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剿匪部队
杨智,原名冯裹喜,1917年出生于山西省稷山县清河镇一个农民家庭。因家境贫寒,他少时曾间断读过一年书,终因家中生活实在难以维持,弃学在家务农。
1931年春,杨智在汾城县史村镇一家修车铺里当了学徒,14岁走上了自谋生计的道路。他勤奋用功,没多久就成了人人称赞的好把式。
1936年春,传说红军就要到史村镇,由于国民党的污蔑宣传,老百姓关门闭户。没几天红军来到镇上。红军战士在镇上喊话,有些老年人开门出来了,红军战士上前搭话,态度和蔼,躲在暗处的杨智消除了顾虑,也上去攀谈起来。他从没见过这么好的为穷人的军队,兴奋得逢人便说。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晋南晋北社会动荡,经济萧条。在外不易谋生的杨智回到家乡,在镇上摆起了修车铺。
在牺盟会、新军的影响下,清河镇开展反贪污斗争,专门反对村上搜刮老百姓钱财。杨智是镇上的积极分子之一。在斗争中,他朴素的阶级感情受到启发,懂得了要为穷人谋利益。
1938稷山县城被日本鬼子占领,成立了汉奸组织,修起了炮楼。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稷山城乡各地秘密发展抗日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对敌斗争。
1939年3月15日,冯裹喜加入中国共产党,化名杨智。他抱定随时准备牺牲的决心,积极为党工作。1940年2月,杨智担任清河镇本村的党支部书记,同县委书记郭兆英、贾炳离在清河镇开设修车铺作掩护开展党的地下工作。
清和镇外连两县,内通三区,是稷山县重要交通枢纽。日伪、阎锡山的反动组织对此地控制很严。杨智做党的工作,胆大心细,与街坊邻里相处和谐。人们都喜欢和他交往,修车铺生意较好,人来人往不断,地下党工作开展很顺利。
杨智很注意做敌伪人员的工作,遇到他们来修车,收费便宜,招待殷勤,对一些人甚至只记账不收钱。敌伪人员知道他是土生土长的修车好把式,也无疑心。他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多次完成上级交给的重要任务。
1940年7月,杨智被任命为区委组织委员,同年9月担任区委书记,且一做就是4年多。这期间,他除完成党务工作外,还负责交通,掩护党的领导干部。
作为一个交通员,杨智还要设法解决过往同志的食宿问题。在这方面,他的父母给了他很大支持。每当他把过往同志带回家,他父母总很热情地为大家烧水做饭。
在掩护每个同志过境时,杨智都要周密思考应付敌人的办法。他表现得很机智,遇到敌人盘查,总是对答如流,毫无破绽,巧妙地把人送过封锁线。几年间,他掩护过大量的领导干部。
杨智送信很有办法。他把信折叠得小如豆粒,外用锡箔纸裹紧,遇有紧急情况,便含在口中。就这样他凭着自己无畏的胆气,完成了各项任务,真正做到万无一失。
为了掌握基层政权,保护群众利益,杨智做了大量工作。每当敌人搞基层政权选举,他要求党员与当地父老乡亲广交朋友,取得信任,保证得到多数选票,千方百计把自己人选出来。同时利用各种渠道在敌伪区长等上层中拉关系、搞疏通,做到“上通下和”,以保证村长始终是我方的人。
后来发生我一名村长遭到敌人暗杀的事件,杨智从中总结经验,与支部成员研究了新对策:在选举中选一名有钱但不反动的人,与我方的人搭配担任正副村长,以麻痹敌人。
他要求各村党支部利用基层政权,利用阎锡山“合理负担”等口号,保护群众利益,组织群众抗粮抗款,与敌人斗争。
为保障地下工作顺利进行,他很重视“打入敌人营垒,开展对敌斗争”的策略。
