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开国“第一文臣”的宋濂,为何晚节不保,被朱元璋流放?

德叔谈史悠悠过 2025-01-14 15:30:34

明朝初年,有两个文臣排名第一,一个是李善长,被朱元璋称为“大明朝版萧何”,也是文臣中的第一功臣;另一个是宋濂,同样被朱元璋称为第一功臣,他也是“浙东四先生”之一,更是元史的核心撰稿人,我们中学时必背的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的作者。

论功劳,李善长或许大于宋濂;但论文化建设,宋濂绝对是洪武年间的佼佼者。

宋濂出生于元武宗至大三年,祖上居住在义乌,元朝灭宋后才迁居浙江金华。

据《国朝献徵录》记载,宋濂是早产儿,从小身体羸弱,因此最初取名“宋寿”,希望他长寿,后来才改名为“宋濂”。

直到六岁以后,他的身体才逐渐好转。

宋濂从小聪慧过人,过目不忘,家里条件虽然一般,但为了他的学业,仍倾尽全力资助他读书。

即使在寒冬腊月,毛笔上的墨汁都结冰了,他也坚持学习,这段艰辛的经历,被他记录在《送东阳马生序》中。

最终,宋濂完成了学业,成为当时著名的知识分子。

元顺帝时期,元朝多次征召他入翰林院,但宋濂不愿为元朝效力,便躲入道观,假扮道士,以修道为名,广收门徒教学,名声越来越大。

元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势力扩张到浙江东部,当时宋濂与叶琛等人并称为“浙东四先生”,朱元璋便将他们招至麾下。

《明史》中将刘基和宋濂做了对比:刘基是全能型人才,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宋濂则是纯粹的学者,虽然不能上阵杀敌,却能胜任教育工作。

宋濂成为朱元璋的长子朱标的老师,地位随之水涨船高。

按常理推断,若朱标继位,宋濂必将成为帝师。

因此,许多人想攀附他,但他始终清廉正直,不收受贿赂,也不结党营私。

宋濂还具有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

一次,各地发生冰冻灾害,朱元璋询问是否为天谴,宋濂劝解道:皇帝的合法性在于民心,而非天命;朝廷的兴衰取决于君主的仁慈,而非祥瑞。

宋濂最大的贡献是完成了《元史》的编撰。

二十四史中,《元史》的质量一直备受争议,清朝人魏源在《元史新编》中评价其“修治奇烂”。

《元史》的问题在于世系混乱,这与元朝自身的混乱有关。

元朝在98年间有11位皇帝,却经历了六代人,许多人互相混淆,再加上名字翻译错误,导致一人出现两份传记,前后矛盾。

但这也不完全是宋濂的责任。

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蒙古人缺乏记录历史的习惯,宋濂只能东拼西凑。

而且,朱元璋给的工期非常短,为了尽快证明元朝的覆灭,以及新朝代的开启,《元史》的政治价值远大于史料价值。

元史馆于洪武二年二月开馆,八月就完成了初稿,但质量很差,朱元璋看不下去,于洪武三年再次开馆修订,最终完成。

虽然《元史》被认为是二十四史中最差的一部,但宋濂仍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

修完《元史》后,宋濂建议朱元璋将应天府府学升格为国子监,培养人才。

在国子监,宋濂遇到家境贫寒的马生,并写下《送东阳马生序》鼓励他,并回忆了自己的求学经历,告诫学生珍惜学习机会。

这使得宋濂成为明朝初期最重要的知识分子,可以说后来明朝官方府学的底子,就是这位首席帝师完整奠定的。

为此,朱元璋父子对其都非常感激。

68岁的宋濂告老还乡时,朱元璋和马皇后在皇宫里为他这个孩子的老师举行了非常隆重的答谢宴。

朱元璋亲口表示:“你帮我把孩子教育成人,我就保护你的子孙,以后可以在朝廷里安心当官。”

此后的每一年,朱元璋都会派人去金华,将宋濂接到京城,到皇宫里吃酒席。

宋濂的孙子也在朱元璋的庇护下进了官场。

如果宋濂的故事到此结束,那么他和朱家父子之间,就是一个非常完美的师生关系。

但是,就在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爆发了。

我们都知道,在朱元璋眼里,胡惟庸如同粪土,谁沾上都不得干净。

宋濂本身已经退休,此事无论如何都与他沾不上关系。

然而,他的孙子宋慎却非常不幸地卷入了胡惟庸的案子。

或许这个孩子缺乏眼力见,年纪轻轻就凭借爷爷的名声进了官场,结果看不清形势,被胡惟庸拉拢上了贼船。

宋家世代从事文化工作,如果仅仅是牵连这么简单,朱元璋也不必大动干戈。

但从朱元璋暴怒的表现来看,这个孙子或许真的参与其中。

气得朱元璋不仅杀死了宋慎,还打算处死宋濂。

幸亏这时马皇后和朱标出面,硬是压住了朱元璋的怒火,最终改判宋濂为流放,他和儿子一起被送到了四川茂州。

一年之后,72岁的宋濂在茂州去世。

宋濂去世一百多年后的弘治年间,才被明孝宗恢复了官职;又在正德年间,被明武宗加上了谥号“文宪”。

这位明朝开国时期的第一文臣,终于恢复了名誉。

今天就聊这么多,喜欢就一键三连。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