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医疗,被冠以“中国医疗器械平台龙头”的头衔。
这家公司有多厉害呢?
微创医疗从心脏支架起家,并进入骨科医疗器械、心血管介入、心律管理、大动脉即外周血管介入、神经介入、心脏瓣膜、手术机器人以及医美、辅助生殖、内分泌、眼科等领域。
注意,每一个领域都有很高的技术门槛,且市场前景巨大。截至目前,微创已上市的商品达500余个,针对200多种疾病进入全球100多个国家的两万多家医院。
也正因为这样,微创医疗受到了资本市场的追捧。2019年6月,微创医疗的股价在6港元/股,短短两年时间,便上涨至72.8港元/股,涨幅11倍。
注意,两年十一倍!
但很遗憾,终究是梦一场。
从2021年7月开始,微创医疗连续11个月下跌;此后股价有所反弹,但今年以来,又进入了漫长的下跌,截至12月13日,年内跌幅61.4%;如果按最高点计算的话,跌幅则接近9成。即便强如高瓴资本,也被深套。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说2021年的下跌还能归咎于医疗器械集采,今年以来的下跌就没那么简单了。
12月5日,微创医疗发了两条公告:
第一,计划回购7亿美元的2026年到期的零息可转债;第二,计划发行2.2亿美元2028年到期的年息5.75%可转债。
消息一出,微创医疗大跌24.91%!
为什么这个事的影响会这么大?
老实说,单几千万的利息支出,其实还好,关键是,这件事引起了市场对微创医疗债务问题的担忧。
咱们看一组数据。
截至2023年6月底,微创医疗账面货币资金为61.16亿元,同比下降90.13%,但是,公司短期借款金额却高达65.84亿元,同比增加29.99%。
很明显,这样一增一减,微创医疗的债务压力瞬间陡增!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深层次原因,那就是市场对微创医疗的商业模式质疑声越来越大。
大家都知道,微创医疗的战略就是不断分拆业务上市,用公司自己的话说就是:“各细分业务利润在无法支持经营发展的情况下,长期‘吸血’母公司不现实。”
那么该怎么办呢?去吸资本市场的血!
目前,“微创系”已经有6家上市公司,但根据公司的计划,计划分拆12家公司独立上市。可问题是,以目前资本市场形势,再加上公司亏损并没有明显好转,集采又在常态化进行,所以,市场对这条路能不能走下去,争议越来越大。
咱们再看公司财务。
2019年-2022年,微创医疗营业收入分别为55.24亿元、42.33亿元、49.62亿元和59.99亿元,几乎在原地踏步;同期净利润分别为3.22亿元、-12.48亿元、-17.62亿元和-30.11亿元,依旧延续亏损。
今年上半年,公司净利润为-11.79亿元,并未明显好转。
过去,市场一直愿意给微创医疗时间,相信这种战略性的亏损可以烧出来一个“对标美敦力的中国医疗器械公司”。但是,现在市场越来越没耐心了。
或许,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2019年-2022年,迈瑞医疗营业收入分别为165.6亿元、210.3亿元、252.7亿元和303.7亿元,逐年稳步增长。
尽管说迈瑞的股价也跌了,但得益于强硬的基本面,跌幅并不算大,属于“杀估值”而不是“杀业绩”。从公司经营角度说,迈瑞的盈利能力不断增强,资产负债率始终保持低位,经营现金流也非常稳健,一切以业绩为导向。
也就是说,业务不够聚焦、四面出击且亏损严重的微创医疗,已经不再是估值便不便宜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