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贡茶有近300年历史,为何现在名气不大?看完你就明白了。

慕慕茶 2024-03-09 00:31:43

“普洱茶”是以地域命名的云南传统历史名茶,也是中国历史名茶。

普洱茶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商周,到唐代已成为主要商品,明代“士庶所用皆普茶”,清代人贡朝廷,声名鹊起,闻名遐迩,成为中国名茶。但是,很多人把普洱茶当做新鲜产物,甚至认为普洱茶就是粗制滥造的大叶子,样子丑陋、口感不佳、造型怪异,作为贡茶更是闻所未闻。

那么,普洱茶到底有着怎样的贡茶历史,一篇文章带你深入了解。

—1—

“普洱茶”名字的由来。

普洱茶原产于云南澜沧江流域中游一带的思茅、版纳、临沧等地,集散于今云南思茅市普洱县,故得名。

普洱茶原产于云南澜沧江流域中游一带的思茅、版纳、临沧等地,集散于今云南思茅市普洱县,故得名。

普洱茶可以分为“传统普洱茶”和“现代普洱茶”两类。“传统普洱茶”是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或经分筛、蒸压成形)经缓慢自然“后发酵”得到的各种产品的统称。其形制有散茶、饼茶、沱茶、砖茶等。“现代普洱茶”是在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的基础上,经人工“湿胚堆”加速发酵,再加工成的各种散茶和紧压茶,其形制与“传统普洱茶”基本相似,主要有散茶、饼茶、沱茶、砖茶等。

—2—

有关贡茶。

(1)贡茶是封建时代的一种特定的政策,主要是针对各产茶省份、府、州、县等行政机构和高级官员。

《华阳国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鱼盐铜铁,丹漆荼蜜皆纳贡之。”

尽管各朝代实施办法不同,但从唐宋到明清一直在执行。有人说,公元前1066年,常璩《华阳国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鱼盐铜铁,丹漆荼蜜皆纳贡之。”濮人(布朗族的祖先)已经把茶作为贡品了,但是这里提到的茶,还不是普洱茶。

具体到普洱茶,贡茶的线索是怎样的?

贡在封建王朝有两个主要的意思:一个是指物品的进贡。它在政治上主要针对番邦和各地的土司、土府,目的是显示中央大国的尊严和土司、番邦对中央帝国的尊崇和膜拜。至于进贡物品的价值并不重要,不过是些茗柑食品等本地土产,且不能有金银等物,因为历朝历代都执行“厚往薄来”的政策,也就是说,皇帝要的是面子,其赏赐和宴请耗费是非常大的。

在清代,除皇亲国戚,还有各省的总督和巡抚等封疆大吏,可以进贡,所进物品称为土贡,用途是“借此以联上下之情”、“以备赏赐”,而普通官员或商人是没有资格进贡的,如果他们擅自进贡,那叫违制,是要受处罚的。据考证,云南所进普洱茶即是这种土贡。

(2)贡的第二个意思则是指古代地方官员向皇帝举荐人才的制度。《蔡邕传》称:“古者取士,必使诸侯岁贡。”

传到清朝,它的最高学府是国子监(太学),学员主要是贡生和监生。贡生有六种:1.岁贡,各省生员(也叫秀才)以年资依序出贡,比如天命之年(50岁),高龄生员就能以岁贡进太学。2.恩贡,逢重大庆典或喜事,皇帝封赏即恩贡。恩贡有一项岁贡所没有的特权,即非有重罪,不能革去功名。3.拔贡,顾名思义,通过考试选拔出来的优秀生员,十年考一次。4.优贡,成绩和表现好的优等生员。5.副贡,乡试举人5名加落第举人一名入太学,这一名落第者称为副贡。

以上五项为正贡,此外还有“准贡”、“增贡”、“附贡”、“例贡”等,皆为捐纳而得。例贡大多是捐粮食,补官仓所需;有时皇帝也开恩,准许官员的子女进入太学(这叫捐监),或只捐得功名而不进人学校,比如林则徐的儿子,但他要交十万两银子,这似乎比例贡多很多。贡生尽管未参加进士考试,有时也以进士相称,比如有“岁进士”之称谓。说了半天,说回普洱茶,咱们知道光绪年间,云南车顺号有个皇帝御赐的牌匾,“瑞贡天朝”,应该就是人才的进贡。

—3—

关于普洱贡茶历史。

追溯普洱贡茶的正题。据说,云南的西双版纳早在商朝初年就以“象齿、短狗”、“丹漆荼蜜皆纳贡之”,向中央政府进贡了。

拓展点小知识:

