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如果谋害钦差大臣的话,会是什么后果?

德叔谈史悠悠过 2025-01-10 15:33:11

相信有些朋友应该看过一部电视剧,叫做《天下粮仓》。

这部以清代为背景的影视剧,是以清朝历史上著名的四大案之一——李毓昌案进行改编的,讲述了一个地方官员由于刚正不阿,而被贪污的官员谋害,最终沉冤得雪,犯事的官员自上而下集体被处死的事件。

按照《清史稿·循吏传》的记载,李毓昌是山东即墨人,清仁宗嘉庆十三年考中进士,被外放为正七品知县。

按照清朝当时的规矩,考中进士,能够被选拔到翰林院的,一般会被外放到地方做知县,但并非立刻赴任,而是先到省里报到。

当地省级衙门会根据本省各县的人事任免情况,安排人员到缺员的县任职。

李毓昌被派往江苏,先在江苏省报道,做候补知县,学习工作流程,等待上级通知。

就在李毓昌抵达江苏后,淮安府发生了严重的水灾。

这次水灾影响巨大,嘉庆皇帝十分着急,亲自下令救灾,从当时已经不富裕的国库中挤出20万两白银救灾,同时免除了淮安的赋税。

嘉庆皇帝此次救灾行动,展现了其仁政的一面。

有了钱,地方救灾行动也很快展开,江苏立即将款项发放下去。

然而,上级的善意到了下面却总有人从中作梗。

由于乾隆皇帝晚年统治时期造成的腐败,大清上下充斥着贪官污吏。

而作为水灾发生地的淮安府,恰恰是当时大清腐败的典型代表。

朝廷拨付的20万两救灾款到达淮安后,淮安知府王毂将款项分配到各个县。

其中,淮安府下辖的山阳县(今淮安区)是水灾重灾区,因此获得的救济款最多,达9万两白银,几乎占赈灾款的一半。

山阳县知县王伸汉看到这笔巨款,认为将钱给灾民实在可惜,便效仿乾隆皇帝的“先富裕起来”的理念,通过谎报灾民人数、冒领赈灾粮食和克扣赈灾款等手段,私吞了2万5千多两白银,相当于山阳县救灾款的三分之一。

大清官场讲究“和光同尘”,自己贪污不行,领导也要打点好。

于是,王伸汉拿出1000两贿赂知府王毂。

王毂收受贿赂后自然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两人串通好说辞,以防上级检查。

按照大清朝的惯例,地方发生天灾后,朝廷会派人下去检查救灾工作,并核实款项是否用在正地方。

但像淮安这样的地方性水灾,无需皇帝从京城派人,由省里自行派人即可。

当时负责派人视察的人是两江总督铁保。

铁保身份特殊,他虽然是满洲旗人,姓氏为觉罗氏,但他自称是靖康之变时被金人俘虏的北宋宗室、宋神宗之子越王赵偲的后代,其考证方法不得而知。

这位自称拥有北宋皇室血统的人,不仅心向大宋,而且还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

他做官时,正事不太喜欢做,之前因治河不力被嘉庆皇帝革职,官复原职后也经常犯错,屡屡被嘉庆皇帝斥责。

然而,即便被皇帝多次斥责,铁保练字却非常勤奋,这习惯颇有北宋遗风,让人觉得他像宋徽宗的后代。

由于铁保工作不认真,视察工作他也懒得管,交给了手下的江苏巡抚汪目章。

汪目章见上司都不重视,自己更不用放在心上,便将视察工作层层外包,最终由在省里做候补知县的李毓昌和其他九人前往淮安视察。

铁保拿到视察名单后,连看都没看就上报给了嘉庆皇帝。嘉庆皇帝也是个老好人,信任铁保,也未仔细查看名单就批准了。

他根本没想到,如此重要的视察工作,铁保竟然让一群未转正的候补官员去做,关键是铁保根本不知道这几个人的具体情况。

当李毓昌到达山阳县后,山阳县知县王伸汉担心贪污事发,便想主动行贿,以求息事宁人。

他拿出1万两白银,按照每人1000两的标准,贿赂李毓昌等人。

嘉庆朝时期,由于乾隆后期和珅案的影响,地方官员贪污已成公开的潜规则,好东西自然要一起分享。

因此,其他官员欣然收受了贿赂。然而,李毓昌却是个例外,他厌恶这种潜规则,坚决拒收贿赂。

这证明,即使在腐败严重的清朝后期,依然存在一些有操守的理想主义者。

李毓昌不仅拒收贿赂,还亲自到灾区走访,挨家挨户询问,记录当地赈灾情况,并进行登记造册。

通过走访,他很快发现了山阳县赈灾款发放存在严重问题,于是将收集到的证据如实上报给了淮安府知府王毂。

然而,王毂作为私吞赈灾款的参与者之一,早已收受贿赂,因此收到证据后,立即通知王伸汉想办法解决问题。

王伸汉没想到竟然有人拒收贿赂,便设宴款待李毓昌,想与其“沟通”。

酒席上,王伸汉劝说李毓昌:“小李啊,你听我一句,没有人比我更懂大清。

我不拿,知府怎么拿?

