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省望都县所药村东,有两座大土冢,相距约30米。1952年3月,考古人员发掘了其中的一座,将其编号为一号墓,即“望都一号汉墓”。
该墓是一座大型砖石墓,坐北朝南,砖石完整,存留有精美的壁画和丰富的随葬品。墓中的壁画保存较好,分布于前室四壁和前中室间的甬道中。根据内容和位置,这些壁画大致可分为属吏、祥瑞、仙界这三类。
先以墨线勾勒轮廓,再填入朱、青、黄三色。这些壁画,不仅彰显了墓主人的显赫地位,也寄托了家属的哀思。在有限的空间内,营造出一个以墓主为中心的,奇幻而瑰丽的墓室世界。
望都一号汉墓的壁画,是汉代壁画中艺术水平较高的作品,对于研究当时的官职和社会风俗、经济形态、以及建筑形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
然而,出土如此多精美壁画的古墓,其主人的身份成谜,这也引起了学界热烈的讨论。仅在“墓主是浮阳侯”这一点上能达成共识。证明这个共识的结论,最有力的依据是,在该墓的前室西耳室的过道南壁上的铭文“嗟彼浮阳。人道闲明,秉心塞渊,循礼有常。当轩汉室,天下柱梁……”。
从“当轩汉室”可以推测,该墓所处的年代应该为汉代无疑。但要想锁定墓主人身份,恐怕重点还要从“浮阳”二字入手。
据专家分析,“浮阳”二字作为全篇铭文的主语,应当是某个人的封号。也就是说,这里的“浮阳”就是享有该封号的那个人——浮阳侯。
然而,《后汉书》中记载的浮阳侯有三位,分别是孙程、孙寿和刘歆。专家们的观点主要分为两类,一类认为这位浮阳侯是孙程,另一类观点认为是刘歆。
孙程是东汉时期的宦官,曾参与铲除以阎太后为首的奸佞宦官,拥立邓太后所立的太子刘保为帝,匡扶社稷;又致力于维护忠良,为贤臣虞诩伸冤,因而被誉为“汉宦官之贤者”。
刘歆,东汉刘植从兄。刘植与弟刘喜、从兄刘歆率领宗族宾客数千人据昌城。听说世祖刘秀从蓟回来,就开城门迎世祖,世祖以刘植为骁骑将军,以刘喜、刘歆为偏将军,都封为列侯。
这座大墓的墓主,究竟是谁呢?考古人员希望通过墓中出土物进行年代的明确推定,进而最终锁定这位“浮阳侯”的真实身份。可惜的是,在全部出土文物中,并未能发现带有明确纪年的遗物。
持有“墓主是孙程”这一观点的人不在少数,这一观点认为该墓年代大约在阳嘉元年左右,其年代与另一座大墓(二号墓)的年代相近,这两座墓应共属于同一家族。二号墓中出土的“买地券”中,数次提到“刘公”“死人刘公”“为刘氏之冢解除咎殃”等,这足以说明二号墓的墓主人姓刘。
但问题在于,如果一号墓的墓主人是孙程,那显然与二号墓的墓主人姓氏不同,这两座墓同属一个家族的观点相矛盾。
二号墓的墓主姓刘,若两座墓是家族墓,那一号墓的墓主自然也应该姓刘。这与认为“浮阳侯实际上是刘歆”这一观点刚好对应上了。但这一观点仍有值得推敲的地方。刘歆是东汉初年的人,其卒年并不可考。从两座墓的葬制、随葬品、壁画风格等角度来看,均属于东汉晚期。
我们姑且假设刘歆是个高寿的人,东汉初年出生,一百岁后去世,那也仅仅是到东汉中期。这就是说,一个东汉初年的人死后,葬在了一百多年后的墓葬里。从这一点来看,显然是让人难以信服的。
这两座大墓的地理位置十分接近,墓葬形制、随葬品和壁画等十分相似,至少说明两者应处于同一时代。但以这两点就认为两者属于同一家族恐怕还需要更多的证据。所以,这位“浮阳侯”究竟是谁,还需要专家们做更深入的研究和论证,就目前所得的证据来看,尚不可定论。
作者 | 泽霖文史
来源 | 公众号泽霖文史「 zelinwensh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