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富胜,1906年生,沂南县后交良村人。
朱家祖宗三代给地主种地,家境贫寒,饭不果腹,衣不蔽体。朱富胜13岁时被雇给地主家侍候少爷学习。朱福胜耳濡目染偷偷学了几个字。
过了一年,父亲朱文山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将刚满14岁的朱富胜抽下来给地主种地、放牛、放猪。全家人累死累活,一年到头还是挣不上吃。
朱富胜24岁时,干了一辈子长工、年龄还不到五十岁的父亲去世,给他留下了一副艰辛的家庭重担。朱福胜正当青壮,是有能耐拉扯一家人口的。但是,他家是佃户,没有办法,被地主家雇去抬地主老婆整整三年。三年里,他得唯命是听,随叫随到,稍有差池,便挨打受骂,甚至会被揭锅锁门赶出去。
朱福胜的爱人生了孩子,却因喜得祸,被地主老婆看上眼了,说他爱人的奶好,便把她爱人强雇去奶自家的儿子,去了还不让回家,孩子捞不着奶吃,饿得直哭。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中共山东省委和山东抗日军政领导机关来到沂蒙山区。偏僻的山区,燃起了一场烈火。饱尝艰辛的朱富胜接受了革命的思想,迅速地成长为革命队伍中的中坚分子。
由于八路军山东纵队八支工作团的组织和发动,朱富胜家乡一带的抗日救亡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各救亡团体纷纷成立,区乡抗日政权相继产生,抗日力量迅速壮大。
1940年1月,朱富胜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选为后交良村村长。从此,他便以农村基层领导干部的顽强精神,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坚持对敌斗争,坚持劳武结合,贯彻抗战路线,动员青年参军,带领群众支前......为革命做出重大贡献。
1941年冬,日寇五万人马对沂蒙根据地进行“铁壁合围”大扫荡,规模之大,时间之长,手段之残忍,都是空前的。
在这样极端恶劣的环境下,朱富胜与东河村的民兵英雄张秀海一起,组织了20多个人的游击小组,在沂河两岸坚持联防斗争。他们组织群众破路、毁桥梁、拆围墙、站岗放哨、传递情报,配合主力部队反“合围”反“清剿”。
在这次大扫荡中,我部队转战时,有18名山东公学的学生、5支长枪、10几万斤粮食及一批军需物资留在后交良村,由朱富胜等同志负责掩护。这是一项目标明显而又非常艰巨的任务。汉奸特务明盯暗查,但是朱富胜等人还是想方设法,避开敌人的耳目,将山东公学学生和军需物资隐蔽好。
后坏蛋黄金明告密,朱富胜不幸被捕。汉奸将他五花大绑,吊打用刑,用杠子压双腿,用辣椒水往嘴里灌。朱富胜被折磨得昏过去7次,腿骨被压折了,就是不说学生及军需物资的情况。此时,张秀海带着民兵游击小组在村北湖里打枪,组织营救,敌人弄不清虚实,就撇下朱富胜逃跑了。
这次大扫荡后,敌人在后交良村附近的店子、河阳、葛沟、薛庄等村子安了敌伪据点,碉堡林立,鹿砦森严,时常出来烧杀掳掠。朱富胜带领民兵与敌斗争,枪和手榴弹从不离身。
有一次,薛庄据点的6个鬼子和2多个汉奸企图到后交良村抢粮。朱富胜带领民兵打了个“三进三出”,打死7名汉奸和一匹鬼子的军马,粉碎了敌人的抢粮阴谋,保护了全村群众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在整个抗日战争中,朱富胜对敌斗争坚持不懈,同敌人进行大小战斗二百多次。他在战斗战斗中成长,在战斗中前进。经过火与血的洗礼,朱富胜的品格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大,报刊上不断对他进行表彰和宣扬,他成为广大群众学习的榜样。
抗日时期当的群众工作之一,就是进行减租减息的“双减”运动。朱富胜自从当选村长之后,就领导群众搞“双减”。
1941年秋,后交良村头一次实行“五一”减租,落后地主造谣说:“减了租不够给八路军拿给养的!八路军站不长!”不久大扫荡开始了,个别佃户对待减租减息就不敢理直气壮了,结果出现了“明减暗不减”的情况。
到了1942年春天,八路军打了许多大胜仗,取得反扫荡的一些胜利,农村群众工作得到进一步的开展,朱富胜便带领大伙坚决执行“双减”政策。
是年秋,他领导22家佃户彻底废除了“老窝种”(即收获后先从佃户身上扣下一部分种子粮)和“青草粮”(及佃户拨给地主一定的青草喂牛),实行“二五减租”,以前“明减暗不减”的情况被调查出来,全村彻底实行了“二五减租”。后交良村的经济状况因此发生很大变化。
全村31户贫农和佃户由过去占地260亩一下增加到510亩。几辈子当佃户的朱富胜一家,向地主家算了流汗账,地主退给他家两石粮食,并用它顶作地主典给他的三亩二分地的死契代价。自此朱富胜家添了地也添了粮,翻身的日子开始了。
