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称曹魏最遗憾的“五子良将”,于禁究竟输在哪?命运太捉弄人了

采蓝说历史 2023-12-23 10:42:02

曹魏“五子良将”实际是近现代才诞生的一种说法。人们结合陈寿在《三国志》中说“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把同列一传记的曹魏前将军张辽、右将军乐进、安远将军于禁、征西车骑将军张郃、右将军徐晃并称为了“五子良将”。记住,陈寿实际上排名不分先后的哈。

“五子良将”作为汉末一个武将豪华天团,五个成员最后却阴差阳错地驶向了不同的命运归宿,让人不胜唏嘘感慨。其中以结局最为凄凉的于禁最是让人意难平。劳苦功高、资历深厚的于禁最后几乎是自己人羞怒致死的。

光了解这些大致情况就足以让人不寒而栗了,那么,真实而详细的逻辑背后,又会隐藏这多么残酷的职场潜规则呢?它对我们现实工作和生活又会有什么样的启示呢?

于禁的生平

于禁其实是“五子良将”中起点最高的,因为他自身的成分更好,追随曹操的时间也最早,人家背后还有支撑自己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这个核心竞争力就是于禁掌握了当时一支十分剽悍的地方武装——泰山兵。

于禁是正儿八经的泰山郡豪强出身,在黄巾起义爆发时,就和泰山郡同乡鲍信捆绑到了一起。

鲍信这个人,咱们之前介绍过,这个人是被严重低估了的战略大师,他的战略眼光实际上足以让他成为一个战略投资大师的。

比如他曾力劝袁绍当断则断,在董卓刚进京时就立刻发起武装攻击,彻底搞定董卓那个军痞,被袁绍拒绝后,立马抽身回了兖州,免得受到牵连。

后来,在群雄讨董时,他是极少数独具慧眼相中当时还不显山不露水的曹操的人。当时曹操率队去跟董卓部队拼命,实际上只有张邈和他友情赞助了曹操一下。张邈象征性地支援一下曹操,更多是因为曹操和他是老朋友,且当时挂靠在他旗下,属于不赞助有点说不过去的意思。而鲍信则纯粹出于一种发自内心的认可和信任才支援他的。

鲍信还是曹操的命中贵人,曹操之所以能在兖州刺史刘岱身死之后被推选为兖州新主,在兖州拥有极高威望和较强势力的鲍信是关键人物。

关键是鲍信在后面曹操与青州黄巾军对决的过程中,还为了救曹操的命而壮烈牺牲了。

搞清了这些背后渊源,咱们才能理解曹操后来为什么在外姓将领中始终对于禁高看一眼的根本原因。

但是,于禁在鲍信为曹操战死之后,并没有直接归顺于曹操。而是先跑到了兖州军将领王朗那里去了。后来,王朗向曹操推荐了于禁,于禁才正式投靠了曹操。

于禁最开始在曹操那里只是担任了一个小小的军司马,因为曹老板的产业还没做大。但是于禁对自己的前景是相当有自信的,因为他手里有一支由家乡子弟组成的彪悍军队——泰山军。泰山军的彪悍程度是足以与西凉兵、丹阳兵相提并论的。

于禁归顺曹操之后,先是帮曹操打下了徐州的广威,并因功升为了陷阵都尉。

随后,在著名的兖州之战中,包括后续的周边剿匪,于禁的戏份都很足,帮曹操立下很多战功,具体就不详细列举了。相当于是干了曹军绝对主力该干的活。

公元197年,慢慢起势的曹操开始发浪了,上演了著名的“宛城一夜”惊险刺激情景剧,结果差点把自己刺激死在宛城。虽然曹操最终逃出生天,但把最靠谱的保镖典韦、接班人曹昂、侄儿曹安民给交代在那里了。而且在撤退时,曹军还发生内乱,曹操的嫡系青州兵居然趁乱抢劫友军。而在那次大混乱之中,唯一保持丝毫不乱的部队于禁的泰山军,他们没有惯青州兵那坏毛病,以暴制暴地把作乱的青州兵给教训了一顿,搞得青州兵到亲爹曹操那里恶人先告状。但曹操很行为艺术地表扬了于禁一番,封于禁为益寿亭侯,就把这事给带过去了。

