轮到刘秀时,在其年轻之际,竟然只能靠种地维持生计了。

想当年,刘秀所在的家族在当地称得上是大家族呢,其家庭的经济状况也较为可观。不过即便有着这样的家底,可到了刘秀这一辈的时候,他家的阶层也仅仅能划归到中下层地主的范畴啦。

古代人要是放开了生孩子,就会出现类似这样的情况。就拿汉景帝来说吧,他一人便育有十四个儿子呢。而在这十四个儿子当中,刘胜尤其能生,一下子就给他添了一百多个孙子。如此一来,到了孙子辈,汉景帝就拥有几百个孙子啦。等到六代之后,汉景帝究竟有多少后人,真的是难以确切统计。

至于刘虞这边,情形与之较为相仿。但相较于西汉时期的刘秀而言,刘虞所处的状况相对来讲是要好一些的。

东汉时期的诸位皇帝,绝大多数在生育子嗣这件事上,表现得并不那么突出,也就是大多都没那种很强的生育能力呢。

因而,直至刘虞祖父所处的时代,其家族依旧处于国家的核心层面。刘虞的祖父乃是刘嘉,若论起辈分来,刘嘉实则为刘秀的玄孙辈。虽说这血缘关系已稍显疏远,不过鉴于其自身颇为努力,况且刘秀的后人数量也确实有限。最终,刘嘉得以官至光禄勋,位居九卿之列。

再往后,到了刘虞父亲所处的时代,情况依旧这般。有着刘秀后人的血脉优势作为加持,并且其本人也十分努力,再加上家中老爹全力帮忙铺设道路。如此一来,刘虞父亲在仕途上的发展还算顺遂,最终得以官至丹阳郡太守之位。

刘虞的开局可要比刘备轻松得多,毕竟他有个当太守的爹呢。再瞧瞧刘备,虽说他后来也宣称自己是汉室宗亲,可他并非刘秀那一脉的后人哦。他爷爷不过是个县令罢了,并且他父亲还早早离世,连县令都没能当上呢。

刘虞乃是刘秀的后人,待其成年以后,便依照常规途径踏入仕途开始做官。在经过举孝廉的考核之后,他顺利获得了编制。自此之后,刘虞凭借自身的不懈努力,在仕途之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不断向上攀升。

在黄巾起义爆发前夕,刘虞已然晋升至“幽州刺史”这一职位了。而等到黄巾起义爆发前后时段,他的任职又发生了变动,改任为甘陵国相,在地方上那可是手握着实权的重要人物,地位举足轻重呢。

刘虞的家世较为特殊,其早年的升迁历程没太多可讲之处,史书对此着墨也不多。不过在刘虞负责地方治理之后,情况就不一样了,史书可是耗费了不少篇幅,对他主政地方所取得的“政绩”进行了细致的描述。

史书中有相关记载,在刘虞出任幽州刺史的那段时期,他对待当地的百姓极为仁厚。可以说,他就是那种非常典型的、能被百姓视作“青天大老爷”一般的好官。

彼时东汉已至王朝末路,土地兼并之势汹涌,难以遏制,底层百姓的生活注定艰难困苦。然而在刘虞治理幽州之时,当地百姓的日子却轻松了许多。不少老百姓出于真心,自发地对刘虞的功绩予以赞扬歌颂,还编出诸多民谣来为其宣传造势呢。

并且,这事儿真不是刘虞搞政治作秀,刻意去操控百姓来为自己积攒政绩。要知道在黄巾起义爆发后的那段历史时期,我们能够看到,东汉的其余几个州,大体上都有黄巾军活动的踪迹。特别是挨着幽州的冀州,那可是张角的故乡,完全就是黄巾军的主要作战场地呢。