1941年和1942年是抗战时期解放区最困难的阶段。由于日寇的野蛮进攻和国民党的包围封锁,再加上华北各地的严重自然灾害,根据地的经济发生了极大的困难。为了战胜困难,坚持抗战,1942年冬党中央从延安发出号召,开展大生产运动。
朱富胜积极响应,到处宣传组织起来的好处,身体力行,带头成立了一个变工组,接着全村很快成立了13个变工组,组组成一个变工队,朱富胜被推选为变工队长。
他领导变工队创造了许多好的经验。如,先订好生产计划,工作早做准备,实行民主讨论,培养典型,奖励模范,及时总结,传播经验,利用一庄,推动周围等。他的这些经验,带动了几千年分散、独立的农户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他还帮助后交良村邻近的三个村庄组织起变工互助组。鲁中区党委编了《典型示范,普遍发展》的小册子,在全区朱富胜变工互助的经验。
朱富胜再接再厉,在变工互助的基础上第一个成立了农业合作社,起到了“群众带头人”的作用。
他还把劳武结合起来,把生产与学习结合起来,把村里的11个织布匠组织起来。同时,他积极带领大家开荒生产,同村里的青年民兵一起,冒着酷暑,枪杆架在地头上,一个夏季开了40亩荒地,秋天收获6000多斤粮食,一下子轰动了周围的村庄。
在朱富胜的影响下,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各地的挑战信,一封一封飘来。新闻记者前来采访他的事迹,画家为他画像,他的许多故事,被画成连环画,或被编成节目,搬上舞台。
朱富胜不仅是劳动英雄,还是支前模范。1940年,他被选为村长后,积极发动群众支援抗战。
当时,落后地主收买了旧闾长同他作对,给他这位新当选的村长出难题。
有一次,上级布置后交良村给部队运送一批给养。朱富胜真的拨不出民伕来,一气之下,亲自将十八车给养给一车一车送到十五里路以外的大峪村。这一下感动了全村的群众。
朱富胜趁机发动群众和旧闾长和旧庄长算帐,结果算出4800多斤麦子来,使群众充分认识到新旧政权不一样,从而打开了抗战支前工作的局面。他接着动员了9名青年掺了军,给抗属黄周明家赎回了典出去的四亩地。还组织抗属子弟上学。群众的情绪高涨起来,推米磨面,织布纺线,做军衣军鞋,运送给养,有力地支援了前线。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悍然发动内战。朱富胜与爆炸大王李念林以及胶东渤海区的英雄人物联名发出号召,动员全省人民行动起来,反对内战。
1946年10月,朱富胜与沂南县的劳动英雄王兑一等发起向解放军献棉运动,他们每人献棉花20斤,北海币6000元,带动全县人民出钱、出物、出人支援解放战争。
1947年孟良崮战役前夕,朱富胜奉沂南县委指示,带领沂南县的烈属、军属、残废军人和一部分党员干部,一共3万多人作大规模的战略转移。当他们转移到沂水县的柴山一带时,孟良崮战役打响了。朱富胜又根据县委的指示,马上从转移群众中组织起担架团支援前线,并且组织起500名青年妇女,到野战军医院去护理伤员。
5月16日孟良崮战役结束,朱富胜带领转移的群众安全回到家乡,丝毫未受损失,还为战役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为此,沂南县委为朱富胜记了大功。
1948年9月,济南战役拉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朱富胜奉命带领沂南县和沂东县3000人组成的担架团,随部队转战在兖州一带,阻击国民党军对济南的北上增援。
9月24日,济南战役告捷,朱富胜带领的担架团配额部队胜利完成阻击任务,稍事休息,就参加了淮海战役的支前工作。此时,他带领的担架团,由原来的3000人增加到3500人,他任政委,尹作仲任团长。
担架团随华野七纵开赴淮海前线,星夜奔到砧庄一带阻击邱李兵团东援黄百韬兵团。任务十分艰巨,我人民解放军经10天逐村恶战,全歼黄伯韬兵团10万人。在战斗进行得最紧张的时刻,朱富胜担架团随阻援部队6天6夜没有休息,把6000多名伤病员及时地转送到野战医院。
消灭黄伯韬兵团后,朱富胜担架团又随部队南征,参加保卫从华中匆匆赶来增援的黄维兵团的战斗。至12月1日,杜聿明率3个兵团,放弃徐州,向西南逃窜。朱富胜担架团又奉命掉头北上,参加阻击围歼杜聿明集团的战斗。
朱富胜担架团跟随主力部队,驰骋在淮海战场,经过65天的激烈战斗的锻炼和考验,没有一个人伤亡、掉队或逃跑,胜利完成了淮海战役的伟大战略任务。这是担架团全体同志的光荣,也是沂南县和沂东县人民的骄傲。华东支前司令部嘉奖该担架团委“华东第一模范担架团”。
1949年9月,第一次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期间,周恩来在接见朱富胜的时候,向大家介绍说:朱富胜是个农民,带着3500人的担架团参加淮海战役,胜利完成任务,为人民立了一大功,真是了不起。
2024.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