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在砖上的魏晋尘世——它们记录了一千多年前那个真实的边陲小城

泽霖文史 2024-06-30 13:08:55

1994年7月,甘肃高台县警方破获了一起盗掘骆驼城墓葬画像砖案,涉案画像砖文物达58块。高台县博物馆的考古人员随即对盗掘出土的画像砖及现场进行了调查。

画像砖起源于战国时期,盛行于两汉,多在墓室中构成壁画,有的则用在宫殿建筑上。这种艺术形式,在战国晚期至宋元时期,这十四五个世纪间,真实记录了朝代的更迭和人世的沧桑,将历代的社会面貌和意识形态,清晰地展露在世人眼前。

考古人员经调查发现,这些被盗掘出土的画像砖出自高台县骆驼城乡西南6公里处的一座古墓。现场实际上有三座东西向排列的古墓,古墓周围便是广袤无垠的大漠戈壁。

从上世纪末开始,考古工作者在骆驼城遗址抢救性发掘了9座魏晋墓葬,出土了魏晋时代墓室画像砖400多块。这些画像砖,主要呈现了游牧农耕、出游等现实社会与生活内容,画法简洁,主题鲜明,艺术价值很高,被誉为“魏晋社会连环画”。

被盗掘的这座古墓是一座穹顶砖室墓,坐南朝北,由墓门、甬道、前室、中室、后室几部分组成。该墓墓顶东侧发现了一个盗洞,盗墓分子正是从这个盗洞进入墓室,对古墓进行了肆无忌惮的破坏。

这批被盗掘的画像砖,砖体呈青灰色,长方形,长39厘米,宽19.5厘米,厚5厘米。砖面由白粉涂底,丹砂饰边,中间以黑彩、丹砂描绘画面。每块砖都单独描绘了一个完整的画面。

这些画像砖描绘的内容,同样是以表现现实生活为主,包括农业生产、畜牧渔猎、饲养屠宰家畜等场景,也有一些反映墓主人生活、信仰及死后升天的画面。

其中,描绘农业生产画面的画像砖有三块,画面主体主要是耕牛与农夫,画面线条虽然简单,却极其生动地表现出富有动感的画面。

放牧画像砖,则生动形象地展现出牧人和牲畜的姿态,或骆驼或牛马,它们或卧或立,姿态不一,栩栩如生。

除了这种写实题材的画像砖,还有描绘女娲、伏羲、东王公、西王母等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画面。

考古专家通过对墓葬形制、画像砖的艺术风格等与河西地区同类墓葬进行对比,最终判定该画像砖墓的年代应该在魏晋时期。

骆驼城地处河西走廊的中段,是丝绸古道上的一座重镇,始建于汉代。公元345年,前凉张骏在这里设置了建康郡,后来经过前秦、北凉、北魏、北周等朝代,到唐代后被废弃。

这一带原本是地域辽阔、沃野千里,曾有过发达的农业和繁荣的经济。由于历代朝廷长期在这里屯田,导致地表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最终沦为大漠戈壁的一座废城。

千年的时光流转,骆驼城昔日的繁华早已不在。也许,我们还能从这些画像砖上,回望到曾经的繁荣与锦绣。

晨曦初露,一缕阳光透过薄雾,洒在青石铺就的街道上,映出斑驳的光影。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古色古香的木质招牌上,雕刻着各种吉祥图案,字迹苍劲有力,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商贾云集,各色货物琳琅满目,从丝绸锦缎到陶瓷玉器,从珍奇异兽到药材香料,应有尽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商人们操着不同的方言,讨价还价,交流着各地的风土人情,共同谱写着边陲小城的繁荣乐章。

夜幕降临,这里又换上了另一番风貌。灯火通明,繁星点点,映照着古色古香的建筑和繁华的街道。人们围坐在茶馆、酒楼中,品茗论道,享受着难得的闲暇时光。

只可惜,这些只是我们透过历史的烟尘所窥望到的幻景。记录了真实历史的,是这些曾埋葬在古墓中的画像砖,它们再现了魏晋时期河西地区的农业开发民族融合、丝绸之路畅通等历史画面,是一部真实而形象的西部开发史,也是了解未见社会珍贵的图像资料。

作者 | 泽霖文史

来源 | 公众号泽霖文史「  zelinwenshi  」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