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8日,六大国有银行一季报业绩全部披露完毕。据统计,六大国有银行一季度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共计3590.37亿元,日赚39.89亿元。在保持经营总体稳健的同时,各大行信贷投放靠前发力和精准发力,多家大行新增信贷也都创下历史同期新高。
如此豪横,如此光鲜的数据 ,也只有我们的国有六大行了。但数据同时显示,多家银行的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均出现了下行。很多人可能不明白,为啥赚钱多了,收入却少了呢?我们该如何来解读此数据呢?
一、现象:最赚钱的公司里,银行可真是当仁不让了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邮储银行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0.02%、1.75%、0.50%、0.26%、5.63%和5.22%。六大国有行一季度共赚近 3600 亿元,看来,最赚钱的公司里,银行可真是当仁不让啊。
其中工商银行“宇宙行”的大名可不是浪得虚名,每天10亿元的净利润,让其他银行望尘莫及。想想看,10亿元的百元大钞,重量大约是10吨。它的这种盈利能力,甚至在世界上其他大银行的成绩单里,能出其右者也屈指可数。同时,数据还显示,“多家银行净息差持续收窄”。这里我重点分享两个方面如下:
一是净利润增速放缓。今年一季度,国有六大行的赚钱能力排名与去年一致,但是,相比2022年,工行、建行、农行、中行、邮储银行和交行,今年一季度的净利润增速分别为0.02%、0.26%、1.75%、0.50%、5.22%和5.63%,而去年6家银行的净利润增速分别为3.49%、7.06%、7.40%、5.02%、11.89%和5.22%。
另外,国有六大行中,工行、建行、农行、交行四家国有银行的利息净收入出现了同比负增长。仅有中国银行和邮储银行利息净收入仍然保持同比正增长的势头。二是 净息差持续收窄。净息差,实际上就是净利息收入的收益率,需要使用净利息收入除以平均生息资产规模的比值,从而得到了净息差。近年来,银行存贷利率运行不匹配加剧了银行息差收窄压力,银行净息差变化受影响因素较多,但主要是因为贷存款利差。
截至目前,银行最主要利润来源仍是贷款和存款间的利差,由于宏观经济波动、政策调整等,导致贷存利差变化,进而影响银行净息差。可见,净息差收债再正常不过了,虽然各大行信贷投放靠前发力、精准发力,多家大行新增信贷创下历史同期新高,但是拜利率下调所赐,净息差收窄,在未来较长时间里仍然是不争的事实,很显然,“躺着赚钱”的日子将一去不复返了。
当然,对于各大银行而言,在接下来,需要对经营过程进行管控,严控存款等负债端成本已成了当前“稳息差”的重要途径。同时,持续优化生息资产与计息负债结构,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部分利差缩窄带来的影响。二、分析:说明银行在政府加大直接投资力度的影响下,获益匪浅疫情3年,我们一季度的贷款余额比2019年增加50%。这也其实就说明了银行在政府加大直接投资力度的影响下,获益匪浅。而其中,在基础设施上的固定投资是这3年的核心重点。
我们就看看一季度数据就明白:铁路运输,电信网络建设、水利和道路这一些投资力度都是超前的。
一季度,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8.8%,拉动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个百分点。其中,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17.6%,信息传输业投资增长11.3%,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10.3%,道路运输业投资增长8.5%。
而这些领域,我们明白都是国家控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央企和国企。如此优质的贷款领域,如此优质的企业,那么一般情况下贷款的主体99%都是国有行。国有行承担了大量的国家领域投资任务,当然类似这样的任务,和国债其实是一个概念,回报虽然不算太高,但是胜在稳定安全。
因此,国有行一季度赚钱那自然是肯定的。毕竟一方面国家放水,另一方面国家投资加大,如果国有银行这都不赚钱,那真的就不知道说啥好了。另外一方面,其实还是利率。从全世界的水平来看即使美国到去年现在一共加了10次息,也才和中国目前基准利率相差不大。这里也就可以侧面反映我们的利率事实上仍是不低。
