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年间,有好事人写了一首讽刺诗,诗曰:“状元榜样俱姓张,未必文星照出楚邦。若是相公坚不去,六郎还作探花郎。”
这首诗不难理解,说的就是万年初年秉政的张居正,他的长子和三子分别于万历五年、八年高中榜眼、探花。因为张居正死于万历十年,六子年龄还小没来得及参加会试,不然的话就张家必然会再拿下一个探花,创下科举史上兄弟三鼎甲的佳话。
张居正在科举场上给儿子开绿灯的事情,确实给后人留下了诟病。封建专制时代,科举是最敏感的一项政治规矩,不管是谁,只要触碰了这个问题,必然会遭到文官阶层最不要命的反对。
开局先拿下一个榜眼张居正共生育了六个儿子,分别是张敬修、张嗣修、张懋修、张简修、张允修、张静修。
六个儿子当中,老四张简修和老五张允修似乎读书天份并不高,按照正常水平发挥,是很难突破科举这座独木桥的。
不过不打紧,因为按照明代的荫子制度,内阁首辅有两个儿子不可不用参加考试,就可以获得现成的官职,朝廷规定其中一子荫锦衣卫,另一子荫尚宝司。
所谓的龙生龙凤生凤,张居正凭借首辅的地位,就把这两个名额分别给了张简修、张允修。
张居正其他四个儿子都遗传他的天赋,喜欢读书成绩也很好,他们从小就被父亲规划好了人生,要走科举入仕之路。
万历五年,老二张嗣修率先通过会试进入殿试阶段。这一科殿试主考官(阅卷官)是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张四维。
张四维于万历二年,由张居正举荐入阁,不过内阁中张居正一家独大,张四维基本上没有发言权。这一科由他和担任主考官,自然不敢亏待了张嗣修。
张四维很了解张居正,这次殿试他是铁了心要让儿子得到一个好名次的。但是张四维内心很矛盾,如果把张嗣修列入一甲,那么必然会引起朝廷和天下士子的震动,一旦事情闹大恐怕难以收尾。
权衡之下,张四维将张嗣修排在二甲第一名,也就是总成绩第四名,按说这个名次已经不错了,张四维也觉得自己尽了力,可以给张居正一个交代了。
然而张居正还是不满足,他让人暗中联系内监冯保,在考卷呈送万历的过程中,把第二名挪到了第四名,张嗣修因此跃升至一甲二名。
张居正事情做得隐秘,很少有人知道内情,但殿试发榜之后,还是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好在张嗣修本身学问过硬,即使朝野有争议,但还是被迫接受了这一现实。
得寸进尺争下状元张居正首次利用权力为儿子夺得榜眼后,发现舆论压力并没有他想象中那么大。为此,他开始布局老大张敬修、老三张懋修的科举名次。
三年后,即万历八年庚辰科会试,这一年会试主考官定的张居正、张四维。更巧的是,这一科张四维的公子张泰征也参加会试。
有了上次的教训,张四维上奏万历皇帝,说自己儿子参加会试需要回避。可万历说了,人家首辅两个儿子参考都没有避嫌,你主动提这样的要求,不是让首辅难堪吗?
张四维惊出一身冷汗,要不是皇上提醒,差点就得罪了张居正。最后朝廷决定,由内阁排名第三的文渊阁大学士申时行担任主考官,张居正、张四维担任副考官。
会试考官的名单一经发布,顿时引起轩然大波,很多考生觉得不公平,甚至以罢考威胁朝廷,但张居正毫不在意。
会试发榜,三位公子都顺利通过会试,进入殿试阶段。殿试最终评卷,本来阅卷官们已经拟定了一个名次,但是张居正看到名次后,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认为第一名的文章不如第二名的,应该换一换。
张居正发了话,阅卷官们又仔细看了看这两张考卷,但似乎没有发现第二名比第一名更好,他们让张居正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张居正说了一大堆,但是给不出过硬的理由,大家就很怀疑这份卷子是他儿子的。
殿试阅卷的争论传到万历皇帝耳中,这个时候万历还很依赖张居正,这个顺水人情说什么也要给。在钦点名次的时候,张居正的三公子张懋修夺得此科殿试的一甲一名,为张家添上了一个状元郎。
客观地说,张懋修是很有真才实学的,考官们把他定为榜眼也是合情合理,不一定是靠着张居正的关系。但张居正太好胜,认为张家已经有了一个榜眼,这次说什么也要拿一个状元回家。
无独有偶,张四维的公子张泰征也取得了二甲一名的好成绩,张居正的张子张敬修则排在二甲十三名。不仅如此,这一科殿试,还有很多大臣的公子都榜上有名。
朝中高官的公子不断高中引起了天下士子的极度不满,他们都不相信这其中没有猫腻。可是张居正一手遮天,整个文士阶层竟然没有人敢站出来反抗,他们只能暗中加以嘲讽,故而出现了开篇那首讽刺诗。
张居正恐怕一生最遗憾的事情,就是没有实现“一门三鼎甲”这个愿望。万历十年张居正去世了,他最小的儿子张允修还没赶上会试,如果说张居正再坚持两三年,那么张允修夺得探花郎基本上也是板上钉钉的事。
后人对张居正的评价不一,多为有功有过,御史个人还是比较认同纪晓岚的评价,即:居正独持国柄,后毁誉不一,迄无定评。要其振作有为之功,与威福自擅之罪,俱不能相掩。
运势用尽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