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权贵、知识分子对国家没有归属感多可怕?东晋就是例子

一笑墨知 2024-08-20 16:34:45

当权贵阶层、知识分子都对国家没有归属感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东晋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东晋是是西晋皇族南迁后建立的王朝,为了躲避胡人,一大帮子门阀世家裹挟着大量北方人民,随同司马家逃到了江南,史称“衣冠南渡”。

刚到江南的那会儿,这帮子门阀世家还在怀念故土,每当闲暇之余,他们便相约到城外长江边的新亭(今南京市的南面)饮宴聚会,在聚会中回想起中原的沦陷,感慨落泪。其中,大名士王导还义正词严的教导大家:“当共戮力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邪!”——这就是“新亭之会”和“楚囚对泣”的来历。

嘴炮人人会打,但一到实际行动就怂了。

东晋那些年,北伐这事儿啊,简直就是一场“雷声大雨点小”的戏码。

就是那位正气凛然的王导,他和他兄弟王敦,一个在内掌舵,一个在外带兵,司马皇帝都得靠边站,被称为“王与马,共天下”,按理说北伐这事儿就是他们说了算。可王导深知东晋政权的脆弱和内部的不稳定。北伐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稳定的后方支持,而东晋在这些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足。因此,他更倾向于维护内部稳定,而不是冒险北伐。

而王敦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军事,手握重兵,却更关心的是自身的权力和利益,对北伐并不热心。

王导和王敦作为琅琊王家的代表人物,更看重家族和个人利益。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北伐可能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远大于收益,因此他们更倾向于保持现状,避免不必要的冒险。

那么其他的门阀呢?

他们只想着怎么保住自家的荣华富贵,哪管什么国家兴亡、民族大义。这江南的半壁江山,就在这种离心离德的状态下,慢悠悠地晃荡着。

更有趣的是,这些世家子弟们,一个个都是“清谈高手”,对国事军务那是漠不关心,只关心今天的风儿是否温柔,今晚的月色是否撩人。比如那位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任职骑兵参军。人家问他管啥事儿,他居然说:“我不知道我管啥。只不过我在办公室,老是看见官衙中经常有人牵马过来,我的职位可能是马曹吧?”——这态度,简直比现代的“佛系青年”还要超脱几分。

哪怕有人想北伐,朝廷也不同意。

驸马都尉桓温一心想建功立业,提议迁都洛阳,重振晋室,结果朝廷却派了殷浩来制衡他。桓温出师不利,那些个只会动嘴皮子的谈士们还幸灾乐祸——你说这北伐的士气能高吗?

当然,东晋朝廷对北伐不积极,主要是因为门阀认为北方胡人势力强大,东晋以步兵为主的军队难以与之抗衡;同时,内部叛乱不断,朝廷无兵可用。再加上晋室夺取天下时得位不正,导致门阀世族与功名之士都不能忠心拥戴。

所以,东晋的北伐,与其说是军事行动,不如说是贵族们迫于国家大义搞的“摸鱼秀”。这种“打工者”心态下,北伐能成功才怪呢!

1 阅读:57

一笑墨知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