云南茶与诸葛亮。三国时期,诸葛亮用茶叶治好了水土不服的士兵,把老兵留在云南栽种茶树,并把茶叶带回四川,第一次将普洱茶发扬光大,因而,现在云南的少数民族,因“武侯”在云南地区种植茶叶和对茶叶的推广应用,所以普洱茶又名“武侯遗种”。基诺族将诸葛亮奉为茶祖。每年的农历七月二十三,基诺族都有茶祖祭拜活动,就是祭拜诸葛亮的。居住在南糯山的几个少数民族,依然把南糯山称之为“孔明山”。傣族在泼水节期间,要放“孔明灯”,来祭奠诸葛亮。

南诏以降,史书中关于云南进贡的各种记载也非常多。尽管云南有时属于敌对的土邦,有时属于中央的行省,但它对中央政府的朝贡一直没有中断。但是,遗憾的是这段时间的正式文件中,也就是从南诏、大理的史料到明代编写的《元史》再到1690年编的《清会典》,都找不到云南贡茶的字样。这是否就证明当时云南没有贡茶呐?

我们知道,云南是世界茶源,茶树的原生地,茶作为一个植物分类学上的组和种,就诞生在云南。虞富莲教授编著的《中国古茶树》共介绍了全国479份古茶树,其中云南有295份,占61.6%。

据黄炳生先生的《云南省古茶树资源概况》一书介绍,云南古茶树资源分布于全省16个州市中的12个州市,总分布面积为329.68 万亩,其中野生古茶树分布面积约为265.75万亩栽培种古茶树(园)面积约为63.93万亩。从现存古茶树分布中,我们也注意到在滇西一带,古茶树的数量是相当多的。

刘文征所编撰的《滇志》(1621-1627年撰)时,发现这样一首《贡章赋》,它的背景是,明初,缅甸、木邦、茶山、孟养土司以及位于现在云南西部的麓川、干崖、湾甸等土司,歌词“简茶树酒陈纵横”似乎说明,当时滇西的麓川土司的贡品中除“象、马、白金”之外,在方物中是有茶的。其中的树头酒是产自缅甸的一种树木的汁液,存入瓮中,稍加酒酿,一夜即成酒。至于简茶是竹简茶还是七子圆茶或其他形式的茶品,也可能是人头茶,因为当时朱元璋的驸马,便是因私贩人头茶被杀头的。

参考清人王崧所著《道光云南志抄》南甸宣抚官条:“其俗,婚娶以谷茶二长筒,鸡卵五七笼为聘。客至,以谷茶供奉,手拈而食”。景泰云南通志》载:“结亲则用谷茶二长筒,…客至,则以谷茶供,手拈而食之。”由此看,简茶应为“茶”,是将春天或夏天的茶叶采下来,放人大竹简内,用箬竹封口,过几个月后取出食用。这种腌茶或酸茶深受当地少数民族的喜欢,是一种在中国、泰国、缅甸流传颇广的菜肴,用手抓食,不适合用水煎饮。又从民国年间界务专家腾冲人尹明德的记载:“茶叶产于小江流域、江心坡及野人山一带,每年产量丰富,除自行饮用外,上销坎底,下销缅甸。但制法不精,装置粗陋,盛以茶杯粗之竹筒,味则甚浓”看,“简茶”亦有竹简茶的可能性。无论是腌茶还是竹简茶,他们都是茶产品,在中原都是很少见到的。

它们的产地,参考元代李京《云南志路·诸夷风俗》中提到的:“金齿(土司领地名,在今腾冲、保山、德宏州一带)百夷”“交易五日一集,以毡、布、茶、盐互相贸易”和明代《滇志》记载的“(湾甸州)有孟通山,产茗,谷雨前采之,胜于中国,但不能多致耳”,以及《徐霞客游记》中的“茶山野人时以茶、蜡、黑鱼、红藤、飞松五种入关易盐、布”,我们可以推测,当时麓川的贡茶应该是产自滇西腾冲、德宏、湾甸(今昌宁县境内)甚至怒江一带。

正是因为这些独特的茶叶,珍贵、有特色,被选择进贡,也不难理解了。

明代“世庶所用皆普茶”,推测车里宣慰司在他的贡品中也有普洱茶。到了清代,贡品普洱茶写人了《大清会典》。康熙、雍正两朝,在云南的铜火锅堆满内务府库房的同时,普洱茶的进贡也成为一种制度。

公元1716年(康熙五十五年),镇守云南开化(今文山)等处地方副将总兵官阎光炜为康熙皇帝八十大寿进贡,具体恭品如下:“普洱肆拾圆,孔雀翅肆拾副,女儿茶捌篓,巨胜子两袋……”。这是普洱茶进贡最早的官方文献。

公元1734年(雍正十二年),云南巡抚张允随贡品清单看,当时进贡的茶叶制品有:“普茶蕊一百瓶,普芽茶一百瓶,普茶膏一百匣,大普茶一百元,中普茶一百元,小普茶二百元,女儿茶一千元,蕊珠茶一千元。”

