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9月,又到了9月的27日。仿佛又回到了半个世纪前知青上山下乡的那段日子;又回到了和父母、兄弟姊妹挥泪而别的日子;又回到了告别亲爱的老师和母校的日子。因为,在这个季节,我们一起走向了上山下乡的道路。
半个多世纪的回想,仍然那么清晰。一起都发生的那么突然,竟然让我们这些自我感觉还是一个贪玩,无忧无虑,没有长大的孩子,一夜之间就长大了。知道了我们要远走高飞,去一个很遥远的不知名的小村庄,那里还有许许多多的未知在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揭秘。能探索到什么?能揭秘密什么呢?对于我们来说,这简直就是一个理不断理还乱的麻线团。
我们抚顺市第20中学初二的学生,于1968年的9月27日,带着迷茫困惑的神情,稀里糊涂的来到抚顺南站。站台里人声鼎沸,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到处是送别的人群。亲人们对即将远行的我们千叮咛,万嘱咐。唯恐在他们眼里还没有长大的我们,万一有个头疼脑热,没有父母在身边不会照顾自己。面对即将离别的亲人,我们似乎没有什么太多的言语。好像我们是要去远方做一次短暂的旅行,不久就可以回到亲人的身旁,回到可爱的家乡。
你还记得当年下乡时乘坐的那列绿皮火车吗?
你还记得在火车车厢里同学们那一张张木然、呆板的表情吗?
你还记得当年同学们那一副副稚嫩的脸庞吗?列车行驶中,同学们都在想什么吗?
那就让我们随着下乡时的那列绿皮火车中发生的一幕幕情景,穿越时空隧道,共同的回望那一段青春岁月吧!
这是一列普通的绿皮火车,好像是内燃机车,现在已经记不太清楚了。哦,想起来了。在不久之前,我们这些学生大多坐过这样的火车,那是在大串联的时候。
下乡前的一段时间,我们大多是学校里的红卫兵,参加了各种五花八门的红卫兵组织。只要在一个红卫兵组织里开一张这个组织的介绍信,就可以凭借介绍信踏上大串联的征途。你不要怕兜里一分钱也没有,只要是在除台湾、港澳地区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就可以免费乘坐除飞机之外的任何一种交通工具。到哪里都设有红卫兵接待站,在这里可以获得免费的食宿。
大串联使得车厢异常的拥挤,人们犹如罐头盒里的沙丁鱼挤挤插插。甚至,连车厢的过道儿,行李架上,座椅下面到处都是人。串联的本意是让各地的红卫兵互相学习借鉴搞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经验,但后来发展的趋势是到处游山玩水。反正吃、住、行都免费,那就到处乱逛,直到逛到不愿意逛了为止。
这种逍遥的日子很快就结束了,不久就传来在校的初、高中学生要走上山下乡道路的消息。我们当时还不知道上山下乡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只是凭直觉感到是要到农村去生活了。其实,在学校时我们也曾经到附近的郊区参加过助农劳动。但那只是短暂的几天时间,是一种体验式的劳动。这次上山下乡究竟要去什么地方,去干什么,要呆多长时间,谁心里也没有底。可能要呆一辈子吧,当时我心里就是这么想的。
同学们坐在车厢里面面相觑,一个个面无表情神情木然。心里都在忐忑着,不知道列车会驶向何方,迎接我们的未来是什么。只记得有个别女同学一边掉着眼泪,一边唱着伤感的歌。撩拨起同学们想念家乡,想念亲人的思绪。而大部分同学都在沉默着,双手拖着下巴,呆呆地望着窗外一掠而过的树木、田野和村庄。不用说,同学们想的是相同的心思。那就是,我们的将来向何处去?我们将如何面对即将到来的艰苦的生活和艰辛的劳动?但这毕竟还是一种想象,或许将来我们面对的比我们的设想更加艰难。
列车徐徐地开动了,这预示着我们真的要和家乡和亲人告别了。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和亲人挥手告别的一瞬间,泪水顿时模糊了我们的双眸。擦干泪水,故乡和亲人们已经远离了我们的视线。一列绿皮火车,载着我们的青春;载着我们的憧憬;载着我们驿动的心;载着我们遥远的梦;载着我们不可预知的未来,在飞转的车轮和钢轨连接而处因摩擦而发出的有节奏的“”咔嚓、咔嚓”的声响中飞速的行驶。
远方,等待和迎接着我们的是告别校园,告别故乡和亲人后,即将奔赴新生活的人生第一座驿站,拉开了我们这代人知青生涯的巨大帷幕。并从此开始了我们永远镌刻在心底的一个新的时代:知青岁月。
抄袭必究,版权所有,图文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作者简介:雷庆林 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 、抚顺市作家协会会员 男 1950年生于抚顺 爱好读书与写作 曾在企业任宣传干事、宣传教育主任 区文明办主任 乡镇党委副书记 区委党校副校长 有多篇小说、散文、诗歌、随笔、杂文、游记等发表于中央、省、市、区级报刊、杂志。2020年10月出版18万字《我的知青岁月》纪实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