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政变夺权,司马师废帝另立,司马昭弑君犯上,这爷仨在犯上作乱的路上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呀。但天道好轮回,迎接他们爷仨的是一次又一次叛乱,而且相当均匀,一人一次,谁都别不亏欠。司马懿被快要谢幕的八十岁老头王凌给临死踹了一脚;司马师被跟曹叡关系很好的毌丘俭以及相当暴脾气的文钦给索了一次命;而司马昭也即将迎来诸葛诞的最后一击。
历史有时候是非常具有对称之美的。大家看看诸葛家和司马家似乎天生八字不合,诸葛三兄弟,司马三父子,几乎是轮番上阵斗了一辈子。诸葛三兄弟,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忠狗的意思,不是贬义词哈),结果司马家,父亲司马懿熬死了龙,老大司马师逼死虎的儿子,老二司马昭诛杀了狗。真是无巧不成书。
关于司马昭和诸葛诞之间为两个家族的命运搞大结局的淮南第三叛,有一点是相当值得我们去琢磨的。那就是之前的两次叛乱,诸葛诞都选择置身事外了,尤其是第二次,人家毌丘俭、文钦都主动发出了邀请函了,他为什么不选择共同起事,而要最后却另起炉灶呢?强强联合难道不比单打独斗更香一点?
个中逻辑,且听下文一一道来。
淮南第三叛的大致过程司马师在击溃毌丘俭后就不行了,于是火速招来当时留在洛阳监控朝局的弟弟司马昭前来接班,因为他那个过继过来的儿子司马攸当时只有8岁,难堪大任。
司马昭紧赶慢赶,最终并没有见上哥哥最后一面,他还在途中,司马师就先走一步了。是司马师身边的尚书仆射的傅嘏和典知密事的钟会死死地按住了司马师的死讯,直到司马昭赶到。
司马昭完成接班之后,新登基的猛男皇帝曹髦也开始出招了。他以东南新定的理由命司马昭镇守许昌,令傅嘏率大军回京师。
时中诏敕尚书傅嘏,以东南新定,权留卫将军屯许昌为内外之援,令嘏率诸军还
曹髦这一招若是能够生效的话,还真是个好招。因为只要你司马家不盘踞在朝堂和天子身边,很多事情就没那么强的控制力了,曹髦的操作空间就大得多,可以慢慢瓦解、削弱你。
招是好招,可当时曹髦登基也就不到三个月,根本没有啥自己的势力,且当时曹髦还没到亲政的年龄,司马昭完全可以不接招或者说幼主身边离不开自己而进行反驳。假设当时是曹芳坐在皇位上,真还有可能借此扳倒司马昭。因为曹芳早已具备亲政的资格,还有李丰、夏侯玄等嫡系势力,借着机会快速布局,控制那些出征将士的家属,稳住洛阳局势开始政治上的降维打击,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大。
所以,司马昭根本不理会曹髦的指令,直接安排傅嘏象征性地打了个报告,就回到了洛阳,并驻军于洛水南。寓意很明显:小皇帝你再不下旨召我进京,后果自负。
会与嘏谋,使嘏表上,辄与卫将军俱发,还到雒水南屯住
势单力薄的曹髦只能选择暂时妥协,宣告加封司马昭为大将军加侍中,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辅助朝政。
司马昭揽权之后,瞄了一下朝廷上下的反应,似乎也没什么人敢在自己面前得瑟啥,于是就更加放肆了。马上又给自己加了大都督头衔,还有奏事不名的特权。
又过了半年,也就是256年夏六月,司马昭进封高都公,加九锡、假斧钺,进号大都督,剑履上殿。这是代表啥呢?代表人家已经有政治自主权了。按照老规矩,这种政治自主权你得三请三让才行,所以,这一次司马昭装模作样地拒绝了加九锡。
暗地里呢?司马昭的心腹长史贾充开始给领导献殷勤了,他认为光坐在家里是听不到同志们的真实意见的,得派人去各关键部门明察暗访,才能摸准他们的心态和思想。尤其是东南西北四大军区,那几大司令员的政治站位非常重要。