据乾隆年间《内务府奏销档案》记载:“云南年进贡普茶四百小圆,普洱女儿茶、蕊茶各一千圆,普洱芽茶、蕊茶各一百瓶,普洱茶茶各一百瓶,普洱茶膏一百匣。”其后的《养吉斋丛录》(19世纪中)则变为,云贵总督每年端午进贡“普洱大茶五十元,普洱中茶一百元,普洱小茶一百元,普洱女茶一百元,普洱珠茶一百元,普洱芽茶三十瓶,普洱蕊茶三十瓶,黄缎茶膏三十匣,象牙一对,茯苓四元,朱砂二匣,雄精二匣”。

这些与阮福《普洱茶记》“又捡贡茶案册,知每年进贡之茶,例于布政司库铜息项下,动支银一千两,由思茅厅领去转发采办,并置办收茶锡瓶、缎匣、木箱等费。其茶在思茅。本地收取新茶时,须以三四斤鲜茶,方能折成一斤干茶。每年备贡者,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又瓶装芽茶、茶、匣盛茶音,共八色,思茅同知领银承办”略有差异。这里,普洱茶的单位是元(圆);普洱大茶有些像人头,名“人头茶”,每年进贡,民间不易得;普洱小茶应该就是小圆茶,也就是后期的小五子茶(100克小饼);女儿茶则是女孩子们谷雨以后所采,重老两二两,不到一百克。

据民国贺宗章《幻景谈》:“(散茶)其最佳者,制如馒头,形色味皆胜,所出无多,价亦数倍,多为外人购去。即在滇省,殊不易得。”可见,当时的金瓜(人头)茶和女儿茶是云南紧压茶中的精品茶。蕊茶是什么东西是颇费思量的。一种可能是比毛尖还细嫩的茶叶的心芽,还有一种可能,是清人张泓所记载的蕊珠茶,也就是“形如甘露子,差小,非叶,特茶树之萌芽耳”。如果是后一种,那它的采摘对茶叶的产量是相当不利的。

清代早期,总督和巡抚是分别进贡的,也就是在思茅厅预领一千两银子,办两份贡茶,不足部分大约九十两,将贡茶交到省府后报销。另外,茯苓、象牙等贡品还需要大约八百两银子。改制、装潢、工料等费用九百余两。光绪年间,裁云南巡抚贡茶,所费就只有这些款项的一半了。

大家肯定会问,这么多普洱贡茶到了皇宫,皇帝怎么使用呢?

第一,当然是喝掉。内务府的御茶房按照一定的比例,每天为皇帝、太后、姘妃配茶和煮茶。慈禧就曾说“最爱普洱”,末代皇帝溥仪也说“夏品龙井,冬饮普洱”。按照《会典》规定,皇帝照例需用奶牛六十头,每天用十二罐泉水,奶油一斤,茶叶七十五包;皇后用奶牛二十五头,每天用泉水十二罐,茶叶十包;贵妃、妃、嫔、贵人每人每天茶叶五包;皇子福晋,每日茶叶八包。我们没法估计这一包是多大,多重,100克一包,每天都需要几百公斤,看来皇宫里茶叶消耗量是相当惊人的。

第二,宴请所需。比如乾隆皇帝最好茶,自谓“君不可一日无茶”。在他当政时,常举行茶宴,规定与宴者为十八人,多为内廷当值的亲王、大学士等重臣。

第三,对外番贡使的赏赐。在《大清会典事例》里可以看到,皇帝对暹罗(今泰国)、琉球、缅、安南(今越南)、南掌(今老挝)等国贡使的赏赐中都包含有茶膏或普洱茶。而这种赏赐同样也给了1793年来中国访问的英国特使马戛尔尼。这导致朝鲜的使臣对这种并不赏赐给他们国王和使臣的茶品相当推崇,并在他们众多的燕京日记和诗歌中赞美有加。

第四,赏赐有功之臣。以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为例,全年皇帝赏赐云贵总督鄂尔泰共9次,赏赐物品有对联、吉祥十字、珍珠、刁皮、瓷瓶、绣品、茶等等,其中,五月赏赐郑宅茶二匣共二十瓶,闰七月赏赐莲心茶二瓶、茶膏一匣。

写到最后:普洱茶进贡,始于清康熙时期,结束于1908年(光绪三十年),时间跨度大约300年。从贡茶到现代普洱茶,400多年时间里,普洱茶经历了贡茶辉煌时光、号级茶时代,上世纪断代断产危险境地,到现在的兴兴向荣。本世纪初,普洱茶与中国内地普通老百姓的日常无关,大家也不了解普洱茶,希望这个文章能给大家对贡茶有全面的了解,我相信,今天的普洱茶,必将用自己的品质和口碑,迎来下一个辉煌的明天。茶文化​茶知识

0 阅读:0

慕慕茶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