他派党员贾文成打入阎锡山的组织,当上了“敌工团”副团长。他将伪区公所助理员张乐三发展入党,后来张在担任二区日伪自卫队长期间,为我党提供了一些重要情报。日伪曾秘密到清河镇搜捕我抗日人员,区委因为提前获得从敌伪组织中送来的消息,及时进行了人员的隐蔽转移,敌人的行动扑了空。
1943年,阎锡山大肆搜捕共产党人。上级党组织通知区委:凡党员身份可能暴露,都撤退到晋西南工委(沁源县)或其他安全地方。杨智对党员情况作了详细分析,最终决定撤离5名党员和1名党外群众,并对撤走的时机、路线、通过岗哨要道口的办法,作了周密布置。稷山县汾南汾北的党员安全撤离,党组织未受到丝毫破坏。
1944年4月,杨智执行了担任交通员以来最危险的一次任务。
地委指示他,用口头通知的办法,告诉河津县委把他们掌握的武装力量拉出来,执行一项重大任务。接受任务后,杨智化装成卖枣小贩前往河津。
到了河津县北里村,前面引路的交通员过去了,他却被阎军挡住了。阎军把他捆绑起来,押往一座破庙审讯,又连夜走山路数十里,押到阎军一团部所在地。对方名义上说是查找汉奸,实际上是查共产党。
阎军审了一天,杨智很镇定,阎军找不到破绽,就放了他。
他继续执行任务。前方要通过鬼子的封锁线,这是个危险关口,但他混在割麦驮麦人群中,闯过了封锁线。可没想到,刚闯过日军这道关,他又被另一部阎军挡住。
阎军审讯半天,终无所获,最后不得不让他离开。与敌人斗智斗勇整三天,他终于将地委指示传达到万泉县委负责人曹升轩,由曹转达给河津县委。
杨智长期从事秘密工作,渐渐为敌人所怀疑,后来有党员被捕供出情况,敌人向他动手了。
1944年8月,担任日伪自卫队长的地下党员张乐三送出紧急情报,说敌人马上要来抓他。时已天黑,他抢在敌人前翻墙而出,在村外瓜庵中躲了一夜。天明,他看敌人还未到来,迅速回家含泪告别父母,匆匆离去。他刚离家,敌工团副团长带一帮走卒,气势汹汹跑来,却扑了个空。
杨智顶着滂沱大雨走小路,躲过了敌人的封锁盘查,到达晋西南工委,在这里参加了一个月的整风学习。学习结束,上级让他担任襄陵县地下党县委书记。
他带着组织给的三斗麦子,在襄陵他找到少年时期的朋友陈天顺,在史村合开烧饼麻花铺子,以此为掩护继续开展地下党工作。
1945年日本投降,史村被国民党接收,他奉命转移到太岳区党委工作。
1946年2月,组织上调他任乡吉地委秘书。后来,他得到地委书记廉怀德通知,调任晋绥十分区独立营教导员。从此,他结束了地下党的工作。
1947年7月,杨智所在独立营与晋绥十六团抽调的一个营以及河津县武装组建的营,合编为第十八团,杨智为二营教导员。这个团在临汾战役前改为7旅21团,以后又编为一军三师九团,杨智始终任二营教导员。
二营是一个战斗力较强的队伍。1947年打襄陵县南坡池、沙坡村,都是该营主攻。在临汾战役前,这个营已历经战斗近十次。我军解放运城后,国民党军队向临汾逃窜,杨智所在的团奉命截击,战斗异常激烈。
1948年元旦拂晓,杨智带领部队在新绛县周刘村坡地与敌军打响。敌人蜂拥而来,敌我相距仅几十米,情况十分危急。杨智指挥部队用密集交叉火力消灭敌人。这时,一颗子弹从他脸部穿透后颈而出,他立即昏了过去。等他苏醒过来,发现颈后血流如水,急忙用手紧紧按住伤口。其后,他被战友扶下火线,到医院治伤。
未等痊愈,他缠着绷带又回到部队。
之后,他率领二营参加了晋中战役、太原战役、西扶战役,向西挺进甘肃省,在永靖县坐皮筏子横渡黄河,直进青海省,迎来了全中国的解放。
1949年9月9日,杨智随部队进驻西宁市,12日奉调任化隆县县委书记。化隆县委共5名成员,其他四人是刘坚壁、周信仁、李国荣、石小根。同时分配到化隆县开展工作的共有59名干部战士。
解放初期,化隆县有7、8万人口,回族占50%,藏族占25%,其他民族占25%,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由于马步芳家族的长期统治和反共宣传,群众对汉人很戒备,对共产党也有顾虑。
