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江青称韩先楚和许世友为军队中的“两霸”。许世友性格刚烈直爽,令江青都忌惮几分。至于韩先楚,他因同样鲜明的个性与许世友齐名。
【解放海南岛厥功至伟】
若非韩先楚性格果敢决断,他可能终其一生都将默默无闻,难以成就一番事业。
韩先楚家境贫寒,自幼为生活奔波,放过牛,当过学徒学篾匠,也做过临时工,几乎没有机会接受正规教育。
1927年11月黄麻起义后,14岁的韩先楚加入家乡农民协会,参与反帝大同盟,并任乡苏维埃土地委员。受革命浪潮鼓舞,他怀揣阶级情感与热血,积极投身农民革命斗争。
1930年10月,他加入了孝感地方游击队,同时入党。1931年起,他先后担任独立营和团的排长,在黄陂、孝感、罗山地区积极进行游击战斗。
长征路上,韩先楚屡担重任,冲锋破敌,开路阻追。危急时刻,他多次掩护主力与领导安全撤离,彰显卓越胆略与指挥。独树镇一战,他声名鹊起,被誉为“虎将”。
韩先楚作战风格刚猛,气势磅礴,是四野闻名的勇将。他极为敬仰林彪,但战场上主见强烈,敢于自行决策。红军时,他与马鸿逵部交战,瞅准时机果断行动,即便违抗彭德怀命令也毫不迟疑。
解放战争时期,韩先楚因作战风格迅猛果敢,被誉为“旋风将军”。他率部总是冲锋陷阵,战无不胜,国民党名将杜聿明坦言,东北野战军中最棘手的是韩先楚。
在东北战场上,韩先楚指挥的3纵、4纵是东北野战军的五大核心部队之一,他们英勇作战,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然而,在海南岛敌军重兵把守下,部队出现两种消极心态:有人觉得“革命将尽”,战斗临近尾声;有人则对渡海作战感到畏难,过分依赖上级提供登陆艇等装备。
韩先楚透彻理解中央军委战略,主动推进海南作战计划。他亲力亲为,走访船工并实地考察,获取直接信息。还组织部队以帆船为核心训练,主张把握良机展开行动。
1950年4月,韩先楚亲自带领40军和43军的3万多名将士,搭乘400余艘木船,自雷州半岛灯楼角启航,横渡大海,向海南岛发起进攻。
他指挥解放军与琼崖纵队紧密协作,突破了国民党海陆空及地方武装的立体防御。此役成为帆船渡海作战佳话,解放军凭借出色战力与智慧,顺利解放海南岛。
数年后,罗荣桓与陈云聊起海南战役,表示:“那场战役难度极大,但我们表现极佳。战役指挥中,韩先楚同志起到了关键作用。”
1955年授衔时,韩先楚初拟为中将军衔。但毛主席审阅后,特别指示授衔小组:“要考虑到他在海南的卓越贡献。”
最终,经毛主席亲自过问,韩先楚被授予开国上将军衔,这一决定高度认可了他在海南战役中所立下的显著功勋。
【“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的硬骨头】
时间流逝,战争阴霾渐散,但韩先楚的果断作风依旧。在那个特殊时期,他以独到方式发挥了关键作用,尤其在福建,他的贡献尤为显著。
1966年12月,中央电报增补韩先楚为福建省委书记。周恩来叮嘱他,福建前线务必稳定。韩先楚深感责任在肩,当即表示:“定当遵从中央和主席的指示!”
他主导下,福建粮食产量屡破新高。1968年总产量84亿斤,1969年增至92亿斤,后几年持续增长。油料、糖料、茶叶、水果等产业也显著发展,为福建经济打下坚实基础。
在动乱的时期,韩先楚切实地守护了一群老干部的安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他们提供了保护。
1969年秋,陈再道、钟汉华、李志民和金仲藩被调至江西省高安县的某部队农场。
知晓情况后,韩先楚努力将他们接至福州,改善其生活条件。这些行为不可避免地招致了一些人的不满情绪。
1969年,在党的“九大”会议期间,韩先楚因福建归属华东地区而被分配至华东组,恰逢江青同样在该组内。
一次,江青前往京西宾馆看望韩先楚。韩先楚当时嗓子发炎疼痛,本不适合吸烟。但江青刚到,他便忍痛伸手取烟,同时起身,移坐到对面的沙发上。
江青问道:“韩司令,为何避而不见?”韩先楚笑道:“我烟瘾大,怕熏到您,江青同志。”一番话巧妙缓解了现场的尴尬氛围。
1973年12月,韩先楚出任兰州军区司令员,致力于部队战备。尽管身患疾病,他仍坚持亲自考察,几乎踏遍西北边防的山川、哨所及边境检查站。
1976年初,韩先楚在面临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坚决支持邓小平。这一举动引起了江青的注意,她评价道:“韩先楚与许世友,在军队中堪称‘两霸’!”
韩先楚无所畏惧,坚信真相大白,正义必胜。许世友赞他:“宁站死,不跪生,真硬汉。”陈云亦称:“先楚同志是杰出战将,军政皆优。”
【死后不葬八宝山】
自1980年起,因健康状况,韩先楚不再担任大军区司令。但他仍关心军队现代化建设,持续向中央军委提出一系列系统性建军建议。
1985年春,韩先楚的秘书杨旭华来访。彼时部队刚换装,杨旭华身着无军衔的85式制服,戴大盖帽。韩先楚在菜地忙碌,初未认出。洗净手后,方认出是老部下。
韩先楚认真打量着杨旭华的制服,不禁感叹:“要是这制服上有军衔,那就更完美了!”
杨旭华微笑着回应道:“在团级及以上的干部中,他们统一穿着的是由毛料制成的制服。”
韩先楚闻言一笑,风趣地回应:“我已成‘无毛’之人了。”接着,他沉思片刻,自言自语道:“假使我还能授衔,真不知会是个啥级别……”
1986年10月3日,韩先楚在北京去世,享年74岁。他的离世标志着一位重要人物的终结,岁月在他的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最终他安静地告别了这个世界。
得知消息,李先念悲痛万分,即刻赶往韩先楚家中吊唁,并题词赞誉:“韩先楚为人直率,正气凛然,是全体党员学习的楷模。”
韩先楚临终前表达遗愿,他希望自己逝世后不被安葬在八宝山,而是能够回到故乡,让灵魂得以安息。
中央遵循其遗愿,将其骨灰安放在红安烈士陵园。忠魂终得安息于青山之间,漂泊半生的他,终归日夜牵挂的故乡,长眠于家乡的温暖怀抱。
韩先楚的一生是革命者的真实反映,也是共产党人的楷模。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勇敢面对各种挑战。其精神与事迹将永载史册,鼓舞后人不断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