然而在与冀州相邻的幽州,竟然寻觅不到任何有关大规模黄巾军的相关记载。

不仅如此,不单单是幽州的百姓对刘虞所施行的“仁政”满怀感激之情。就连处在幽州边塞之外的胡人,像鲜卑、乌桓、秽貊等诸多部落,同样对刘虞极为敬重。

倘若刘虞生活在太平盛世之中,那他极有可能会成为一代备受赞誉的名臣。在那样安稳的时代环境下,以刘虞的特质和能力,是很有机会在朝堂之上大展身手,凭借自身的才德建立功勋,从而在历史上留下属于名臣的光辉印记呢。

只可惜,他所身处的时代,恰恰就是历史长河中最为混乱不堪的东汉末年时期。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轰然爆发。彼时的刘虞在幽州与冀州这一带,那可是有着很不错的声望。也正因如此,在黄巾起义爆发这一局势之下,他旋即就又被派遣到了甘陵出任国相一职,担起了安抚当地百姓的重任呢。

必须得承认,刘虞在安抚地方这方面的手段着实厉害非凡。仅仅在很短的时间当中,他便成功安抚了当地的百姓,有效遏制了当地起义的蔓延态势。而这一举措,无疑为后续东汉去镇压冀州的黄巾军提供了极大的助力,贡献相当突出。

刘虞由于连续在地方主持政务达数年之久,并且在相关事务中安抚工作成效显著。在黄巾军被暂且镇压下去后,他终于迎来了难得的晋升机会,先是回到京城出任尚书令兼光禄勋一职,之后又进一步升任为宗正。

至此,刘虞已然成为宗室里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了。在老刘家整个宗室当中,那个时候唯有提出“废史立牧”方案的刘焉,能与他相较一二。不过,相较于刘虞,刘焉心里的盘算可不少,远不及刘虞那般心思纯粹。

接下来,刘虞入京出任高官。在此后的十年间,命运先后三次眷顾于他,这三次机会极为关键,倘若把握得当,是能够直接改变东汉国运走向的,只是最终结果如何,还需看诸多因素的影响。

只可惜,那三次摆在眼前的机会,他竟然一次都没能抓住呢。实在是令人感到惋惜,明明有三次可以把握的契机,却都从他手中溜走了,最终他一次都未曾将其抓住。

他此次回京之后,便迎来了第一次机会。

刘虞回到京城出任高官不久后便察觉到,京城的实际状况比他预想的要黑暗得多。彼时汉灵帝一味贪图享受,朝政被宦官与外戚交替掌控,贪污受贿、卖官鬻爵之类的行径已然完全公开化。可以说,整个国家从上至下已然腐朽不堪了!

就在那样一种局势之中,彼时东汉的高层里,有一伙满腔热血的青年渐渐汇聚起来。他们满心期望凭借自身的不懈努力,去扭转这般黑暗的局势,进而重塑他们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模样。

在这一群充满热血的青年里,有一个人处于为首的位置,他便是袁绍。

史书当中并未记载袁绍与刘虞最初是怎样有了接触的情况。不过从后续诸多事宜来瞧,在他俩有了接触之后,明显十分投缘,彼此都怀揣着改变这个时代的强烈渴望。

于是在那之后,刘虞便投身到了袁绍所在的阵营之中。在接下来的数年时间里,他们一直在背地里进行谋划,企图借助武装政变的方式,去肃清朝廷里那些被他们视作“奸佞之徒”的人。特别是发展到后来,刘虞获授了一部分指挥禁军的权力,他便与袁绍、盖勋一同掌管禁军。而袁绍和盖勋,其想法也和刘虞如出一辙,都想着干类似的事情。

就这样,随后这三人迅速达成一致意见,紧接着便着手谋划起武装政变的相关事宜,而他们谋划之事的重点便是要诛杀那些宦官,一场针对宦官的行动就此在他们的策划下逐步展开。

平心而论,就当下这情形,要是他们三人谋划发动政变的话,那成功的可能性无疑是微乎其微的。毕竟在这个时候,汉灵帝尚在人世呢。实际上,历史当中真实的汉灵帝虽说是个昏庸之君,可他自身也并非毫无能耐。倘若袁绍、刘虞他们真的胆大妄为到在汉灵帝活着之际就发动政变,那大概率是要落得个惨败收场的。