司马昭一听,这个意见很有道理,于是借口慰劳征东、征南、征西、征北四将军,便派出了他的中央巡视组。其实咱们之前已经介绍过了,其实司马家在军队中的已经根基很深了,幽州、雍凉、荆豫几大军区都比较让人放心了,唯一不可控的是已经先后发生两次叛乱的淮南军区。
好钢用在刀刃上,针对重点考察区域,司马昭派出了他心腹贾充亲自去巡查。
当时淮南军区的一把手正是征东将军诸葛诞,而且诸葛诞这个方面军一把手岗位还是靠出卖毌丘俭、文钦谋反的阴谋赚来的,而且他和司马家还有儿女亲家的关系在,按道理来说是不应该有啥问题的。
但贾充最后给司马昭递交的考察报告却斩钉截铁地说:诸葛诞这个人有问题,得赶紧召回京监控起来。
充还启文王:"诞再在扬州,有威名,民望所归。今徵,必不来,祸小事浅;不徵,事迟祸大
遇到这种事,按照司马家的尿性,那绝对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257年五月,暗自做好安排和准备的司马昭,便下诏升诸葛诞为司空入朝任职。
都是职场老狐狸了,诸葛诞一接到这个任命,就知道司马昭要拿自己开刀了。所以干脆利落地杀掉同在治所寿春的扬州刺史乐綝,调集15万淮南将士和近一年的粮饷据守寿春,派吴纲领小儿子诸葛靓到东吴请求援兵,正式宣布反了。
敛淮南及淮北郡县屯田口十馀万官兵,扬州新附胜兵者四五万人,聚谷足一年食,闭城自守。遣长史吴纲将小子靓至吴请救
司马昭听闻消息后,是又喜又忧。喜的是自己正需要刷点战绩来巩固地位时,诸葛诞就给机会了;忧的是他们家两尊大神都走了,没人帮他在洛阳看场子了。最后,司马昭干脆带着曹髦和太后一块御驾亲征了。
为了不让自己的开场演出演砸,司马昭的手笔很大,调集青、徐、荆、豫及关中游军,共计26万兵力,全部给我到淮南战场上去。
东吴当时主政的是孙綝,深知机会难得,不能袖手旁观,也派出将军全怿、全端、唐咨等人领兵三万人,与上一叛投降过来的文钦一起去支援诸葛诞。
最开始,魏军对东吴援军的阻击力度并不大,将军李广、泰山太守常时都找理由避战了。司马昭把这两个人都杀了以儆效尤之后,魏军才开始行动起来。镇南将军王基开始督诸军围攻寿春,但还是被文钦抢先进入了寿春城。
王基正式四面合围寿春之后,为了把寿春彻底围死,在寿春城外搞了两层包围工事,并反复加固
表里再重,堑垒甚峻
与此同时,司马昭派监青州诸军事的奋武将军石苞统领兖州刺史州泰、徐州刺史胡质的精兵负责阻击东吴援军。
简锐卒为游军,备外寇
文钦多次率队突围,想撕开一道口子去接应外围友军,但是都没有成功。
不久,吴将朱异再率兵万余人来支援诸葛诞。他辎重留在都陆,轻兵渡黎浆水后,遇到了石苞的阻击军,根本推进不了。最后,被新上任的泰山太守胡烈偷袭了都陆,被烧了粮草,然后被石苞、州泰猛攻,吃了大败仗。
孙綝下令朱异,轻伤不准下火线,你得再给我进攻。朱异则表示这是在开玩笑,坚决不出战。最后,孙綝杀了朱异然后退兵回到了建业。诸葛兄弟,我们已经尽力,你可千万要挺住哈。别慌,我不是不管你了,我是回去叫人去了。
司马昭这边见此情况,马上就想到了破敌之策了,这诸葛诞已经变成了孤军了,咱向老爹致敬,慢慢耗死他就可以了。于是,司马昭拿出祖传绝招,开始散播自己缺粮和吴国救兵将至的消息,目的就是要稳住诸葛诞。
诸葛诞显然没有总结好他们诸葛家的失败教训,再次相信了司马家那张嘴,于是非常豪横地开始不注意节省粮食,动不动就搞篝火晚会犒赏三军。直到自己的余粮越来越少,但魏军照样一点也没有饿到了迹象,他才有点慌了。
熬到了冬天,诸葛诞的心腹蒋班、焦彝劝他赶紧突围,趁着兄弟们还有劲,集中力量突围,能带出多少有生力量是多少,总比大家一起在这等死强。
但是著名猛男文钦显然对曹魏相当上头,坚决反对突围,建议继续等待东吴援军的到来。理由是孙綝不会放弃他带来的江东将士,就算孙綝这么不讲武德,东吴老板和将士们的亲戚朋友也不会干的。
就孙綝不欲,主上及其亲戚岂肯听乎?
