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起话语权,在明朝,没有人能够比得上诚孝昭皇后张氏。
她不仅是皇后,更是明代历史上唯一一位集齐了世子妃、太子妃、皇后、太后、太皇太后全部头衔的大满贯人物。
她丈夫在世时,就深得岳父成祖皇帝朱棣的喜爱;丈夫和儿子去世后,她又凭借自己的影响力,稳住了明朝内政近十年,被明朝人誉为几乎完美的贤内助。
说起这位张皇后,不得不从她的丈夫明仁宗朱高炽说起。
明洪武十一年,燕王朱棣的第四个儿子朱高炽出生。
朱高炽从小文静,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好动淘气,这或许是因为他从小就比较胖,行动不便。
但在朱元璋眼中,这正是性格沉稳内敛的表现。
再加上他外公是名将徐达,朱元璋对他格外疼爱。
朱元璋笃信嫡长子继承制,而朱高炽沉稳的性格也符合他心目中理想子孙的模样——富态吉祥。
洪武二十八年,十八岁的朱高炽被封为燕王世子,同时,朱元璋也为他选择了一位妻子——出身底层武将家庭的张氏。
据《明史》记载,张皇后是河南永城人,父亲名叫张麒。
史书中没有记载她的名字,诚孝昭皇后是其去世后,根据谥号和丈夫仁宗昭皇帝的谥号结合而成的称呼。
朱元璋为儿子选择妻子时,大多选择开国功臣的女儿;但为孙子赐婚时,包括朱允炆(此处应为朱允炆)在内,选择的都是底层出身的女子。
作为普通武将之女,嫁给藩王世子,张氏必然面临巨大的压力,她所能做的,就是尽力照顾丈夫朱高炽、公公朱棣和婆婆徐氏。
虽然是长辈赐婚,但张氏与朱棣一家感情甚笃。
《明史》中特意提到,燕王朱棣和燕王妃徐氏都非常喜欢这位儿媳妇。
朱高炽平时不善言辞,但在妻子面前却展现出温柔体贴的一面。
小两口成婚三年后,为朱棣生下了孙子——未来的明宣宗朱瞻基。
张氏生下朱瞻基的当夜,朱棣梦见自己的父亲朱元璋,梦中朱元璋给他送了一个祭祀用的玉圭,寓意传之子孙,永世其昌。
朱棣醒来后感觉此事不寻常,认为是父亲在暗示自己继承皇位,而此时儿媳为他生下孙子更是让他欣喜若狂,坚信自己是正统继承人。
靖难之役爆发后,朱元璋在天之灵怕是也始料未及:送玉圭是希望他好好照料孙子,谁知他却去攻打自己的孙子。
张氏嫁入朱家后,地位稳固,再加上她为朱棣诞下长孙,这个孙子在朱棣眼中如同传国玉玺一般珍贵,这使得张氏在朱棣眼中比丈夫朱高炽还要受宠。
建文四年,朱棣攻入南京,夺取了朱允炆的皇位。
但登基后,太子人选问题困扰着他。
文官们支持看起来忠厚老实的朱高炽,而靖难功臣们则支持朱高煦。
这两个儿子,一个肥头大耳,一个尖嘴猴腮,让朱棣难以抉择。
幸亏解缙提醒他“别忘了你父亲的托梦和人肉玉玺”,这才促使朱棣立朱高炽为皇太子。
然而,成为太子后,朱高炽的日子也不好过。
朱棣起初并不喜欢这个儿子,担心他和大臣们勾结,重演靖难之役。
在这种紧张气氛下,张氏挺身而出。
《明史纪事本末》记载,有一次朱棣怒斥朱高炽,破口大骂。
正在气头上的朱棣不停地辱骂朱高炽的祖宗十八代,关键时刻,张氏亲自下厨为朱棣做了一顿饭送去,贤惠的态度让朱棣消了气,感慨道这儿媳妇真是好,将来家里的很多事情都要靠她维持。
朱棣对张氏的认可,不仅是因为他喜欢张氏,更重要的是,这是他父亲朱元璋亲自选择的儿媳。
本来,父亲钦定的继承人已经被自己废除,如果再把儿媳妇和孙子也废除,还不如直接把朱元璋的牌位扔掉,自己直接称太祖。
从此之后,朱棣很少再对朱高炽发火。
永乐五年,朱棣的妻子徐皇后去世。
徐皇后不仅是开国功臣徐达之女,也是朱元璋赐给朱棣的,是朱元璋留给朱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夫妻二人感情深厚,徐皇后去世后,朱棣再未立皇后。