在政权建设上,杨智遵照省委指示,妥善安置地方民主绅士和少数民族宗教上层人士参加革命工作,三位副县长,马八洛(回族)、昂索却吉(藏族)、李文绣(汉族),都是当地有名望的人士。县府一室四科建制不变,原有科长、主任留用,我党的干部担任副职,同时建立一个县大队和四个区委,各派四五名干部去主持工作,农村政权建立起来了。
马步芳在逃往台湾前,曾作“战马作耕马、枪支埋地下、分散隐蔽、暗中联络、侍机策应”的布置,企图卷土重来。化隆、循化旧军政人员多、散兵游勇多,是全省工作的重点。
杨智首先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收枪收马,争取散兵游勇工作。经过紧张工作,一大批旧军政人员和散兵游勇陆续向人民政府投诚,并上缴了一批枪马。
其次是搞好民族与宗教统战工作。化隆县是民族聚居地区,宗教影响广泛。杨智等县委领导频繁去拜访民主知名人士,深入到夏琼寺、支扎寺等藏族大寺院和清真寺拜访活佛、阿訇,与他们交朋友,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
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旧军政人员中一部分被感化而投诚,但还有一部分却暗地里继续与政府为敌。化隆匪乱活动频繁,暗杀抢劫事件时有发生,民心不安。一次,省委组织部副部长许尚志和杨智行走在群科村的河滩上,一颗子弹突然从杨智耳边飞过,他险遭不测。甘都的积极分子马乙四么和一个藏族保长都被土匪暗杀了。
1949年,杨智带了几名干部到金源塔加下六族开展工作。半路遇见两个人,用骡子驮着两包东西行走,那两人遇见他们显得十分紧张。经过检查,发现是两包子弹,就把两人扣起来回县上交公安局处理。
由于化隆敌情严重,形势紧张。省委书记张仲良、公安厅副厅长裴仰斗亲自来化隆指导工作。
1949年12月,人民政权建立刚3个月,潜伏在青海的国民党残匪,首先在大通发生叛乱,很快波及化隆。扎巴区政府被叛匪包围,扎巴区委20多人沉着应战。杨智派一军驻化隆的第九团及县大队连夜赶赴平息,敌人溃散,在战斗中曲殿华等四位同志牺牲。
扎巴暴乱是匪首马忠义、谭呈祥、马成贤等,多次密谋策划的,以卡力岗为据点的大规模匪乱的第一步。匪首在暗中大肆联络旧军政人员抗缴枪马弹药,挑拨军政军民关系,激起群众的恐惧和仇视情绪,同时在各交通要道设卡,伏击枪杀我军战士、群众积极分子等,并在卡力岗地区形成割据形势。
1949年冬天,我驻军一个武装排和一名测绘员去卡力岗执行群众工作任务,行军至土哇拉卡山坡时突遭土匪伏击,在激战中我军31名战士全部壮烈牺牲。
1950年1月28日,青海军区派出一师一团、 二团、二师六团等部分四路围剿卡力岗叛匪。经过四路围剿,卡力岗土匪全部溃败,两日内击毙匪徒100多人,俘虏大小匪首260多人。杨智在剿匪中亲自抓住了叛匪马良的外甥。至此,大规模的反革命武装叛乱相继平息。
1950年4月,青海省委加强化隆县领导班子,宋林从一师一团抽调到化隆,保留军籍任县委第一书记、县长兼法院院长,杨智任第二书记。
1950年以后的三年间,杨智走遍了化隆县的山山水水。
他在剿匪、镇反和土改工作中风餐露宿,身先士卒,事必躬亲,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作出了贡献。他始终坚持到生产第一线去开展工作,每年有一半时间在农村,坚持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
他在当地藏族回族青年中,培养、选拔了一批优秀的民族干部和汉族干部,并向省里先后选送民族干部多人,这些同志以后多发展成为县级以上干部。
1955年,杨智调离化隆,被派往西藏工作。但对杨智来说,化隆已成他的第二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