诸葛诞最终接受了文钦的建议,决定再观察观察、僵持僵持。
可蒋班、焦彝看着心急呀,一有机会就使劲劝诸葛诞赶快突围。暴脾气文钦居然反客为主地扬言要对蒋班、焦彝二人不利,而诸葛诞也动了杀了蒋班来稳定军心的心思。那两人一看情况不对,出城投降了。
班、彝固劝之,钦怒,而诞欲杀班。二人惧,且知诞之必败也,十一月,乃相携而降
恰巧在这个时候,东吴援军中的全怿家属在江东犯事了,全祎、全仪带着全怿他妈及全家逃到魏国去了,并出卖来招降全怿了。于是,全怿也率数千人出城投降了。
大将军乃使反间,以奇变说全怿等,怿等率众数千人开门来出。城中震惧,不知所为
接二连三的叛逃现象严重打击了诸葛诞军中的士气。
雪上加霜的是,258年正月,诸葛诞的军粮终于快要见底了,而他翘首以待的东吴援军依然不见踪影。彻底死心了的诸葛诞开始大作攻击武器,昼夜五六日连续攻击南围,打算突围而出。
三年正月,诞、钦、咨等大为攻具,昼夜五六日攻南围,欲决围而出
对不住了,你诸葛诞动作太晚了,精心布置的包围圈你是真突破不了的。在魏军的迎头痛击下,诸葛诞方面死伤惨重,被迫放弃突围想法。
打不出去又快没粮了,怎么办?脑洞大开的文钦劝诸葛诞将北方籍贯的士兵全都放出城去,因为这帮人的家属都在北方,是不会死心塌地给诸葛诞卖命的,现在缺粮,没必要在这些人身上浪费粮食了。守城,有我们东吴勇士就够了。
钦欲尽出北方人,省食,与吴人坚守
诸葛诞会接受这样的建议吗?没有了军队,他不成了人人都可以拿捏的软柿子了?所以他果断拒绝了文钦。
但是,文钦是著名的叛逆男,谁不遂自己的意,他就敢怼谁。两人原先就一直不对付,吵着吵着就要撕破脸皮了。最终,诸葛诞先下手为强地杀了文钦。
钦素与诞有隙,徒以计合,事急愈相疑。钦见诞计事,诞遂杀钦
文钦的两个儿子文鸯和文虎当时也在寿春城内,听说他爹被诸葛诞杀了,准备带兵去报仇的,但是,你们文家人也是降将,人家东吴人压根没把你当自己人看,用我东吴勇士的性命去给你爹报仇?你想多了吧?最后,文鸯和文虎逃出城去,也投奔了司马昭。
这就比较搞笑了,因为文鸯算得上是司马师之死的第一责任人了,而司马昭则是继承了哥哥司马师的一切,他该如何面对和处理文鸯兄弟呢?
尽管军中将士很多都义愤填膺地杀掉文鸯兄弟给前老板报仇,但司马昭从大局出发,还是赦免了他们。因为司马昭不能杀文鸯他们,杀了他们就会让诸葛诞那边的人心生忌惮,从而血战到底的。
司马昭赦免文鸯后,便开始压榨他的剩余价值了。他令文鸯带着几百骑兵巡城高喊:文钦之子尚且不被杀,其余之人有什么可顾虑的?
乃赦鸯、虎,使将兵数百骑驰巡城,呼语城内云:文钦之子犹不见杀,其馀何惧?
这样一来,寿春守军的抵抗意志就被进一步瓦解了。司马昭看到城墙上那些士兵拿着弓箭,一副犹豫不决的样子,觉得攻城的时候到了。
帝见城上持弓者不发,谓诸将曰:可攻矣!
