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觥坡,位于邕宁城区沿江往东数里的一处缓坡地上,水土肥美,绿色葱葱,可远眺邕江牛湾水利枢纽。为仁福村委辖下约几十户人家的壮族小村屯,以颜姓为主,与邻村定甲坡颜姓应该是同宗发枝。觥(读gong),古代意思为用兽角做的酒器,如此看来,此村亦是有着不同寻常的来历及景像。

图片来源网络

车停至村坡上的球场,见一个带棚的停车场,果然与众村不同。虽村周围已多建起新楼房,但属普通而并不起眼。一条不大的通道,由坡顶往下穿村而过,于村中心的两旁,却集中遗存着些青砖灰瓦的老宅屋,显得很是特别。在村尾高点的叉路口,一座坍塌的两,三层砖楼,应该还起着旧时防匪、防火的瞭望功能。往下紧邻有一排高墙宅院,近看墙上挂有石碑说明,原来这是市古民居文保单位,一座建于清代的三进二井宅院,占地约800多平米。据了解:此宅屋主颜崇魁,字春宇,是北觥村颜氏家族第十三代人。族谱记载:适光绪甲申乙酉之交,法寇侵扰安南边关,应镇南关苏帅元春之聘,参赞戎机,运筹决策,卓著勤劳,后钦功蒙保授五品蓝翎同知职衔(相当厅级待遇)。颜崇魁告老归乡后除修建宅院外,亦慈善助助人,捐资办学,置枪护村剿匪...事迹口碑相传十里八乡。看来邕宁属地的乡贤(绅)治村的风气,也是有着历史传承的。



宅院依坡而建,座南向北(邕江),但院大门朝东,但只剩残砖半柱,门构已塌方不见踪迹。大宅屋设双门,双进院,近观门堂高大,上部左右画有家训,远见屋顶飞檐翘角,气势不凡。遗憾大门紧锁而不得一睹院内风采,据说里面的建筑工艺,雕梁画栋,壮汉结合风格,艺术水平相当高超。可惜了...




在村中闲聊的颜哥,热情地介绍了一些村史:古宅院还有后人在看护一下的,只是不想太多人打扰而锁门。也许是托先祖的善与德,抗战时期日本鬼子过村,也没有受什么损失;到解放初,后人只评了中农,在文革亦没有受多大影响。村里清未还出了个武举人,但其老宅已经拆除翻建,我座凳下的这几个大方石,就是传下来当年村民练武所用。谈及老宅的保护,他认为还是各厅堂分支的人心不齐,也难得有能力和实力去维护了。其实住老房子,夏天更显得凉爽。但年轻一代多搬新楼房,留下的多是老人。人走房塌快,那是肯定的...




果然,沿道而行,村中随见多户荒废、破败的老古宅,野草丛生而透出阵阵的凉气。但一条条“亮壳壳”的镀锌燃气管道,绕着村里的每一户新、旧屋的墙体和门口走,显得格外的另类和“神奇”,据说是XX燃气公司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工程,收了每户几千块钱,装了三年但还没通得上气。如此忽悠朴实的村民很不应该了。




北觥村头(坡底),一正方形的风水招“财”水塘,面积不小,水质不错。隔着一附塘有俩呆头呆脑的“恋爱鹅”,充满了乡村情趣。而一排临水而建的青砖灰瓦小平房,坚实而有些“神秘”,其前小窗、矮门,后高窗,附带射击观察窗格,内空暗置可双层,带着民国遗风,外墙红色标语,透出岁月的印记。据颜哥说以前是住人的,但看又不似传统农村家宅设计。有可能:一为乡勇或雇工所居,二为大户人家牲畜所居或物料、农具仓库。也许,还留有当年下乡知青的足迹。





入村路口有一小广场,少不了广西乡村熟悉的地标状大榕树,一为先祖开村立界之功用,二为土地社坛之遮阴方便。而毗临邕江的北觥坡,虽身为壮族村,却说着南宁郊区汉平话,虽然没有先祖氏族祠堂,亦不见厅堂祭牌,但也祭祀土地神位。建房讲究大户的高门,户对、对称和座向。无疑在历史上,也多受中原及岭南汉文化影响的民族村屯。


一所废弃的村小学教室,已破损而洞见天窗,静静的横置于广场北。简朴,低矮,昏暗,但透着“房坚强”般的古董级气质,小小的黑板和讲台,浓烈的历史年代感,让人仿佛穿越到老电影中的场景,可叹,早已没有了往昔的朗朗书童声,这也是我国曾经的农村儿童教育发展阶段的真实写照。也许当年护国功臣之颜“厅官”,亦是从这里的村私塾而启蒙。其实,在南方广西的乡村小学读书,没有风沙和寒冬的困扰,条件虽苦,却不缺成长欢乐。有说广西总体教育水平偏低,但广西人骨子里的坚韧,朴实,乐观的性格,很大的原因是这里的一方山水养成。


岁月流转,辉煌已过的北觥坡,似乎也成印证了坊间那句老话“富不过三代”的地方。
(南宁乡村系列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