不过话说回来,要是他们当真发起一场政变,并且还十分幸运地取得了成功。如此一来的话,在后续的历史进程当中,可就没董卓什么戏份儿啦。

就在那些热血青年紧锣密鼓筹备相关事宜的时候,也不知汉灵帝是不是得到了什么风声。总之,参与此次谋划的几个重要人物,陆续被调离京城。像盖勋,直接就被调往长安出任京兆尹一职,刘虞呢,则是被调去幽州担任幽州牧了。

由于那些骨干相继离开了京城,袁绍随后的计划便只得尽量往后推迟。如此一来,一直等到汉灵帝驾崩,出现了外戚与宦官相互残杀的局面。而这次计划延迟所导致的最终结果,便是董卓进入京城。

就这样,刘虞由于调离了京城,从而与能够改变东汉走向的首个契机擦肩而过了。

随后,在抵达幽州之时,刘虞便迎来了属于他的第二个契机。

第二个机遇便是割据幽州。

咱们先来简单讲讲刘虞外调幽州一事。事实上,刘虞此次被外调到幽州,其背后的情况可是相当复杂的。

起初,在刘虞等人着手筹备政变之际,幽州当地出现了一场叛乱。有个叫张纯的官员,竟然直接挑头造反了。并且,他在造反之后,迅速与塞外的乌桓以及鲜卑取得了联系。如此一来,便致使大批胡人士兵,开始快速朝着幽州的腹地涌进。

在当时,东汉中央遭遇了这场叛乱,那必然是在第一时间就派遣军队前去镇压。而恰恰是在镇压这场叛乱的期间,刘备由此逐步开启了自己的仕途之路,与此同时,那位有着“白马将军”之称的公孙瓒也开始崭露头角,渐渐崛起。

然而,就在叛军主力已被成功击败的同时,剩余的那些胡人士兵却极难进行清剿。并且,幽州各个地方陆续开始爆发小规模的起义活动,对于这些起义情况,简直是难以彻底消除,呈现出一种杀之不绝的态势。

彼时,汉灵帝目睹相关情形后,便生出派人前去招抚之意。在这种情况下,刘虞就成了不二之选。毕竟他曾有主政幽州的经历,并且在为官期间,其官声颇为不错,所以很自然地就被汉灵帝看中,成为此次招抚行动的首要人选。

另外,差不多就在这一时期,还有一位身为宗室领袖的刘焉,其提出了“废史立牧”的方案。要知道,该方案可是东汉后期极为重要的一条主线剧情内容,所产生的影响相当巨大。

由于实行了废史立牧这一举措,在此之后,刘虞获任的官职乃是幽州州牧,并非幽州刺史一职。

相较幽州刺史而言,幽州牧所拥有的权力显然要大得多!在当时东汉的管理体制之下,州牧是能够径直掌控一州范围内全部军政大权的,那可实实在在是地方上掌握着实权的厉害人物呢,地位举足轻重。

如此一来,刘虞又一次踏上了前往幽州的路途,不多时,便再度抵达了幽州之地。

在之后的一年多时间当中,刘虞于幽州尽显非凡手段。他一面强力镇压发生的叛乱,一面用心去安抚当地的百姓。没过多久,幽州便快速重归平静状态。先前那些参与闹事的百姓,也陆陆续续地放下了手中的武器,再度开启了安稳的生活。

在同一时期,刘虞开始对公孙瓒予以重用。要知道,刘虞身处幽州本地,却没有能让他十足信赖的军队。而面对叛乱需要去镇压的情况,刘虞只能全力支持公孙瓒,让其军队得以扩编。如此一来,公孙瓒很快崛起,慢慢变成了手握实权的军阀。

就这样,自刘虞来到幽州一年后,这里的局势很快就得到了缓和。之前发动叛乱的张纯,已被刘虞通过悬赏的方式给解决掉了。而那些原本一直在幽州边境进行袭扰的乌桓和鲜卑,在得知刘虞来到幽州的消息后,纷纷停止了袭扰行动,还重新派遣使者前来沟通事宜并进行朝拜。