虽然最近大规模存款潮导致利息差收紧,但国有银行还是能够坚挺不降低存款利率,其实也说明前面所说投资端只要不受影响,目前贷款利率即使困难时期,也依然影响不大。因此,有央行降准放水,有固定投资大幅增长,有高企的利率,以上这3点,基本已经锁定了银行高企利润,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中国银行业不能对标国外金融业的关键所在,尤其是薪酬不应该去对标。
当然,银行比较是银行,尤其是国有银行,它的双重身份注定很难亏损。不过,在经济下行时期,国有银行更加关注民生,更加积极地支持实体经济,更好地执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赚钱反而放在第二位。
短期内,国有银行让利于民,可能会有小的损失,但是长期来看,国有银行依然是市场赢家,最终还会赚更多的钱,这也符合经济法则里的市场均衡理论,也是其他企业值得效仿的地方。三、本质:国家的金融政策是动态稳健的,金融的逆周期调节属性尤其重要在这里,我们可以把六大国有银行的“账单”和国内其他银行,甚至其他国家银行放在一起对比看。
比如我国的“农村商业银行”的账单:4月25日,广州农村商业银行披露2023年一季度信息,该行今年一季度实现净利润19.97亿元,同比下滑18.39%。
还有比如主做亚洲、香港生意的“渣打银行”:4月26日,渣打银行公布第一季度财报,当季税前利润为5.89亿美元,同比2015年暴跌六成,考虑到日益严峻的市场环境和集团既定战略,渣打银行预计,2016年市场表现还会继续保持疲态。
这样对比下,再看数据:一季度六大行真真是非常稳健且亮眼了,在整个行业下行的时候,仍然可以录得正向增长,虽然净息差持续收窄,但非常稳健,可以说得上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了。当然,这里值得关注的数据是: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创纪录地增加10.6万亿元,同比多增2.27万亿元。大行是推动信贷增长的主力,报告期内多家大行信贷投放再创新高。
虽然字数不多,但有两个重点信息,包括了:
1、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创纪录地增加10.6万亿元,同比多增2.27万亿元;
2、大行是推动信贷增长的主力。
不知道大家最近一年有没有接到贷款电话,我是经常接到,而且贷款利率越来越低。现在各个银行都是几十万几十万地给大家发放贷款额度,而且还都是大行在这么干。再2022年底,我国的贷款余额是213.99万亿元,2023年3月底是223.96万亿元,同比增11.7%,扣除利息部分,新增贷款能够真正产生净增加的比率6.7%左右。
所以,虽然我们一季度或者今年的人民币贷款增量总数看起来很大,但是由于存量的贷款规模较大,新增的贷款部分有一部分将用于偿还利息,而实际能够真正用于新发放的贷款的比例并没有看起来那么高。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一面看到的是贷款创纪录增加,一面看到身边的人在提前还房贷。因为这就是我们当下的现状。可是,我们国家的金融政策是动态稳健的,金融的逆周期调节属性在调解中非常重要。
最后,我们再回顾一下M2的数据:3月末,我国M2(广义货币供应量)余额攀升至281.46万亿元高位,同比大增12.7%,再度超过市场预期。这其中显然更是有着金融逆周期调节的属性。
因此,我可以判断的是,再接下来的1-2年内,我国的利息很可能还是处在历史低位,甚至不排除有继续下降的可能性,但一旦经济明确复苏,甚至转而过热,利息就可能立即升高,不会留下多久的“窗口期”。最后的话:我建议多支持中小微实体企业,钱只有花了,才是属于自己的财富!总之,既然国有银行已然很赚钱,是否可以考虑加大对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小微企业,目前类似的风投还是更多的民营资本在投资,而国外之所以谷歌或者特斯拉可以从车库里成长起来,国家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是关键所在。
当然,利率如果不能普降,那小微企业可以专项利率支持,也或者考虑风投模式,哪怕有一定概率损失,但对于丰厚的银行利润而言也是九牛一毛,但假设培养出了独角兽,那就太值得了。毕竟金融的钱生钱模式,自然会导致利润高企,但作为一个国家而言,实体经济才是真正的支柱,瑞士金融再发达,要倒闭也就是一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