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登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8人,目前已有3人故去,现有35人,分别是(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玉明院士(2003年当选)
王玉明,号韫辉,1941年1月7日出生,吉林梨树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流体密封工程技术专家、机械设计及理论专家、“院士诗人”,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系学术委员会主任。
作为第一发明人和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三项、省部级科技奖八项;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在2018年获省部级科技一等奖三项,2019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获中国发明专利54项,美国发明专利2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40余篇。2004年获“全国机械工业优秀企业家荣誉称号”,2015年获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科技成就奖。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首批(2018年)会士。
业余爱好诗词、摄影、书法等,已有三本诗集和一本影集出版;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书画社理事,香港集古学社(书画)社员,清华大学荷塘诗社名誉(创社)社长。
尤政院士(2013年当选)
尤政,1963年12月2日出生于江苏省扬州,机械电子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分别于1985年、1987年、1990年在华中科技大学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0年11月至1992年12月在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1992年12月晋升副教授,留清华大学工作,1994年12月破格晋升教授。曾任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副主任、主任,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学科规划与建设办公室主任。2014年11月任清华大学校长助理。2015年8月任清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21年10月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1992年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授予的“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1999年受聘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8年10月至2000年3月,在英国萨里大学空间中心任高级访问教授。2005年获人事部授予的“全国优秀博士后”称号,并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01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要学术方向为智能微系统及其在空间应用。在我国率先开展了微纳航天器的技术创新及其工程实践,作为总负责人主持设计、建造、发射和在轨运行“TH-1”、“NS-1”、“NS-2”等多颗微纳卫星,其中NS-1卫星是当时世界上在轨飞行的最小“轮控三轴稳定卫星”,为我国空间微系统与微卫星的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突破了多项核心技术,研制了微型MEMS储能器件及能源微系统、MEMS太阳敏感器、微/纳型星敏感器、MEMS开关/继电器、MEMS扫描镜及探测微系统等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器件与微系统,且多种产品已经在航空、航天等领域实现应用。先后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与国家级奖励不重复的省部级科技奖励1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0余项,发表SCI/EI论文400余篇,出版专著4部,译著2部。
现任中国科协副主席、教育部科技委常务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仪器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曲久辉院士(2009年当选)
曲久辉,1957年10月1日出生于吉林长春,环境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1988年和1992年先后毕业于哈尔滨建筑大学,分别获工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1994年从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后出站后进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工作,先后担任副研究员、室副主任、研究员、中心主任助理、中心副主任、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心主任;200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6年获得工程与材料科学部环境工程学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0年领衔成果获得国际水协会全球应用研究创新项目奖;2014年当选为国际水协会杰出会士;2015年受聘为桂林理工大学荣誉校长 ;2018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9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
主要从事水污染控制,特别是饮用水质安全保障的理论、技术和工程应用研究。
朱永(贝睿)院士(1999年当选)
