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妖怪”到“仙女”,西王母是如何一步步成为现在的模样的?!

夫子掌掌眼 2019-10-09 16:38:43

西王母,尊称女仙之宗。中国神话传说中掌管不死药、罚恶、预警灾祸的长生女神,形象地位仅次于女娲娘娘。

悉数千年,西王母的崇拜从周穆王在瑶池会见西王母,到汉武时期,西王母七月七日到汉庭见汉武帝,逐渐地形成了广泛的信仰,与此同时,也莫名地为西王母的形象笼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那么西王母究竟是何方神圣?又是如何从《山海经》中的“妖怪”变为王母娘娘的呢?

西王母一词最早出现在《山海经》中,在这里西王母远远不是如今神话仙女一般的模样,而是更近似妖!

《山海经》曰:“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又曰:“名曰昆仑之丘。…… 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毋。”

其实从这里就已经可以看出来,这是一个半人半兽的形象,像极了西游记中的妖怪。其实,若翻看其他古书就能发现,这样的状况恐怕正是部落崇拜导致的。

《尔雅·释地》曰:“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郭璞注:“觚竹在北,北户在南,西王母在西,日下在东,皆四方昏荒之国次四者。”

《汉书·地理志下》亦云金城郡临羌县“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石室。”可见这西王母最早是一个西方的部落名称,当然也可以指代部落的首领。而古代对于猛兽的崇拜形成了图腾文化,若西王母确实是一个部落的首领,那么被记载成为有虎豹之威的样子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这样的形象,直到汉代,则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半人半兽变为了白发老妪。比如司马相如在赋中描绘的西王母形象:“皓然白首戴胜而穴处兮,亦幸有三足鸟为之使”;又如《淮南子·览冥》则曰:“西老折胜,黄神啸吟。”总之这个时期西王母就是给人一种慈爱、亲善的感觉。也正式的和长生不死挂上了钩。

当然,更值得一提的就是汉武帝时期,其时曰西王母:“王母唯扶二侍女上殿,年可十六七,服青绫之褂,容眸流眄,神姿清发,真美人也。王母上殿,东向坐,著黄锦袷襡,文采鲜明,光仪淑穆。带灵飞大绶,腰分头之剑。头上大华结,戴太真晨婴之冠,履元琼凤文之舄。视之可年卅许,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真灵人也。”

在这个时期西王母的形象又有了进一步的变化,从白发老妪变成了绝代佳人,这样的一个形象也一直延续至今。并且在这一形象变迁的过程中,人们也逐步完成了西王母的人格化构造。

西王母有了丈夫,甚至有了孩子。西王母的丈夫叫东王公,这一形象完全是按照西王母对偶制造出来的,《神异经·东荒经》曰:“东荒山中,有大石室,东王公居焉。长一丈,头发皓白,人形鸟面而虎尾,载一黑熊左右顾望,恒与一王女投壶”。我们在现存的汉代画像石中,也经常能看到西王母与东王公的“同框”画面。

所以从西王母形象的变迁中可以看出,信仰对象的形象,实际上是人们出于追求理想甚至是功利的目的,按照需求对自我想象的一种投射。这也验证了每个时代不同的变迁,从追求强大的部落首领,到掌管长生的温和老妪,直到越来越完美的女神形象,也验证了各个时代人们的不同需求。

现如今,神话体系虽然鲜少变动,但是同样也有更多的形象改变出现在了影视甚至是游戏之中。也许数千年后,后人所知道的西王母又是一种与现在截然不同的样貌也说不定。

9 阅读:3359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