永乐朝后期,皇帝主要忙于对蒙古作战和新都城的营建,太子朱高炽开始监国,太子妃张氏也顺理成章地接替了岳母徐皇后部分工作,负责主持内廷的一些重要仪式。
但与一些影视剧中张氏代朱棣管理后宫的说法不同,现实中张氏顶多只负责一些礼仪,远达不到管理后妃的程度。
实际上,永乐朝后期皇宫的实际管理者是永乐十八年去世的王贵妃。
直到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北征去世,太子妃也随着丈夫一起“升级”。
从太子妃到皇后,张氏的皇后生涯极其短暂,仁宗皇帝朱瞻基在位不到十个月便驾崩了。
这意味着张氏的皇后之位尚未坐稳,便在短短不到一年时间里,完成了从太子妃到皇后再到皇太后的“三级跳”,成为了太后。
此后,她开始逐渐介入朝政。
按理说,明朝自洪武年间起,便已明确规定后妃不得干政。
然而,明宣宗朱瞻基即位之初,内部遭遇汉王朱高煦的叛乱,外部又面临安南的叛乱,内外局势动荡不安。
张氏作为太祖皇帝朱元璋指定的孙媳妇,在宗室中地位极高。
《明宣宗实录》和《明史》均明确记载,宣德初期,为稳定朝局,张氏打破了后宫不得干政的旧例,经常与儿子朱瞻基一起讨论朝政。
她参与最多的,便是明宣宗废后事件。
朱瞻基的皇后胡氏,是其祖父朱棣所赐。
然而,朱瞻基不像其父一样受制于祖父,在父亲和祖父相继去世后,他展现出几分叛逆,不喜欢胡皇后,而宠爱母亲身边的一名宫女,后来封其为贵妃(即明英宗朱祁镇的生母孙贵妃)。
由于胡皇后一直没有生育儿子,朱瞻基便废黜了胡皇后,立孙氏为后。
孙氏与张太后曾有主仆之情,张太后本应不反对此事,但她仍做了一番挽留,如同过年收红包时推辞一番,最终还是接受了。
张太后处事老练,给了胡皇后足够的体面,将胡氏留在身边尽心照顾,也算仁至义尽。
这种母慈子孝的景象仅仅维持了十年。
宣德十年正月初三,年仅37岁的朱瞻基突然去世,9岁的皇太子朱祁镇即位。
朱瞻基临终前嘱咐儿子,日后国家大事都需向祖母禀报后方可执行,显然希望经验丰富的母亲能够辅佐儿子。
这也使得张氏成为明朝历史上少有的拥有合法参政议政资格的女性。
然而,张氏成为皇太后后,不得不面对一个巨大的危机:朱瞻基去世后,很多人反对年幼的朱祁镇继位,认为他年幼难以掌控朝政,甚至有人建议立朱瞻基的弟弟襄王朱瞻墥为帝。
对张氏而言,这并非坏事,毕竟都是亲儿子。
但她深知靖难之役后,明朝宗室动辄生事,如果出于私心立襄王,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她紧急召集大臣,在乾清宫最终确定朱祁镇为新帝。
朱祁镇登基时,在献给祖母的册文中尊称张氏为“陛下”,这时的张太皇太后,无疑是大明朝最高的统治者。
有人劝张氏垂帘听政,但她严词拒绝,并严格约束娘家,不许干预政事。
就这样,明朝顺利度过了皇位交替的时期。
史书中将张氏与历史上六位皇后作对比,认为她不同于擅权的汉明帝皇后马氏、汉和帝皇后邓氏,也不同于独裁的宋玄宗皇后向氏、宋英宗皇后高氏,反而可以与周武王姬发的王后邑姜、周文王姬昌的母亲太任相提并论,更被弘治年间的进士何孟春赞誉为“女中尧舜”,这是古代封建社会对后宫女性的最高评价。
正统七年十月十九日,张太皇太后张氏驾崩。
她做了十个月的皇后,十年太后,七年太皇太后,经历了明朝最为稳定的时期。
在她去世后,她的孙子朱祁镇开始放飞自我。
今天就聊这么多,喜欢就一键三连。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