魏军发起总攻,寿春守军毫无斗志,很多人更是一动不动。
城内喜且扰,又日饥困,诞、咨等智力穷。大将军乃自临围,四面进兵,同时鼓噪登城,城内无敢动者
大势已去,诸葛诞垂死挣扎,再度突围,最后被司马昭的大将军司马胡奋部兵逆击斩首。
258年二月乙酉日,魏军攻克寿春城,诸葛诞被夷三族。淮南第三叛尘埃落定。
相关逻辑分析诸葛诞这个人成分比较复杂,他和魏蜀吴三国都有紧密的联系,与夏侯玄等宗室势力能玩小圈子,与东南大佬王凌、权臣司马懿等能结成亲家关系,正常来看,这个人属于典型的万花筒人物。
那么,问题来了,是不是司马昭和贾充不一起逼他那一下,他就真的不会反司马家呢?毕竟,毌丘俭、文钦造反的时候,他是杀了毌丘俭的使者给司马师表忠心的,后来还在平叛过程中第一个冲进了寿春城,成为了司马家的大功臣。
诸葛诞调防寿春后不久,还吓退了孙峻、吕据、留赞等人带队的江东投机团伙,并追击并干掉了将军留赞。被认证为司马家的好同志,因此获封高平侯,邑三千五百户,迁征东大将军。
但是,大家看过一部叫《刺秦》的电影吗?诸葛诞其实是玩了李连杰那个角色的剧本,通过不断向目标人物邀功而靠近目标,寻找最有利的出手时机。
他成为东南一把后,在当地开始收买人心,蓄养了数千死士。看到没有,跟司马懿、司马师父子现学现卖的呀。
倾帑藏振施以结众心,厚养亲附及扬州轻侠者数千人为死士
一年后,诸葛诞又以东吴有意进攻为由,向朝廷要求增兵十万并沿淮河筑城抵御。看到没有,这是在向老领导、老前辈王凌致敬,借外部形势给自己增加砝码。
甘露元年冬,吴贼欲向徐堨,计诞所督兵马足以待之,而复请十万众守寿春,又求临淮筑城以备寇,内欲保有淮南
由此可见,诸葛诞不是不想反司马家,而是他心比较大,要玩就玩一把大的。
第一次王凌造反的时候,司马懿还在,司马家牢牢控制了局势,不是很好的时机。而且王凌想拥立曹彪来跟司马懿以及他控制的曹芳来打擂台,其实也不是啥高明的招术。因为权力游戏中,情感、关系的密切度是相当重要的。曹彪虽然是曹操的儿子,但是当时曹魏朝堂绝大多数的政治受益者都是走曹丕、曹叡、曹芳这样的路线发展起来,人家对你曹彪真的没太多感情。打曹彪的旗号,其实是调动不了多少心系曹魏的势力的。所以,诸葛诞选择置身事外是对的。
第二次毌丘俭造反的时候,其实情况比较类似,司马懿不在了,但是司马家出了个不遑多让的司马师。毌丘俭虽然能打,但是在双方主帅没有太悬殊的差距时,决定战争胜负的还得是综合实力,淮南一地很难敌得过曹魏一国。况且,前面李丰、夏侯玄等人已经试过水了,还没咋动,就被人家司马师借势给铲除了,皇后、皇帝都被废了。另外,诸葛诞和文钦还一向不对付,参与意愿自然不高。
等来等去,终于等到司马昭这个软柿子上台了,而且这个软柿子还主动出击要拿捏他了,他已经暗中准备了好多年,在淮南这一块也算扎下了根基,他觉得条件成熟了,准备干一票惊天动地的大事了。
如果我们抛开上帝视角,单纯讨论诸葛诞这次谋划,究竟有没有一定的可行性呢?其实是有的。
还记得前文提到的诸葛诞和司马昭拼消耗吗?诸葛诞在曹魏那么多年,对于曹魏的供给状态真不清楚吗?北方到寿春水路运输那么发达,曹魏屯田由来已久,怎么可能你一个被包围了寿春城更先缺粮呢?
