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学躺平的孩子背后,有一个高要求和看不见孩子的“冷漠”父母

百合读书 2024-06-11 06:55:05

看了太多厌学孩子的例子,无外乎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自我攻击,一种是向外攻击。

自我攻击就是摆烂、躺平、黑白颠倒、不分昼夜地玩游戏;

向外攻击就是大吵大闹,一言不合就跟父母争吵或挑刺;

也有自我攻击和向外攻击混合,反正孩子的行为不仅让父母头疼、崩溃,还会引发对自己教育孩子的失败。

父母们会想:为什么我那么优秀,那么自律,那么克制,那么努力,偏偏到了孩子就不行了?他们或许压根就不是上学的料?我应该认命,我应该接受现实。

每每听到父母这样的说法,我都停止分析和讲道理。此时,我知道父母的情绪已经陷入崩溃,这时无论说什么,做什么,父母都是听不进去的。

人在痛苦和绝望之时,是听不进任何一句话的,只会关注自己认定的事情。

这时,最重要的就是缓一缓情绪,然后等情绪稍微没那么激烈时,再回头看自己的情绪与被放大的恐惧。

也难怪会这样,我们这一代人接受的教育,就是父母讲的一些正确的道理和无数的要求。像“要好好学习,要大度,要隐忍,要能吃苦”。

我们这代人也的确用这样的道理,让自己突破了重重苦难,获得了某种程度上的成功。于是,很自然就拿从父母那潜移默化的教育方法,对孩子同样进行“魔鬼要求”。

不过呢,孩子可不吃这一套。他们跟我们二十年前或三十年前的生活环境、物质条件以及强烈的目标所不同的是,他们追求的则是自由、独立和自我意识。

当父母用高压政策和严厉要求对待孩子时,前十一二年,可能孩子还会顺从,还不会反抗。等到了十三四岁时,有了意识萌芽,想挣脱父母的束缚时,父母还是用老方法来养育孩子,一定会遭到孩子的反抗,于是就有了家长眼里的“叛逆”。

这时,如果父母依然看不到孩子内心的想法,“冷漠”的我行我素,依然对孩子就是一通指责、盯着学习、贬低、打压或不正确的夸赞。

只会拉低孩子的价值感和自我认同感,当一个孩子对自己没有自信时,就会陷入各种怀疑,就拼命想让自己“变好”,变得炫酷和与众不同。

就有了要么跟一些“混子”同学玩,要么不想学习,玩玩游戏想找点快乐和轻松的事情做。

再加上到了青春期后,随着孩子的身体发育和思维进入成熟状态,他们不再轻易被父母所拿捏,就有了离经叛道。

更多时候,不是孩子反叛,而是父母接受不了孩子的反叛,接受不了落差,更接受不了自己教育孩子的失败。

更直白地说,很多父母看到孩子躺平和厌学后,比孩子还痛苦不是因为孩子真有多差,而是家长接受不了自己期待值的破灭,所以才会万念俱灰。

本着“孩子有问题,一定是家长有问题”的原则,想要解决孩子的问题,首先要解决的家长的问题。

我这么说时,很多家长非常不理解,觉得我这样说简直是无稽之谈。

是啊,有时你叫不醒一个装睡的家长,只能让家长自己被痛醒。但痛醒之后的代价太大了,所以我想用一种折中的方式来帮助父母觉醒。

那就是学一点心理学,通过共读一些心理学书籍,来帮助父母察觉自己的错误的做法,来一步步探索父母自己对孩子的初心。

5月份时,我发起了21天心理学共读,共读了《父母的觉醒》,大家反馈特别好:

有人来感谢幸亏有这本书,让她意识到了自己之前的自负感;

有人说,这是自己第一次这么认真的读完一本书;

有人说,在打卡读书笔记中,意识到了自己之前根本没理解过孩子;

有人说,这本10几块钱的书真有值几百块的超值,自己探索到了从未到过的领域。

看着大家收获满满,我也被鼓舞到了,所以6月份准备继续发起21天心理学共读,来帮助父母觉醒,学习和成长。

只有父母不断学习、成长和觉醒时,才能有察觉孩子的能力,才能重塑强大的内核,才能以更好的信念支撑来养育孩子。

之所以选择正念主题作为共读,是因为我孩子在3月份陷入情绪内耗和厌学时,我带孩子践行了两个月正念,孩子才能快速走出来。

而我在践行正念时,也持续释放出来了自身的焦虑、恐惧、担心,然后才能以一种积极、乐观和解决问题的理念,帮助孩子快速走出情绪,回归正常。

虽然我已经为了孩子学习了6年心理学,但察觉时刻都在练习,而学习一直在持续。

每一期的共读书,都是我从这几年读的1000多本书中精挑细选出来的,每一本都很精华。

作为一个成长型妈妈,我想分享的一个理念是:因为相信,所以看见,而不是因为看见,所以相信。

期待与你一起开启21天心理学共读,让我们一起做足够好的父母。

0 阅读:95

百合读书

简介:爱读书、爱思考、爱写作的百合,读完10000本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