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在乾隆年间,全国上下只有8位总督。
直到光绪年间,因为裁撤了东北的驻防将军,添加了一个东三省总督,所以大清垮台的时候,一共是9个总督级别的封疆大吏。
这些人的结局大概可以分成三个类别:少数的殉国,多数的投降,还有一部分干脆就“润”出去了。
咱们先说说哪些人是被大清“殉”了的。
这里面的总督有两个:一个是闽浙总督松寿,还有一个是四川总督赵尔丰。
闽浙总督:松寿先说说这位闽浙总督松寿。
松寿是满洲正黄旗人,佟佳氏,他的出身很不一般。
家族是当年康熙皇帝母亲的母家,同时他也是康熙的第三任皇后孝懿仁皇后的族人,八竿子打不着的远房亲戚,算得上是康熙皇帝的老丈人兼舅舅(修国维)的后代。
用正黄旗的说法,那是正儿八经的“头带通天纹,手拿大清长期饭票”的。
松寿一开始进入官场,是借着祖上的光,靠荫封得到了一个工部笔帖式的职务,后来一点点往上升,先后担任过江苏巡抚、河南巡抚、工部尚书、察哈尔都统等等,直到光绪三十三年,担任了闽浙总督,统辖福建两省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妥妥的封疆大吏。
但是松寿走马上任的时间点不是很好,这会儿距离大清覆灭也就5年多的时间了。
这个“长期饭票”传到松寿这的时候,能打的只剩下残羹冷炙了。
到了宣统三年,武昌起义爆发,这个时候大清已经是到了要被扔进垃圾桶的时候了。
当时在福建,响应武昌起义的彭寿松也想在福建点一把火,于是他就秘密联系了当地新军的统领,打算来一把大的。
这时就有人劝闽浙总督松寿说:“大人呐,识时务者为俊杰,您的那个‘饭票’都快过期了,抓紧时间赶快换新的吧!”
但是松寿这位大哥,那就是个典型的顽固派,高呼:“振兴大清基业,我辈义不容辞!咱大清的八旗旗人必须抵抗到底!”
松寿这边是慷慨激昂,但是这会儿福建的旗人根本就不打算跟着他去送命。
结果等到了当地真的闹起来之后,松寿想要组织抵抗,结果人都没有找到几个。
不过松寿不得不说,真的是一个正儿八经的大清忠臣,总督府被攻破之后,松寿选择了自尽,他也是清末总督当中唯一一个自尽殉清的。
四川总督:赵尔丰另一个丢了命的四川总督赵尔丰,就比较倒霉了。
在大清朝最后的9个总督当中,有一对是兄弟俩,他们分别是东三省总督赵尔巽,以及这个倒霉的四川总督赵尔丰。
赵尔丰这个人非常复杂,你从民族大义的角度去看,他属于一个功臣,因为在西南任职期间,他成功地粉碎了英国妄图策反藏区的阴谋,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可是在保路运动当中,他又大肆血腥屠杀了很多手无寸铁的老百姓。
可能在他的眼里,有人跟朝廷叫板,那就应该一口气灭下去;可问题是时代变了!这会儿的清朝,早已经是落后的旧黄历,该翻篇了。
他的顽固导致的结果就是四川一下子就乱了,朝廷不得不派兵进入四川。
这兵一调走,导致了湖北的清军不够用,这才给武昌起义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随着内地乱成了一锅粥,四川就脱离了清王朝的控制,赵尔丰也被赶下了台。
但是他在四川还是握有一定的兵权,结果当地的军政部长尹昌衡担心赵尔丰动用军队搞事情,他就先是哄骗赵尔丰交出兵权,等赵尔丰同意之后,立刻就把赵尔丰给斩了。
只能说赵尔丰赶上了一个新旧时代交替的时期,最终为清王朝丢了命。
他这种被人诱骗杀害的,虽然说和松寿的性质不太一样,但也属于是殉清的范畴了。
东三省总督:赵尔巽那除了这两位丢了命的之外,九大总督当中还有两个特殊的顽固派:一个是赵尔丰的哥哥赵尔巽,另一个是两江总督张勋。
赵尔巽30岁的时候考中了进士,59岁开始在湖南任职。
溥仪继位之后,赵尔巽成为了东三省总督。
他和松寿一样,刚上任没过多久,内地就乱了。
赵尔巽和他的弟弟赵尔丰都是清王朝的拥护者。
当时东北也开始响应内地,甚至很多旗人都热火朝天地起来“抗清”,于是赵尔巽就派张作霖调兵镇压。
好在这个哥哥比弟弟的命强一点,没有人把他骗出去砍头。
等到溥仪退位之后,赵尔巽被迫交出了东北三省的管理权,跑到青岛隐居去了。
后来袁世凯想要修清史,就把这个老爷子请了出来,担任清史馆的馆长,清史稿开始修编。