公元189年三月,凭借着那份功劳,刘虞得以直接升任太尉啦。有意思的是,当时他都还没回到京城呢,人还在幽州待着,就被汉灵帝给升了官。由此可见,对于汉灵帝而言,刘虞的出现无疑是一份意外之喜。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刘虞才刚刚晋升为太尉没多久,时间来到公元189年五月,汉灵帝便驾崩离世了。这一情况是谁都未曾预料到的,世事的发展就是这般难以捉摸。

汉灵帝离世后,洛阳所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想必后来众人都知晓得颇为清楚了。然而在这一阶段的剧情里,身处洛阳之外的刘虞,其所处的境况着实是极为尴尬的。

试问,在东汉京城已然陷入彻底的大乱局面之后,身为太尉的刘虞,究竟是该继续留在幽州呢,还是理应返回洛阳?

但凡有点政治头脑的人,面对这个问题,必定会毫不犹豫地回应:那肯定得留在幽州!要是选择返回洛阳,这岂不是等同于把自身拥有的所有权力都拱手相让了吗?到时候可就完全只能任人摆布,毫无还手之力了。

然而在彼时那个具体的时刻,实际情况可并非如此。

其实呢,就在董卓刚刚进入京城那会,众人对于董卓所做的一系列事情,大多是看作袁家内部起了内讧!要知道,在董卓入京之前,他原本就是袁绍家族的一名党羽呢。

因而,董卓掌控大权后,便下达了一道命令,要求各地的地方高官都返回京城任职。站在后世的视角去看,我们自然明白这其实是董卓的狡诈手段。可在当时那个时候,不少官员确实没能突破以往的思维局限,真就回到了洛阳,企图凭借政治斗争的方式去和董卓争夺权力。

刘虞当时也在相关人员之列。相较其他人而言,董卓给出的价码显然更高。董卓刚掌权,就把刘虞提拔为大司马,从名义来讲,其可全权掌控天下兵马。待袁绍等人起兵讨伐董卓之后,董卓更是径直将刘虞进一步升任为太傅了。

在东汉的官员体系里,太傅与大将军这两个职位,差不多算是官员所能达到的最高层级了。其中大将军一职,通常是由外戚来担当的。如此一来,相较而言,太傅便成了众多官员仰望的顶点所在,其地位甚至要比三公还要高出一筹呢!

董卓手段频出,不过刘虞当时倒是颇为幸运地躲了过去。那时袁绍等人举兵而起,使得董卓所下达的命令完全没办法传至幽州。这般情形下,刘虞顺理成章地能够继续留驻在幽州,未受到董卓相关命令的影响。

如此一来,留在幽州的刘虞便迎来了第二次挽救东汉的契机。

需明确一点,在当时那个时候,刘虞已然将整个幽州牢牢掌控在手中了。并且从名分层面来讲的话,凭借着太尉以及大司马这样的身份,他是能够全权去调遣天下所有兵马的。如此一来,只要刘虞应允点头,牵头组建关东联军这件事,那肯定是由他来做的,压根就没袁绍当盟主的份儿。

并且,要是刘虞当上了盟主,那之后关东联军的走向,很可能就全然不同了。要知道,袁绍在那时,除去盟主这一身份外,仅仅是个太守罢了,上头还有韩馥管束着他。但倘若刘虞出任盟主,他便能轻松调遣整个幽州的军队,还能责令其他地方官员,派遣兵力给予支援。

要是让刘虞来担任关东联军的盟主,那这联军的战斗力可就大不一样啦。最起码呢,在碰上董卓的时候,不至于那么快就变得四分五裂的。

令人惋惜的是,到了这个特定的时间节点,刘虞并未在第一时间投身于关东联军之中。恰恰相反,他着手对整个幽州展开掌控,在一段时间里,游离在董卓与联军这双方势力之外,采取了暂不偏向任何一方、两不相帮的态度。