于禁的下一个高光时刻便是官渡之战了。

于禁率先率领自己那支铁血泰山军到黄河南岸给曹老板站台,孤军阻击袁绍大军渡河,给曹老板争取战略时间。有一说一,曹操其实对于禁是相当不厚道的,这次尤为更加,可以说,曹操是打算牺牲于禁和他那支泰山军的,这个懂军事的人都能理解。让两千人去阻止兵精将广的几十万袁绍大军过河,这不是开玩笑吗?摆明就不在乎你于禁的死活了嘛!但是,于禁和他的泰山军居然咬牙完成了战略任务。

随后,便是官渡之战全面爆发后,曹操在袁绍的强烈攻势下,差点顶不住了,关键时刻还是于禁率领他的泰山军站出来给曹操当盾牌,死死地顶住了袁军的猛烈攻势,堪堪守住了阵地。

官渡之战后,于禁升为了偏将军。

202年,一直小动作不断的刘备在刘表的支持下对许都发起了攻击,一路打到了叶县。曹操赶紧命令夏侯惇率领于禁和李典去救火。结果双方在博望坡形成了对峙,但猛男夏侯惇被套路男刘备给套路了,中了埋伏而吃了败仗,得亏是李典早有准备,接应及时,才最终逼退了刘备。

时间来到206年,之前被张辽招降的昌豨,这次曹操派于禁前往平叛,原因后面咱们会提到的。但是于禁久攻不下,曹操又派夏侯渊领兵去与于禁一同作战,结果夏侯渊一口气攻下了昌豨的十余座据点。最后,昌豨以好友身份向于禁投降。但让人费解的是,于禁居然顶回去其他将领要把昌豨交给曹操发落的建议,以“围而后降者不赦”理由立马处死了昌豨,搞得曹操后来还在那里阴阳怪气地说:“昌豨不向我投降,而投奔于禁,这都是命呀!”

东海郡平定后,于禁拜为虎威将军。

209年,于禁与臧霸等人讨伐梅成,张辽督领张郃、牛盖等人讨伐陈兰,功成之后,张辽获得了假节。于禁因功增加食邑二百户,连同以前的共计一千二百户。

总体而言,于禁与张辽、乐进、张郃、徐晃等名将扮演的角色基本类似,要么给曹操及曹操本家人打前锋,要么给他们断后。但因为于禁平时在缴获充公这方面做得更到位一些,所以更得曹操青睐一些。后来,曹操决心拿下潜伏者朱灵的兵权,便是让于禁去完成的,于禁顺利地收编了朱灵的部队。

216年,曹操被册封为魏王,水涨船高嘛,老部下也要进行分红了嘛,于禁被提拔为左将军,假节钺。其中假节钺这种高级待遇,于禁是外姓将领中第一人。

三年后,在那场让关羽威震华夏、千古留名的襄樊之战中,于禁终于迎来了自己的职业尾声——率三万人前去营救被困樊城的曹仁,却被关二爷水淹七军,直接给他来了个捉活的。

于禁被俘以后,关羽马上被江东鼠辈背刺致死,于禁又流落到了江东。当时,江东是有一部分人对于禁非常不友好的,典型代表就是虞翻这个直男。他认为于禁被俘投降,已经被曹魏放弃了,没有留着他的必要了,还不如杀了他来捞点政治名声。因为于禁当年杀了投降的好友昌豨,江湖上把他视为不义之人,杀了他能显得咱们江东特别正义。画外音:也得亏江东鼠辈敢想。

但当时一心想给曹魏当舔狗的孙权却始终坚持保护好于禁的立场不动摇,这可是我和曹老大的友谊桥梁,怎么能斩断它呢?

