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上岸重点高中,孩子却厌学了,摆烂背后是家长管太严了

百合读书 2024-06-03 07:05:20

昨天,有一个高中生找我咨询,说他一点都不想学习,跟父母也爆发了冲突。他很想跟父母好好聊聊,但根本无法沟通。

这位高中生一直是学霸,初中时成绩都年级前几名,中考考得也不错,直接上岸了排名前三的重点高中,父母也很开心,觉得孩子是真的很争气。

可是,上了高中之后,这孩子却对学习的劲有点松懈了,有时也会厌学,无心写作业。

父母把孩子摆烂和不努力学习的根源都归结为手机这个“罪魁祸首”,还因为孩子玩手机不写作业,而摔了手机。

这让孩子特别生气和委屈,在父母的严格管控下,初中三年他连手机都没碰过,直到考上了重点高中后,父母才买了一部手机奖励他。

可是,高中还没怎么玩手机,就已经让父母气急败坏,对手机的憎恶也更多了一点。

谈学习谈成绩,父母可以眉开眼笑,只要一聊到手机,就会鸡飞狗跳。

父母还明确指出:玩手机,这是底线问题,没得商量。因为手机耽误学习是绝对不行,那些不管孩子玩手机的父母,是不负责任,是在对孩子犯罪。

听着这些话,我的心陷入一丝丝的悲哀。

父母说得也对,管控手机是对孩子好,即便是大人也难抵游戏和视频的诱惑,何况是十几岁的孩子们呢?

从这一方面来说,父母管控手机一定是非常正确的选择,但还有一句话是:过犹不及都是不好的。

父母把手机视为孩子厌学路上的“拦路虎”并不正确,太过于绝对和武断了。

父母只看到了孩子因为玩手机而没有写作业,没有学习,没有之前努力了,但却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求和情绪释放出口。

父母可能会说:不是你家孩子,你当然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我可就这一个孩子,中考和高考对他们太重要了,我现在的放任会让他们日后更后悔。

我也是一个高中生妈妈,我的孩子也曾经是学霸,我也曾经对孩子严厉的管控过手机,也曾鞭策他努力学习。

可是严厉的结果,让我付出了伤害孩子的代价。

先说初中三年不给孩子玩手机和玩游戏吧,孩子除了上学就是回家写作业或看电视,像同学之间的聚会和闲聊,以及班里有什么活动,孩子从来没有参加过。

因为没有手机,没办法跟同学们保持同频,活成独来独往的一个人,他虽然成绩很好,却羡慕那些朋友多的同学们,觉得自己好菜,好没用啊。

成绩好,没有办法给孩子自信,而且成绩还是浮动和可变的。初中成绩好,也不意味着高中成绩继续能保持优秀。

一旦到了高中,成绩没有初中那么优秀时,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瞬间就烟消云散了,难过之余,落差之间,只想逃避。

再加上繁重的课业,让孩子们无法喘气,累了一周回来看看手机,放松一下心情,在虚幻的世界中找点乐趣,再正常不过。

其实,手机是孩子们释放情绪和放飞自我的一个出口,适当玩一玩反倒是好事。因为一个再自律的人,也不能像机器一样,不停的高速旋转。

而那个重点高中孩子的父母,根本不理解自己的孩子,还设置了不少的条条框框:

但凡,你把玩手机的心思放在学习上,你的学习成绩就能更进一个台阶;

我不是不让你玩手机,只是在规定时间内玩一个小时;

你的成绩只是花了60%的时间,但凡你花到85%的精力,就能轻松985;

你那么聪明,不好好学习太遗憾了,你的潜力不止现在的水平;

现在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以后高起点的人生。

当我听到那个高中生的孩子跟我说与父母沟通中的这些困惑时,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些话我似乎也对我的孩子说过,现在只觉得自己太自负了。

想想看,985是什么概念,怎么可能轻松达到?河南有130万考生,算算985的录取比率,相当艰难了。

还说,父母认为只要管住孩子的手机,只要管住孩子不让玩,他就会学习吗?

听听孩子们怎么说吧:即便不让我玩手机,我也无心学习,只会更加对学习厌烦,甚至连目标都觉得跟我没有半点关系。

我想说的是,父母为孩子好是一种责任和本能的爱,但要是对孩子太过于盯着不放,会让孩子更加的反叛,导致孩子会离父母越来越远。

甚至,有些心里话都不想说了,父母说出来的要么是说教,要么是一些没用的鸡汤,这些对孩子是真的没用,孩子需要的是感同身感的理解与共情。

理解孩子,并不是放任孩子随便玩,随便嗨。而是要懂孩子此时的不安与疲惫,然后用父母的宽容和同理心,去帮助孩子重建信心,学会接纳自己,学会劳逸结合。

手机从来不是元凶,父母的自负和高压管控才是。

说句扎心的话:只有无能的父母才会拼命卷孩子,厉害的父母只会卷自己。

父母做好自己,孩子自然不会差。父母们对自己多点自信,对孩子多点信任,先把亲子关系疏通好,孩子愿意说了,一切管控才能变得切实可行。

0 阅读:1

百合读书

简介:爱读书、爱思考、爱写作的百合,读完10000本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