后世不少人觉得,刘虞这般选择,绝非是想隔岸观火。实际上,彼时的刘虞尚未彻底转变观念!他一直都认为,地方官员举兵去讨伐中央,这属于错误之举呢。可与此同时,对于在京城掌权的董卓,他又极为反感抵触。

就这样,由于刘虞未能在最初时刻便加入联军,结果使得袁绍当上了联军的盟主。而这一状况所产生的直接影响便是,联军自其诞生之日起,便不可避免地沦为了一盘散沙,难以形成有效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像这样的关东联军,根本就不可能拥有真正兴复汉室的契机。其自身种种状况,已然决定了它无法肩负起兴复汉室这般重大的使命,兴复汉室于它而言,只能是遥不可及的泡影,绝无达成的可能。

随后,在关东联军完成组建且过去了一年多的时间后,刘虞便迎来了属于他的第三个机遇。

袁绍等人拥立其称帝,这便是第三个机会。

公元191年的春天,彼时董卓已然西迁到了长安。至于关东联军那一方呢,其实早就分崩离析了,根本没办法再重新凝聚起来。在这样的情形下,袁绍等人便把希望都放在了刘虞的身上。

在当时那个情形下,倘若刘虞选择称帝,那他是完全具备契机的,凭借幽州所拥有的力量,足以让关东联军再度凝聚起来。并且,只要刘虞一称帝,像幽州、并州、冀州、青州等这些地方,基本上都会对其予以响应。而一旦获得了这些地方的响应支持,刘虞所拥有的基本盘势力,可就丝毫不逊色于当初刚刚统一河北的刘秀啦!

就在这个时候,袁绍请了一位名叫张岐的人前往幽州,去试着劝说刘虞。张岐曾担任过太守一职,老家在清河国。巧的是,刘虞也曾在清河国任过官职,想必他俩之间应该是有点旧交情的。

于是,袁绍满心期待着此人能够完完全全地劝服刘虞,使其接受众人的拥立,进而登上皇帝之位。并且,在派人去往幽州前,袁绍还特地为刘虞营造声势。他曾给袁术写去书信,宣称汉献帝刘协并非汉灵帝亲生儿子,借此为刘虞在法统方面争取到合理性。

也许,在袁绍的认知里,他所给出的这个价码,对于刘虞而言,那是怎样都不可能去拒绝的。

然而最终的情况是,在袁绍的使者抵达幽州以后,刘虞竟然明确地给予了拒绝,没有应允此事。

后世对于刘虞拒绝袁绍一事,曾有诸多猜测。其中最为主流的猜测大致可归为两类。其一,有人觉得刘虞是怕被袁绍拥立后沦为傀儡,故而不愿接受拥立。其二,也有人认为刘虞一心只想扶保汉室,压根没自己称帝的念头,他一直都是汉室忠臣。

无论实际情况怎样,总归来讲,到了最后,刘虞还是对袁绍提出的拥立之事予以了拒绝。

就这样,大汉江山第三次被挽救的机会摆在了刘虞面前,然而可惜的是,刘虞最终还是与之擦肩而过,没能成功抓住这个可以改变局势、挽大厦于将倾的宝贵契机。

站在后世的视角去看,虽说当时刘虞要是应允称帝的话,的确存在被袁绍架空的几率。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讲,要是他自身能力足够出众,那也未尝没有可能如当年刘秀那般,书写一段类似的传奇故事。

遗憾的是,刘虞拒绝称帝之后,整个关东联军便丧失了凝聚起来的可能性。自此,刘虞也就彻底失去了挽救汉朝的契机,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去力挽狂澜,让汉朝重现生机了。

更为糟糕的是,刘虞拒绝称帝后,其诸多下属对他愈发轻视起来。他们心想,既然刘虞无意称帝,那继续追随他,往后怕是也捞不着啥大好处。就从这时候起,幽州内部便也渐渐陷入了混乱无序的状态之中。

首先挑起事端、闹出事端来的人,正是公孙瓒。

此前有那么一段时期,公孙瓒本是刘虞手底下最为得力的头号大将,为刘虞可是击败了诸多敌人呢。恰恰就是由于这个缘故,在之前的两年当中,公孙瓒的势力快速发展壮大起来了,手底下所掌控的军队数量也变得更多了。

并且,公孙瓒此人,更像是一个身处乱世的枭雄。他为了能够扩充军队规模,养更多的兵,曾多次任由其军队胡作非为,去洗劫普通百姓,还对周边的胡人部族进行抢夺。很显然,这些所作所为,与刘虞所秉持的理念是严重相悖的!