于禁最终于221年被遣送回了曹魏。可是,对于于禁来说,曹魏却是他再也回不去的故国了。

于禁捣头如蒜地向曹丕磕头认罪,曹丕表面上十分温和地安慰他,还搬出以春秋时期荀林父、孟明视的旧事,告诉他一切都是常情,都过去了,别放在心上哈。您马上官复原职,再为革命工作做贡献吧。爱作秀的的曹丕甚至把他任魏王时佩戴的朱韨和远游冠赐给了于禁。

但是,要知道曹丕是个什么人呢?他因为曹洪当年不借钱给他,就要杀掉这个多次救过他爹命的族叔,最后是他妈亲自出马求情才放过曹洪的。他会放过你于禁吗?他最后安排于禁去拜谒曹操的陵墓,然后故意给于禁来了个情景回放,把关羽战克、庞德愤怒、于禁降服的样子做成了壁画,帮助于禁“温故而知新”。言下之意,你还有脸活着。

杀人诛心啦!受到如此刺激的于禁不久就病逝了。他的儿子于圭继承了他益寿亭侯爵位,于禁也在之后被追谥为厉侯。

相关的逻辑分析

其实在“五子良将”中,曹操对于禁的感情是最为复杂的。其他人,曹老板是往死里造而没有什么太多负罪感的,但是于禁不一样,于禁身上多了一层命中贵人、救命恩人鲍信的关系在里面。曹操很多时候还是比较念旧情的。

但是,大家可能会纳闷,既然曹操感念鲍信的恩情,那就多重用、多照顾于禁就完事了呗,有啥好纠结的呢?朋友们,权力游戏哪有这么单纯呢?

于禁是土生土长的兖州人,是根基极深的泰山郡本土豪强,人家背后是极为复杂的利益网的。于禁为什么没在鲍信死后就归顺曹操,而是跑去王朗那里打了个转?因为你曹操当时干的全是伤害兖州本土士族利益的事情,人家要内部商量一下,要不要上你曹操这条船。

再加上,后来陈宫、张邈等兖州本土士族全面造反,曹操根本就吃不准于禁是不是真心归附自己的。不要责怪曹操疑神疑鬼,事实的真相就是,那些士族、豪强,绝大多数都是投机分子,情况不对马上变换旗帜,比如后来归顺曹操的臧霸、昌豨本质上都是这样的人,人家归顺你曹操只是不想跟你曹操起直接冲突,但你曹操也别太把自己当回事了,大家要学会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各自过好各自的生活就行。总之,在你没有确定能一统江湖之前,别指望我们真心给你卖命,大不了我们干一场。

大家去看看,臧霸是不是先后依附陶谦、吕布和曹操?是不是对谁都很无所谓?挂靠一个单位嘛,挂靠谁不是挂靠?我又没指望你给我发工资,你凭什么要求我给你卖命。我手里有枪有人有地盘,受你那窝囊气?你给我面子,我就给你面子。你不给我面子,我就另外找个合作者或者单干。

于禁、臧霸和昌豨,这都是泰山郡本土豪强,都是圈内人,背后的利益血脉是相通的。现在大家知道昌豨叛乱时,曹操为什么要派于禁去平叛了吗?知道为什么猛男于禁老是打不动,然后夏侯渊一去就一口气拿下十几个据点了吗?知道夏侯渊攻势不可阻挡后,昌豨为什么马上向于禁投降而不是向更高级别的夏侯渊投降了吗?知道于禁为什么要那么牵强地杀掉昌豨了吗?知道曹操在得知消息后为什么会说那番意味深长的话了吗?

咱们现在有些人张口闭口就是各种套路,淡定点吧,这才是真正无处不在的套路。

曹操浪是浪了点,但要说政治手腕和水平,那是一直在线的。大家别看他兴致一来就跟个马大哈一样的,其实他心里啥都明白。就是揣着个明白装糊涂,不到时候绝不捅破那层窗户纸。

比如前面提到的青州兵和泰山兵闹矛盾,大家觉得曹操内心里是偏向谁的?毫无疑问,绝对是青州兵嘛,那可是曹魏的“共和国长子”哦。但是,曹操就是极其高明地打自己人给旁边人看,剩下的你于禁自己去掂量。

又比如官渡之战全面爆发前夕,曹操就是相当半公开地让于禁和泰山兵先去顶雷,我就是要让你去送死,你去不去?你扛过去了,你就通过了考验。你不去,我就先弄死你,免得你后面再来祸祸我。

还比如前面提到的朱灵,朱灵是袁绍提前安排进来的潜伏者,或许一开始曹操并不一定知道,但是官渡之战结束后,曹操截获了袁绍丢下的大量文书,其中就包括那份后来被曹操当众烧毁的间谍名单,人家曹操能不看就烧掉?甚至谁能保证曹操不先备份再烧掉?曹操后来突然特别讨厌朱灵然后要剥夺朱灵的兵权,原因就在这。心里早就有数了,只是选择什么时候动手的问题而已。