朱永[贝睿] ,1929年出生,核化学专家,安徽泾县人,出生于上海市,核化学化工专家。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教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51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化学系,留校任无机化学及普通化学教师。1956年调入该校工程物理系,参与原子能新专业筹建,讲授放射化学。1959年起研究磷酸三丁酯溶剂萃取法核燃料后处理化学和工艺,在该校工程化学系于1966年完成全流程"热"实验。此法被国家用于建造核燃料后处理厂,技术达到当时先进水平,赢得了时间,满足了国防需要,并节约大量资金。上世纪80年代在该校核能技术研究所(现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研究发展了从核燃料后处理高放射性废液回收超铀元素的三烷基(混合)氧膦(TRPO)萃取流程,用它构成先进的核燃料循环,可望大幅度降低核裂变能产生的长寿命高毒性放射性废物量。此成果获得1993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98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上世纪90年代中期研究发现了分离3价锕系和镧系元素的高效萃取剂-二烷基二硫代膦酸(Cyanex301)。曾任清华大学核研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核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核学会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学会副理事长、核化工分会副理事长、《核化学与放射化学》杂志副主编、《清华大学学报》编委会副主任、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放射化学与核技术委员会委员等。
庄惟敏院士(2019年当选)
庄惟敏 ,1962年10月出生于上海。中国工程院院士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曾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2013-2020),现任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总建筑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5年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获学士学位,1992年获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率先在我国提出建筑策划与后评估理论方法体系,研发了前策划后评估操作流程、原理方法和决策平台。主持完成国家会展中心(上海)、2008奥运会射击馆等近100项建筑工程设计项目,获得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金银奖5项、国际奖3项。出版《建筑策划与设计》、《后评估在中国》等专著12部,发表的学术论文单篇他引达683次居全国该领域之首。编写我国高校和注册师首部建筑策划教材,组建了我国最早的建筑策划与后评估研究团队。作为第一完成人获2017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19年中国建筑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奖、当代中国百名建筑师称号。
江忆院士(2001年当选)
江亿,北京市人,1952年4月出生,1969年4月至1973年10月在内蒙古四子王旗插队,1973年10月至1977年1月清华大学建工系暖通专业学习,1977年2月至1978年10月二机部504厂工作,1978年至今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1982)博士研究生(1985),讲师(1985),副教授(1987),教授(1990),空调教研室副主任(1985),建筑技术科学系主任(2000-2007),建筑学院副院长(2000-2007),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主任(2005),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1988年9月至1989年9月作为访问学者在英国建筑研究院(BRE)工作。
目前主要从事建筑节能领域的研究工作,是国务院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成员,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成员,建设部科技委委员;并担任中国制冷学会副理事长,全国暖通空调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研究会副理事长等多项专业学会职务,还是IPCC(国际气候变化研究)评估报告写作组成员,IEA(国际能源组织)ECBCS(建筑与社区节能)合作项目理事会成员(中国代表)。
主持编写每年的《中国建筑节能发展研究年度报告》,并获得二项国家级科技发明二等奖:溶液调湿型空气处理装置,用于西部干燥地区空调的间接蒸发冷水机组;二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建筑能耗和热性能分析模拟软件:DeST, 集中供热系统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特性的在线识别和优化控制。四项省市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六项二等奖,分别涉及地铁热环境模拟与控制,苹果和大白菜的产地储藏,建筑热环境随机分析,绿色建筑,集中供热热网调节等领域。拥有70项发明专利,发表150余篇科研论文。
安继刚院士(2005年当选)
安继刚,男,汉族,1938年1月18日出生于上海市,天津市武清县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核技术应用专家,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应用核技术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国内充气电离室领域主要开创者,为反应堆控制及军/民用辐射仪表做贡献。在费米所研究"自熄流光室"性能及机制,有效更正了许多虽普遍相信但却错误的观念。
完成三届科技攻关任务:"八五" ——技术负责人,兼探测器专题和辐射屏蔽专题组长,主持总体技术、发明阵列电离室,研制成功我国首套加速器集装箱检测系统;"九五" —— 项目负责人,发明钴-60集装箱检测系统,达到同领域国际前沿,已装备海关、港口,并出口;"十五" —— 项目负责人,发明集装箱CT检测系统,为公共安全提供更有效检测手段。
讲授"电离辐射探测学"四十余载,编著教材近百万字。
获国家技术发明2等奖、北京市及教委科技进步1等奖、中国专利金奖、发明创业特等奖和攻关重大成果奖等。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著作3部,有中国发明及国际专利20余项获权。
孙家广院士(1999年当选)
孙家广,1946年1月4日出生于江苏省镇江市,软件及应用领域专家,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长期从事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工程与系统的教学、研究、开发,负责研制了有我国知识产权的二维CAD系统、三维产品造型核心平台、产品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及企业信息化集成系统(EIS)等大型软件,并在数百家大中型企业中得到应用,为推动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提升我国软件产业化能力做出了贡献。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孙家广积极推进高校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与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倡议成立了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并在清华大学软件学院的教育教学中提出了“学中练、练中学、练中闯、练中创”的实践教学理念。