只不过后来内地逐渐陷入军阀混战,修书的钱不到位,再加上赵尔巽这个人往清史稿里面加私货加得很严重,导致这部书一直备受争议。
清史稿修完的那一年,赵尔巽在北京去世,享年83岁。
两江总督:张勋而张勋,跟这几个“屈”死的总督大人不太一样,人家一直到最后都在想着恢复大清。
张勋属于苦出身,幼年父母早丧。
光绪十五年在长沙参军入伍,由于战斗骁勇,被调入京城,担任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护卫。
武昌起义之后,张勋被清朝任命为两江总督。
张勋这个人统兵非常严格,战斗力也非常彪悍。
可能慈禧太后对他还算不错,以至于他对清朝也是极为忠诚。
最终袁世凯出面劝说,才让他放弃了抵抗。
袁世凯称帝之后,给张勋封了一个一等公爵,但张勋的心里还是向往大清,他本人还有他的部下都留着辫子,以至于很多人称他的军队叫做“辫子军”。
袁世凯去世之后,黎元洪当上了大总统,黎元洪和段祺瑞爆发了府院之争,这两个人都想要拉拢张勋,可张勋却是谁都不想搭理,人家惦记的还是大清朝。
趁着黎元洪和段祺瑞闹矛盾的功夫,张勋假装领兵北上调停,到了之后,就爆发了张勋复辟。
1917年7月1日凌晨,张勋穿上了黄马褂,戴上了顶戴花翎,进宫对溥仪行三跪九叩的大礼,拥立溥仪复位。
这个复辟折腾了12天之后就结束了。
失败后的张勋没有被清算,晚年的他还是留着辫子做起了生意,投资经营了70多家企业,包括当铺、电影公司、银行、金店、工厂等,虽然说日子过得很快活,但是张勋直到最后都表示,还是念念不忘大清的恩情。
以至于后来孙中山都佩服他“能把辫子在心眼里面插的那么深,也算得上是一个人物了”。
大清朝覆灭之际,除了刚才这几个比较有名气的,剩下的总督们,则彻底贯彻了“识时务”这一原则,当然,结局也各不相同。
云贵总督:李经羲例如云贵总督李经羲,他是李鸿章的侄子,凭借家族关系步入仕途,于宣统元年升任云贵总督。
他赶上了大清王朝即将崩溃的末期。
与其他总督不同的是,李经羲思想较为开明,曾邀请爱国将领蔡锷到云南任职。
在内地响应革命时,李经羲虽然拒绝背叛清朝,但也主动联系蒙自总兵,放弃抵抗,避免了流血冲突。
最终,李经羲一家在蔡锷的保护下离开了云南,安享晚年。
陕甘总督:长庚与李经羲截然不同的是陕甘总督长庚。
长庚的祖先曾是宋朝大臣,被赐姓赵。
靖康之变后,他们被掳至东北,在叶赫河畔定居。
清朝时,其祖上被赐姓伊尔根觉罗,编入满洲正黄旗。
长庚深受慈禧太后喜爱,被提拔为伊犁将军,任内曾与俄国争夺巴尔鲁克山,维护了国家主权。
溥仪继位后,他被调任陕甘总督。
武昌起义爆发后,年事已高的长庚不愿再参与政局,溥仪退位后主动交出官印,隐居北京,于1914年去世,享年71岁。
湖广总督:瑞澄湖广总督瑞澄则与长庚、李经羲等人大相径庭。
瑞澄,博尔济吉特氏,属蒙古正黄旗,是成吉思汗的后裔。
他出身将门,依靠家族势力进入官场,最终成为湖广总督。
然而,四川保路运动爆发后,朝廷命他派兵前往四川,大军刚走,武昌起义便爆发。
瑞澄预感大势已去,便逃往日本,直到大清覆灭后才回国。
孙中山曾评价他:“要不是他胆小怕事,武昌起义都不一定能够成功”。
直隶总督:张镇芳直隶总督张镇芳堪称“识时务”的典范。
他本是京官,八国联军侵华时,他一路跟随慈禧太后西逃,因此受到提拔。
此外,他是袁世凯的嫂子的弟弟,与袁家有姻亲关系。
溥仪继位后,袁世凯被罢免,为了保存实力,便举荐张镇芳为直隶总督。
张镇芳一直追随袁世凯,积极响应袁世凯逼宫,支持清朝灭亡。
袁世凯称大总统后,张镇芳出任河南都督,期间滥杀无辜,被袁世凯罢免,后经商。
两广总督:张鸣岐与上述几位相比,两广总督张鸣岐最为令人不齿。
他年仅35岁便担任两广总督,却反复无常。
清朝摇摇欲坠时,他公开拥护共和,声称与清朝不共戴天;但清朝稍有喘息,他又声称之前是被人诽谤。
武昌起义爆发后,他又声称之前的言论是假新闻,转而支持共和。
清廷给他发电报后,他又变回大清忠臣,反复无常,导致广州大乱。
最终,他携巨款逃往日本,九一八事变后又与日本人勾结,沦为汉奸,在日本投降后因担心被追究叛国罪,惶恐中去世,享年70岁。
大清末代九位总督的结局,也预示着大清王朝的彻底终结。
今天就聊这么多,喜欢就一键三连。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