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玉林仁东鹏垌村,古村“新貌”藏着怎样的民国印记

淑幺评旅游 2025-04-26 14:10:39

鹏垌村,位于广西桂南古城玉林(玉州)郊区的仁东镇东南。据了解:鹏垌村原名“康乐庄”,始建于明朝,距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至今,仍保留着不少明、清以来的建筑遗址。近些年由政府引导,借助资本的投资开发,把“土气”破败的鹏垌古村,依“旧”开发成乡村文旅游玩、露营、农学、影视基地,有获得中国传统村落、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荣誉,成了一方“网红”。二千多人口的村,规模虽在桂东南较为普通,但以陈姓为主就不奇怪了。陈姓,乃广西大族姓氏,也是我外公家的姓氏,“老表家”的缘分了。

近日慕名而至,从国道拐下即进入了村地界。村的地势及道路平坦有小溪环绕。穿过疏密不一的外围村宅,在村中心赫然一个大牌坊,上书“中国鹏垌”,霸气显露,名如其名乎?旁边围一片青砖灰瓦的老建筑群,入口“鲲鹏福地”几字,无疑也是村文旅建设开发的定位与主题了。

岭南古村的标配,聚“财”气的风水塘背后,一片座南向北古屋,总体并不显高大。由几条巷门而进的巷道,分隔成左右的院落,青砖灰瓦,以三进两井居多。硬山顶入门,带廊的四水归堂井,带翘檐的外脊,精美的墙画,传统的木雕、砖雕、石雕与灰塑,颇显出一些岭南乡村的富贵和广府建筑风格,但墙体多现泥砖,相比当地州珮,庞村,高山村的大户,实力稍弱了。但有以砌砖替石成台柱,非常讲究砌浆与砌工的技艺和砖质,经百年风雨,依旧坚挺,在广西很是难得少见了。

一“视履考祥”的门题,喻为审视经历过往,并推究预兆将来。透着主家耕读传家,亦观天下的大格局,小村设有书院,故自古人才辈出必然。精气十足的陈老伯,是户主的第八代后人,一个人居住于名份下的一间小房守家,顺便售卖自家种的香蒜头。国家地理产品,满屋飘香的仁东蒜头果然名不虚传,贵是贵了点,值得拥有。据陈老伯介绍说,古屋群有二百年多历史,由三兄弟分建,先祖老大居中。解放后尽管划为地主后,但人口众多,分来分去还是自家人,故屋子及门窗得以保护较好...从不少依稀的伟人像和毛语录遗痕看,此“护身符”还是有点作用的。

村东有门楼,古井,有村史馆,有宗祠,有戏台,但戏台已是翻新的仿古建,表明此区域为族人娱乐、集会、公共场所。村西,一栋带防护枪眼的老建筑,牌说是消防所,却引起我的好奇。一栋带拱门廊,全青砖的三层民国中西风格建筑,侧面西洋窗式讲究,为村最高点,即起碉楼的作用又可住家,讲学...却取名诗意的“话月楼”。

然而,真正成为“镇村之宝”的,应该是一座保护尚好的“国民乡公所”。其传统的中式对称,单井院二层设计,三边开门配有二层回廊,通风透气;房体虽泥砖包灰浆,但高大结实自带威严;房间紧凑,功能不一。据了解,在民国时期,与全国的县治不同,新桂系在广西推行村治制度。提出了具有广西特色的三民主义理论——三自政策,即“自卫政策、自治政策和自给政策”。这种村治制度在广西创造了“三位一体”制度,建立了严密的农村基层组织,使广西获得了全国维二的“模范省”称号‌‌,加之全省的民团制,使广西在抗战中,成就桂系北上抗日的坚强后盾。而当年富足的玉林五属县区域,又是李,白东山再起的发家之地,此村公所的遗存,无疑让我们一窥及触摸到民国广西乡村治理的历史印记,如时光穿越,令人浮想万千。

经大半圈的漫步游走,亦才发现鹏垌村的布局非同寻常。流淌的护村河;遗留的坚固村楼门;依稀残缺的高大城墙上,众多的枪眼射击孔;还有那奇怪,高配的消防室,应该就是精壮的乡丁值班室...印证此村为一个完全的城堡设计,犹如一个仿古玉州城的微缩版。尽管以打造古装姻缘主题的摄影地,但缺少真正的烟火气息,多显阳气及生机不足。倒是村后开阔的草坪及露台,烧烤棚传来的歌声,吸引一拨拔游人更多的神往。

免费停车,免费游玩的古村鹏垌,虽不光鲜亦有亮点,值得推荐。

(玉林乡村系列之五)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