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从“逼着学”到“主动学”,父母怎么做才能唤醒孩子内驱力?

百合读书 2024-06-24 06:43:10

中考四天假,有两天都过得没那么舒心,眼里看到是孩子一字未写的焦虑?产生的是别的孩子在狂卷,而我的孩子在躺平的煎熬?

即便表面风平浪静,内心也早已风起云涌。忍,成了唯一可以选择的归宿。

催了一次又一次,孩子嘴上说着:好,我马上就去学习,但行动却很诚实的纹丝不动,或者坐在书桌前,却做着跟学习无关的事。

我盯着他看,到底有没有学习?有没有在做与学习无关的事,忍了个把小时,再提醒一下要专注,要主动一点,别总让我催。

这样的场景似乎有点熟悉,可不就是我前几年跟孩子的相处模式,一提作业鸡飞狗跳,不提作业母慈子孝嘛。

潜意识告诉我,这样的相处模式是会起反作用的,这种逼着孩子学习的方式一定是错的,是不适配的,甚至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

那么,我该怎么唤醒孩子的内驱力呢?要怎么做,才能让他主动去写作业,而不是在我的催促中,不情不愿去写呢?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不管孩子的作业,而将重心拉回到自己身上,将察觉的重点不放在“如何才能让孩子回归自驱力”,而放在“让自己更自洽和柔和”中。

此时,我察觉到了自己的焦虑与着急,将我和孩子的课题混淆了,所以才有了我很难受,孩子体验也不好的彼此不开心。

有家长可能会问,提升孩子的自驱力,而不管孩子,转回头安抚家长自己的心,这能有用吗?即便父母装着看不见,即便父母能心平气和,孩子不还是没写作业,没学习吗?

看似是这样一个逻辑,父母做情绪稳定的自己,让自己充满着柔和与淡定,跟孩子学不学习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实际上,当父母安抚好自己情绪时,孩子的学习状态会好很多。

拿我家孩子来说吧,放假第一天我催他起床,催他写作业,催他复习催得很紧。

看着他一动不动,要么不睁眼,要么说很刺的话:睡会怎么了?催什么催?作业不写怎么了,有什么好着急的。

我一看他这态度,气不过发飙了,一顿批评和怒吼,然后孩子气得冲进雨中骑行了一个多小时。

两败俱伤,我和他都很伤心。想起我最初的目的,只是想监督他学习,并不是要激化矛盾,可是问题不仅没有解决,亲子关系也面临着考验。

不过,幸好在孩子冲出家门的那一刻,我在察觉自己的焦虑和对孩子学习的越界。

学习是孩子自己的课题,父母可以提醒,但提醒完就应该及时回到自己的边界来,而不是一味地在孩子的边界中指手画脚。

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就是“谁的问题,谁负责,谁的责任,谁承担”。

作为父母来说,爱孩子,为孩子赋能,提供一切可能性,让孩子更好的发展,这是父母的课题。

作为孩子来说,做好自己的事,在玩与学中找到平衡点,是他们的课题。

想到我一遍遍催孩子学习,一天都盯着他在做什么的行为,明显是越界了,是比孩子还焦虑和操心的本末倒置。

当父母把孩子要学习的心都操完时,孩子可不就只剩下排斥和自动放任模式了?

想明白这个理时,我昨天就没再管孩子的学习,而是带着老二出去玩,将自己从催学的场景中抽离出来,去做点让自己开心,内心平静和回归能量的事。

当你无法解决一件事时,转移视角是一个特别好的选择。

当我真这么做时,我的内心是平和和喜悦的,等晚上近9点才回家时,孩子兴冲冲告诉我:今天他把化学和生物写完了,数学和物理只剩一小部分了。

这不是很皆大欢喜嘛!孩子虽然没有别人家孩子写得多,但起码他写了,这不是很棒嘛。

想起一句话:父母要学会后退一步,给孩子留一点空间,反而更能解决问题。这也引发了我对孩子自驱力的思考,发现这么做才能更好唤醒孩子自驱力:

首先,父母后退一步,做回自己。

当孩子不学习时,父母此时首先做的不是着急,焦虑,不是发脾气,而想退一步,别逼得那么紧。

可以出去散散步,可以做做家务,可以听听音乐,也可以去做一点让自己觉得舒适的事。

唯独别盯着孩子憋出内伤,这样的结果即便一忍再忍,也会在某个憋不住的时点大爆发,不仅起不到任何作用,还毁掉了和谐的亲子关系,让孩子的内心关闭,不再跟父母说心里话。

其次,看到孩子做到的,真正看见孩子。

父母会有一个习惯,只看见孩子做不到的,一个劲的挑刺,跟别人家的孩子不自觉的对比。

对比之下,往往会忽略孩子已经做到的,这时就会心理失衡。

此时的内心戏是这样的:怎么才写这么一点?相比之下,差着远呢?别人卷死了,他却还在半躺着?

每次我的脑子里产生这样念头时,都会不自觉焦虑,而孩子也会更加反感我,跟着吵或冷战,还让我不要出现在他眼前。

孩子之所以排斥,只是“受伤了”,自己的努力不被认可,自己的付出不被承认,所以干脆就更不愿意学习了。

最后,学会课题分离,不过分干涉孩子的课题。

阿德勒说过,父母要学会跟孩子课题分离。

学习是孩子的事,父母不能比孩子更着急,不管父母内心有多焦虑,多么惶恐,这些都是父母自己的课题,需要自己疗愈。

不能把自己的焦虑和情绪,施加和转嫁给孩子。

父母可以通过学习,可以通过情绪训练,而让自己回归平衡。但绝不是拿着“我担心孩子”所以吵孩子,所以才催学习。

父母不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拿“为孩子好”逃避做好自己,只会将孩子推得更远,只能让孩子更加不愿意学习。

想起一句话:与其追马,不如种草。与其卷娃,不如卷自己。反其道而行之,是提升孩子自驱力的捷径。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0 阅读:1

百合读书

简介:爱读书、爱思考、爱写作的百合,读完10000本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