总体来说,于禁在曹操时期还是勉强通过了考验。曹操让他成为第一个享受假节钺待遇的外姓将军,就是一个明证。

但你于禁也太高兴了,接受你这个外人,并不代表你于禁就能和曹家、夏侯家那些将领享受同等待遇。有时候,我们禁不住会想,如果被困樊城的是于禁,曹操会不会像对待曹仁一样,不惜一切代价去营救呢?这个答案真有待商榷。

于禁终究还是命运差一点,在职业生涯的最后关头,碰上汉末大神关羽大发神威。你特么一个降将还能被俘投降?自觉点,没脸活在这个世界就赶紧去死吧,给彼此都留点面子吧。

最后,我们来看曹丕这货那冷血心肠。你特么要杀于禁,这可以理解,但人家毕竟是为你们老曹家立下汗马功劳的功勋老将,你犯得着这么耍猴一样去羞辱人家吗?你也太不讲究了吧!这事,你爹还真做不出来。你爹不也是逼死过功勋老臣荀彧吗?但他终究也是采取了暗示的方式呀,能像你这么没底线地采取反复羞辱的方式吗?你曹丕这种人会遭报应的,报应应验在司马家那帮人身上。

综上所述,是不是感觉我们看到的很多历史都是冰山一角?有这种感觉就对了,因为历史也好,生活也罢,从来都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

一点现实思考

看完了上述的介绍和分析,大家什么感觉?于禁哪里做错了?于禁没有能力?于禁不够努力?于禁不懂选择?应该都不至于吧!既然于禁也没犯什么大错,自身条件还这么好,最后却只能晚景凄凉,那么,就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讨了!

咱们经常会听到很多职业鸡汤,比如什么要坚定目标、保持理性、学会选择、砥砺前行、一往无前、懂得节制、学会隐忍、厚积薄发、谦虚谨慎……这些话都是很有道理和营养的。但是呢?请问大家,大家真的从这些鸡汤文字里学到了什么呢?领悟到了什么呢?不怕打击大家,恐怕大多数人是一无所获。因为这些鸡汤文在脱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条件下,基本上都是“很有道理的废话”。

咱们正常人,其实都是会对自己的职业和生活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和认识的。比如我们参加工作,谁不知道要尽量服从领导安排?谁不知道要给老板创造价值?谁不知道要跟领导搞好关系?谁不知道不能一条道走到黑?谁不知道看准了机会和人就果断出手……

但是,关键问题是,大家怎么去实现这些判断和选择呢?怎么去确保一切如你所料呢?

所以,我经常会跟人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尽人事、听天命”、“始终保持对未知的敬畏感,从而更加珍惜、感恩一切已知”等之类的话。不是我在故弄玄虚,故作高深,而是生活和工作之中,很多事情是没办法具象化的,它们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演变的。计划赶不上变化,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老祖宗说: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很多人把这当成了封建迷信,其实真不是,这才是宝贵的经验之谈。大家别瞎琢磨了,人归根到底是胜不了天的。人的主观能动性确实很重要,但不是万能的。坦然地接受无可改变的东西,合理去引导可以调整的东西,这才是真正的辩证哲学与智慧。

比如于禁或许能猜到曹操会提防他、利用他、考验他,并不会真正把他当自己人看,但是他能算到曹操的儿子会那么杀人诛心地玩弄他、羞怒他吗?当这些猝不及防地降临时,他除了接受又能怎么样呢?一个老板可以凭自己的喜好随便决定你的生死,甚至还可以玩弄式地决定你的死亡形式,你没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吗?

最后很坦诚地告诉大家,一个真正成熟的人,绝不会在自己不够强大的时候,就轻易用自身逻辑去规划和设计生活与工作。通俗点地讲,当你还不够强大的时候,要学会尽量淡化从“我想怎么样”这个出发点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因为那真的不重要!

人与人之间最稳定的关系永远是相互成就、相互需要的关系,己欲立而先立人,己欲达而先达人,先做好自己,学会去先满足对方,这才是高级的处理关系的方式。

0 阅读: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