李骏院士(2013年当选)李骏,1958年3月24日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汽车发动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长期主持中国一汽技术中心产品自主研发与科技创新工作,建成国内领先的自主研发体系和能力,完成多项重大产品换代研发以及国家863、973和重大装备型号研制项目。主持研发出一汽解放品牌重型商用车系列柴油机、自主高压共轨电控系统产品、发明双轨电控可变喷油规律高压喷油系统和气驱动尿素喷射NOX排放后处理系统并实现产业化;主持研发出一汽红旗品牌直喷增压汽油机直4、V6、V6和V12系列产品,国内首款基于DCT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P2插电式混合动力总成产品;主持研发出我国第三代高机动战术MV3车辆平台;提出一汽智能网联汽车“挚途”技术战略和技术路线,主持完成了红旗L3自动驾驶原型车和智慧城市智能汽车前瞻预研发。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特等奖3项、一等奖2项,国家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2012年荣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获得授权专利9项,发表论文98篇和专著1部。
李龙土院士(1997年当选)
李龙土,男,汉族,1935年11月20日出生,福建省南安市人,无机非金属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195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系。曾任国防科工委首届军用新材料应用研究专家组成员,国家"863"计划新材料领域先进功能陶瓷专题组长和重大项目负责人。第四届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审委员,曾任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95-1998)和学术委员会主任(1999-2013)。
长期从事无机非金属材料(信息功能陶瓷)教学和科研工作。带领课题组研制了一系列性能优异的铁电、压电、介电、铁磁等信息功能陶瓷材料及其新型元器件。作为国家“863计划”、“八五”、“九五”新材料领域重大项目负责人,主持和参与研制成功高性能低烧多层陶瓷电容器,并实现产业化。对“863计划”重大项目的实施和高技术产业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曾被国家科委和国防科工委表彰为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八五”先进工作者一等奖。他主持和参与的多项研究成果,先后获包括四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在内的十余项奖励。共同发表论文七百余篇,培养研究生(博士和硕士)共60余人,博士后10人。
李克强院士(2021年当选)
李克强,男,1963年1月出生于四川省资阳市,汽车智能化专家,汽车智能驾驶系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清华大学智能网联车辆与交通研究中心主任。
1985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1995年获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博士学位。202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7-2016年担任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主任,现任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国家工信部智能网联汽车推进专家组组长、国家重大产业化项目技术总负责人,是智能网联汽车“中国方案”技术体系的提出者与推动者。
长期致力于汽车智能驾驶系统动态设计与控制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针对汽车智能化技术演进及其产业化发展的重大需求,攻克了“控制协同、结构共用、车云融合”三大核心关键技术,先后主持研制“智能安全驾驶”、“智能集成驾驶”、“智能网联驾驶”三代系统装置,并实现产业化应用。为我国智能汽车系统核心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做出重要贡献。
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项、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等。获国内外发明专利70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
吴澄院士(1995年当选)
吴澄,1940年1月4日出生于浙江桐乡,自动控制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CIMS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1962年,1966年分别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本科及研究生。1981年至1983年以博士后身份在美国Case Western Reserve大学系统工程与控制工程系从事研究工作。自1986年起,参与并领导了国家高技术研究与开发计划(863计划)自动化领域及CIMS主题的发展战略规划和组织实施工作,曾任CIMS主题专家组组长、自动化领域首席科学家。教育部第一、二届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持建成了我国第一个CIMS实验工程,解决了复杂异构环境下信息集成的关键技术问题,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美国制造工程师学会(SME)的颁发的"大学领先奖"。他领导并参与了我国CIMS的研究和应用,目前CIMS已经在国内200多家企业实施,包括机械、电子、航空、航天、轻工、纺织、石油、化工、冶金、兵器等行业,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我国企业信息化的进展和建立现代管理制度起了示范及引导作用。
主要从事系统集成方法与技术、复杂工业大系统的建模、优化调度、智能控制及智能制造等方向研究。发表论著240余篇。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部委科技进步奖4次、光华基金科技一等奖、首届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国家863计划一等奖等,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等荣誉称号。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