那么诸葛诞为什么那么配合司马昭的节奏呢?一是真的对东吴的援军抱有很大的希望,这是散户斗庄家的紧要关头,东吴不至于这么觉悟,真的放弃了吧?二是诸葛诞一直在等一个有利时机,啥时机?他在等老天下暴雨,然后向关二爷致敬,把司马昭变成另一个于禁。
诸葛诞在淮南多年,早已掌握了规律,寿春每到雨季必定淮水泛滥,大水直接淹到寿春城下。
初,寿春每岁雨潦,淮水溢,常淹城邑
现在知道诸葛诞为什么带着十几万兵力却躲在寿春城里不出来吗?为什么直接放弃了城外驻防吗?为什么那么配合地不心疼粮食吗?人家就是在给你司马昭下套,各种诱惑你来围城。当时是秋夏之交,正是平时淮河最容易泛滥的时节,你率大军围城,结果爱如潮水将你向我推,咱坐等捞小金鱼就行了。
故文王之筑围也,诞笑之曰:是固不攻而自败也
司马昭在军事方面的造诣是远远逊色其父兄的,毕竟也没啥经验值。再加上诸葛诞已经是最后一个淮南资深专家了,他身边都每个充分了解敌情的好参谋了,所以,差一点就被诸葛诞给阴了。
但也许是曹氏真的国祚将尽,也许是诸葛诞前面淮南两叛的表现实在不让老天爷待见,结果谁也没想到,自打司马昭来了,就再也没下过一滴雨。
及大军之攻,亢旱逾年
也正是因为长久等不到水神爷的助力,诸葛诞后面才逐渐慌神了,转守为攻的。只是,人家早已把防线打造得固若金汤了,你怎么攻得破?
尤为让人遗憾和感慨的是,就在寿春城破的那一天,大旱了近一年的淮南开始狂降暴雨,司马昭之前修的那些围垒全部被浇垮了。
城既陷,是日大雨,围垒皆毁
意不意外,惊不惊喜?假设诸葛诞和文钦再挺几天,不就都冲出去了吗?但谁又能想得到,该下雨的时候,老天是滴雨不下,正常不会下雨的时候,老天又狂降暴雨了呢?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无巧不成书,我们切不可用常理去框定一切!
一点点感慨还记得我经常劝大家要多看失败学,少看成功学吗?因为古往今来的那些大成就往往都是非常偶然的,过于沉溺那些不可复制的成功,是非常容易变得偏激且狭隘的,也就是陷入所谓的成功者偏见。唯有失败背后那种遗憾、悲痛,才更容易让我们保持警惕和理性,让我们更懂得反思自我。
咱写过很多成功的历史案例,比如韩信的背水一战,比如项羽的破釜沉舟,比如刘秀的天降陨石……这些成功的背后是不是都有极大的偶然性,后世但凡简单地模仿他们的,是不是最后效果都不理想?因为他们的成功经验都不具备普适性,非常容易让后人去东施效颦的。
以本文的司马昭为例,他最后是赢了,但他表现出什么值得我们学习和仿效的东西了?难道我们也要学他去跟老天赌命?去用几十万大军的命运赌气候反常?去一头扎进别人的圈套赌别人点背?
相反,诸葛诞失败的教训就有价值和意义多了。至少我们要知道,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我们的战术不能太呆板,不能一成不变地坐等,不能随意去挥霍自己的有利资源……
我们现在很多朋友确实非常喜欢和容易盲从身边的成功者,这一点其实非常危险。一将功成万骨枯,成功背后往往都隐藏着巨大的代价,看不到这一点就尽量不要去盲动。有些人辞去稳定工作下海确实发家致富了,但是不是更多人就此沉沦了?有些人走自媒体路线确实是开发人生的新高度,但是不是更多人成为别人的背景?有些人没文化照样风生水起,但是不是更多没文化的人只能在底层挣扎?
同志们,解读历史其实很解读生活是一个道理,千万不能本末倒置。
人,在大多数情况下判断外界因素的时候,总会不由自主地从本位主义出发,也就是利己角度。但是很多不明就里的人连本位主义都发挥不好,他们只是简单以自我情绪为终极参考,看得顺眼的、听得顺耳的,那便是好的;而与自己初始情绪相抵触、相违背的东西,那是他们绝对难以接受的。这样的人,其实是相当不成熟的,一个真正成熟的人,其实是能在内心之中保留和消化很多相互矛盾的东西的。
老鼠偷了人类的粮食,人类说老鼠奸猾;而人类偷了蜜蜂的蜂蜜,却使劲夸赞蜜蜂勤劳。谁对谁错谁更有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