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我的朋友一看这个标题就知道了,我最近又被各种借款APP广告给狂轰滥炸了。一方面,现在这个社会保护隐私实在是太难了,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如何改信用卡还款日”,还没有搜什么逾期怎么办、信用卡怎么分期、怎么算手续费实际利率这种“敏感问题”,马上就有一大堆人都不知道从哪里搞来我的手机号问我要不要贷款。
另一方面,现在某些贷款软件真的是厉害,我原先以为只有银行、消费贷机构还有一些你们懂的机构在做贷款。现在发现百度、阿里、360这种大型的科技公司也全部都在做信用贷款了,原来贷款的世界真的是无孔不入。
以前我看一个人总是看他喜欢什么,业余时间在干什么。不过现在,经过我长期在各种网络论坛上的观察,看一个人有什么样的贷款,就能短时间内大概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前途。
1.第一类人:只有房贷,信用卡按时必定还款,从来没有过分期,也没借过消费贷。信用记录非常好,从未逾期。
这类人通常有几个特点:第一,用房贷来买房,一般说明他目标很明确,既对自己的未来有信心,也敢于对自己的未来负责。同时,工作比较稳定或者处于事业上升期,工作收入通常也比较稳定。
第二,信用卡按时还款,从不分期,说明比较自律,通常生活作息也很稳定。信用卡能按时还,说明对消费具有很强的控制能力,不会突然作出超过收入进行消费的事情,情感也以理智为主。
第三,只有房贷和无息信用卡,说明他财商至少在中等以上,会利用必要的财务杠杆赚取收益。通常,这样的人在负债之余还有一些存款或者投资来应对潜在的风险,或者愿意根据自己的收入情况来买一些保险。
经过我的观察,第一类人在社交平台上不算多也不算少,他们大部分关心的是理财、房价、社会热点以及他们感兴趣的其他领域,虽然有一部分人奋斗比较辛苦,但总体上过的都比较好,自我感觉和幸福度也比较高。这类人,通常是年轻人里比较有前途的人。
2.第二类人:没有贷款、没有信用卡、不知道理财也不打算理财
这个年代有没有信用卡的人吗?别说,我还真的见了好多。具体又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从来没办过信用卡,而且出奇一致的是,我跟他们的接触中发现,他们都不打算办信用卡。第二类,办过信用卡,但是消费的时候控制不住,所以把信用卡停了,而且也表示以后不再办任何信用卡。
这类群体比较复杂,根据成因不同大致又可以分成3种。第一种,我通常称作“温和的富二代”,他们大多被父母保护的很好,一方面吃穿不愁,也不需要多大的奋斗,东西也都是父母一手包办,所以对于钱没有特别的概念,因此没有解除过贷款、信用卡,更谈不上理财了(原因可能是父母掌控了财政大权)。在财商愈发重要的现代社会,作为“财务小白”的他们将来很有可能遇到潜在的风险,比如说遇到喜欢的主播把自己手上所有的钱“打赏”的一干二净都有可能。
第二种,我通常称作“老实的中产”。和第一种相比,他们最大的特点是没钱,同时也没有自信,但对于未来他们总体上是非常乐观的,所以他们一方面收入通常不是很高,但另一方面消费水平却不低,因此总是量入而出,基本上会把钱花的比较干净。他们对风险没有概念,当中绝大部分人不相信保险,或者认为保险就是骗钱的。在单位里,有许多一上来就表现出能力平平,但是老实朴素肯干的通常就是他们。如果顺风顺水,可能一辈子也能过的比较安稳。但是如果遇到重大的变故或者挫折,通常就会束手无策,埋怨命运的不公。
第三种,我通常称作“青涩的小白”。他们大多数是在校或者刚毕业的学生,他们对理财、风险没有概念,而且刚踏入社会,收入也不高,也没有负债的意识。面对未来的无数种可能,他们最大的特点反而是还没有经过社会的残酷考验。所以他们的未来,一时还难以判断。
3.第三类人:信用卡分期、消费贷一大把,甚至自己都说不清楚自己负债了多少
这类人不仅多,而且是越来越多。除了少部分是因为家庭、工作变故不得已而为之以外,他们大部分对自己的目标并不是很清楚,而且很容易被消费、广告洗脑。比如说“3年后穿上今天喜欢的衣服,人生有什么意义”,“一个中产阶级必须拥有XXX”,“你用的东西决定你的阶层”,“XX自由你做到了吗”。随处可见的消费欲望是他们的第一大特征。
如果放在以前,没有无处不在的贷款,这些消费欲望可能也就变成夜晚里的一声叹息。但随着贷款和信用卡分期的推广,消费变成了立等可取,还款则变成了秋后算账。比如说,花钱买了昂贵的手机,下个月房租还不上了怎么办?以前还要厚着脸皮跟朋友借钱,或者找父母要钱,总而言之,消费会被压抑住。现在呢?各种广告告诉你,打开APP借钱啊!还是秒到账!再比如,请心仪的异性出去吃饭,钱包里没钱了怎么办?以前只能打电话请朋友救场,或者找父母拿钱。现在呢?各种广告告诉你,打开APP借钱啊!还是秒到账!
在这种背景下,绝大部分第三类人在各种APP、信用卡分期中越走越远,越走越深。直到有一天发现,好像收入也不够还每个月的分期了,或者有些债务快到期了而自己无能为力。这个时侯,运气好的一部分人会选择就此打住,或者向父母家人摊牌。运气不好的一部分人会在各种推荐下,走上其他“非常规”的借款方式,比如……哎,算了不多说了,说了也是一声惋惜。然后这些运气不好的人,就在不停的“借旧换新”中渡过以后的日子。
所以第三类人,可能旁人看起来用的是新款和时尚款,过着光鲜亮丽的日子。但是仔细想想会发现,他们也都来自于普通的人家。他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所以什么都想要,在想要的面前经常忘记了一切。而害了他们的是谁?自然不用我多说。
感叹呐!以前,科技巨头也好游戏巨头也罢,通过对人性的分析,“契合玩家的痛点”,轻而易举地用游戏吸引了大批的年轻人。不过这也只是,让年轻人多花点时间消磨声明罢了。可是如今,这么多科技巨头开始做消费金融,用那么多用户数据来量身打造广告和切入口,知道用什么东西吸引人去买然后改成分期借贷。长此以往,是不是我们的社会真要进入“以贷取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