站在后世的视角来看,我们或许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在那个时候刘虞就该把公孙瓒哄骗过来,然后迅速将其铲除干净。可实际上呢,当时的刘虞还没能摆脱固有观念的束缚。虽说他对公孙瓒没啥好感,却并未选择动用武力去解决公孙瓒的问题,而是接连不断地往京城上书,恳请朝廷免去公孙瓒的官职。

如此这般,刘虞的举动无疑是打草惊蛇,这下可把公孙瓒给彻底惹恼了呢。

在那之后,公孙瓒渐渐与刘虞分道扬镳,其发展方向逐渐朝着冀州而去。而一直到这个时候,刘虞方才如梦初醒般地察觉到,公孙瓒恐怕是要摆脱自己的掌控了。

此次为了能将公孙瓒彻底解决掉,刘虞可是下了极大的决心,不惜血本。他下达命令,要从幽州全境范围之内,把所有能够调动起来的军队都抽调出来。一番集结过后,刘虞竟然成功凑出了多达十万的大军呢!

需明确的是,这多达十万的大军,可并非幽州全部的兵力呢。要知道,在公孙瓒那里,还掌控着一部分幽州的精锐力量,也就是说,幽州真正能调动的力量可不单单只有这十万大军哦。

实在难以设想,倘若刘虞率领那十几万的军队,应允了袁绍的拥立之举,继而挥师南下,去与董卓展开对抗。如此一来,后续的历史又将会朝着怎样的方向去发展演变呢,这着实让人猜不透啊。

公孙瓒得知刘虞起十万之兵全力来攻,心里十分害怕。要知道,公孙瓒虽自身战斗力颇为强悍,可论及民心所向,他比刘虞差得太多啦。就在刘虞兴兵征讨公孙瓒之际,好些原本依附于公孙瓒的幽州官员,都毫不犹豫地直接投降了。

公孙瓒处于民心与兵力皆不占优的状况,心里怎能不害怕呢?而且就在前不久,界桥之战里公孙瓒可是惨败给了袁绍。那可是他麾下最为精锐的白马义从,经此一战,几乎全被袁绍给歼灭殆尽了,这对公孙瓒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啊。

就当时的情形来看,公孙瓒怎么瞧着都像是逃不过被刘虞全部消灭的命运。而整个幽州地区呢,仿佛也已然注定了要被刘虞所掌控,一切的发展态势似乎都朝着这个方向而去了。

然而最终,在双方展开交战之际,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情况发生了。

战前,有谋士向刘虞进言:切勿贸然动兵,可先以大军压境之势,迫使公孙瓒就范。然而刘虞却觉得,自己手握绝对优势的兵力,这一仗必须得打。不仅如此,在拒绝该提议后,他竟以扰乱军心的罪名,直接将这位谋士给杀了!

更为荒诞的是,就在下达总攻命令的那一刻,刘虞居然还给出了一个极为离谱的指示:一旦战斗开启,只需将公孙瓒斩杀就行,其余的人则务必不要去伤害。

就这样,待战事开启后,战场上便呈现出极具讽刺意味的场景。刘虞一方明明占据着绝对优势,可其麾下的士兵呢,因遵从刘虞的指令,不敢全力出击。并且由于刘虞一贯爱惜百姓,在进攻之时,士兵们连百姓的房屋都不敢破坏,只能干看着公孙瓒带着为数不多的军队,在城内据守不出来。