其他钦差怎么拿?

大家都拿,咱们才能进步,大清才能发展,皇帝才能放心。

所以,拿是不拿,不拿是拿,夫唯不拿,则天下莫能与之拿。

挣那个清廉名声有什么用?你手里的银子才是真的。”

结果,李毓昌不为所动:“你个狗屁歪理也敢拿出来跟我显摆?听你的,大清都亡国了!”

谈到这一步,其实就没有什么好谈的了。

一旦克扣赈灾款的事情被发现,那肯定是个完蛋。

与其等着皇上砍自己,不如拼一把。

于是,王伸汉找到了李毓昌带来的三个贴身仆从——李祥、顾祥和马连升。

虽然说是李毓昌自己带来的人,但这三个都是谁拿钱就给谁办事的主。

王伸汉给了他们每人五百两银子,让他们给自家老爷下毒。

经常搞刺杀的朋友肯定都知道,下毒这件事是有学问的,你得控制好分量。

这伙计也是第一次接这种活,结果这个量就没有把握好。

李毓昌中毒后没有立马咽气,而是被疼得死去活来。

那三个人当场就懵了,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拿起绳子将李毓昌活活勒死了。

王伸汉赶了过来,再把现场做成了李毓昌自尽的假象。

这个过程很多影视剧里都套用过。

堂堂一个视察官员没了,这种事情肯定是不能轻易掩盖的。

案子就到了淮安府知府王毂这里。

王毂接到案子的同时,又收到了王伸汉送来的四千两白银,他立马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于是,王毂赶紧找到了淮安府主管司法的同知林永升,让他按照自尽来汇报李毓昌的死因,之后就把这件事情上报给了江苏巡抚汪日章和两江总督铁保。

结果这两位大哥一个比一个摆烂彻底:汪日章不想惹麻烦,铁保还在忙着练书法,于是就硬把这事给压了下去。

李毓昌遇害那年,他才27岁,完全就是一个品行端正的山东大好青年。

因为妻子还要照顾小女儿,他的户籍由叔叔李泰清认领。

这个叔叔把侄子带回老家后,家人发现李毓昌的衣服上有血痕,遗留下来的文稿里出现了大量“冒赈”的词眼,这家人立马觉得事情不简单,赶紧找人验尸。

检验结果显示,李毓昌先是中毒吐血,之后又被人活活勒死。

这下叔叔李泰清一口认定侄子肯定是被人灭口了。

只不过这种事情找地方官肯定是解决不了的,唯一能够解决的只有京城里的人。

于是,这个叔叔就跑到京城,到督察院告状。

督察院的御史就把这个事情上报给了嘉庆皇帝。

嘉庆一听就炸庙了!这位大哥当年在老爹灵堂上收拾和珅,本身就厌恶大清朝官僚腐败。

本以为没了和珅,大清朝能够好转一下,这帮人竟然比和珅在的时候还要夸张!于是嘉庆帝立马下旨,由时任山东巡抚吉纶和山东按察使朱锡爵调查此案。

两个官员收到圣旨后,立马就去验尸,最终确定李毓昌确实是非正常死亡,之后就逮捕了山阳县知县王伸汉。

经过一轮严刑拷打后,王伸汉把整个事情,包括自己给哪些其他官员送了钱的名单,全部吐了出来。

这个案件最终的结果是:知县王伸汉斩首,知府王毂判处绞刑;两江总督铁保、江苏巡抚汪日章、淮安同知林永升玩忽职守,三人全部革职,其中铁保和林永升被流放到了大西北的伊犁,汪日章被贬为河工。

那些和李毓昌一起去视察灾区的另外九个接受了王伸汉孝敬的官员,全部革职,全家流放到宁古塔为奴;而那三个毒杀自己主子的仆从,也被判处了凌迟处死,其中一人还被挖出了心,拿去祭祀李毓昌;而李毓昌本人,也被嘉庆皇帝追封为知府,按照同级别官员的礼仪下葬。

这场案件,和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杨三姐告状案、张文祥刺马案并称为清朝的四大案。

虽然说李毓昌本人算不上皇帝亲自委派的钦差,但是作为一个奉命到地方调查的官员,他本身就相当于奉皇命办差。

这场敢谋害“钦差”的案件,放在整个清朝历史上都是极其罕见的,哪怕是乾隆朝爆发的甘肃冒赈案,也没有达到敢对上面派下来的官员下黑手的程度。

嘉庆的行为确实大快人心,但是这场案件,已经不足以震撼当时的清朝官员了。

在经历了乾隆朝后期的大清,这会儿的问题,已经不是皇帝一个人,靠着一把刀就能够解决的了的。

今天就聊这么多,喜欢就一键三连。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