并且在此之后,当公孙瓒摸透了刘虞行事的路数后,他的胆子愈发大了起来。随后,公孙瓒径直领着数百名心腹之人,借着混乱的局势,对刘虞所率领的大军发起突然袭击,还在刘虞的军队当中放起了火。

就这样,公孙瓒仅仅带着几百人,却成功地将刘虞的十万大军彻底打乱了阵脚。十万之众面对区区几百人的冲击,竟毫无招架之力,原本严整的大军被搅得混乱不堪,而这一切,都是公孙瓒那几百人所为。

并且在此之后,当刘虞所率的军队溃败开来,公孙瓒旋即就领着一帮人,径直对刘虞展开一路穷追猛打。就这样过了三天,公孙瓒竟亲手将刘虞及其一家全部抓获了。

就在刘虞被抓起来之后,正巧东汉京城那边派了一位使者前来。公孙瓒瞅准这个时机,赶忙和使者讲,声称此前刘虞有着企图称帝的行径。借着这位使者的力量,公孙瓒顺利地把刘虞给杀掉了,如此一来算是彻底杜绝了后患,并且他自己也不用背负上骂名。

就这样,到了最后,刘虞原本处在稳赢的局势当中,可他硬是凭借着自己一系列的举动,把所有的优势、所有的可能都给彻底毁掉了,落得个满盘皆输的结局,实在是令人惋惜又觉得不可思议。

又或许,这便称得上是迂腐了吧。

不得不说,刘虞之所以会失败,根源就在于他太过迂腐且软弱了。要是刘虞能多一些杀伐决断,应允了袁绍的拥立之举,那东汉末年的历史走向必然不会如后来那般。设想一下,若把当时刘虞所处的情境换成刘秀来面对,大概率是能够实现“三造大汉江山”的。

然而,就是这样的刘虞,在后世之中,鲜有人会去耻笑他。

他真的是个好人,这一点是确凿无疑的。在诸多事情当中,他所展现出来的善良、正直等种种优秀品质,都足以证明他实实在在就是一个品行良好、值得大家认可与称赞的好人呢。

历史上真实的刘虞,大概算不上一个合格的枭雄,打仗之时甚至显得颇为迂腐。然而,当着眼于他治理幽州期间的表现时,便会发现他充分展现出了足够多的仁义之举,在幽州治理方面有着别样的闪光点。

史书中有相关记载,在刘虞尚未到任之时,幽州由于处于边境地带,每年都得从青州与冀州抽取高达两亿的税收,如此方可确保本地能正常运行下去。而在刘虞上任之后,其大力推动渔阳的盐铁产业发展,积极鼓励百姓从事耕种,并且开启了和胡人的贸易往来。

在他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后,幽州的财政状况即刻有了明显好转。既不再依赖外部财政援助,其内部还日益富足起来,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就连边境的胡人,对幽州腹地的袭扰也变得极少。待发展数年后,其他处于战乱地区的百姓,都纷纷逃往幽州避难。

幽州在刘虞的治理之下,彼时全然变成了一处世外桃源般的存在。那里仿佛与世隔绝,有着别样的安宁祥和,不受外界诸多纷扰的影响,呈现出一片宁静美好的景象,宛如世外桃源一般令人心生向往。

并且,刘虞自身的品行堪称极佳!即便其身份地位颇高,可他的生活方式却极为简朴。就拿身上所穿的衣服来说,常常是布满补丁的。而每日所吃的饭菜,也向来不讲究排场,总是尽可能地缩减开支,秉持着节俭的态度过生活。

刘虞的行事风格及表现,让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他或许称不上是一位合格的、有着枭雄特质的人物,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他实实在在是一位十分出色的好官。

刘虞便是如此,即便最终他未能成功,以失败告终,可我们绝不能因此就去耻笑他失败者的这一身份。

他既有着好人的特质,心地善良、品行端正,又担得起好官的称谓,在其位谋其政,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能够切实履行职责,为民众谋福祉,所以说他是一个好人,同时也是一个备受赞誉的好官。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