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蛊之祸,其实并不单单指太子刘据被杀事件,而是指在整个汉武帝末期,由于政局的变幻而导致的一系列事件的连锁反应。
而这个连锁反应,在太子刘据被杀事件之后达到了高潮。
在汉武帝统治末期,由于汉武帝本人一心痴迷于求仙,所以各地的方士、巫师纷纷聚集长安,都希望能趁这个机会,从汉武帝那里捞个一官半职。
但是,能打动汉武帝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方士、巫师并没有什么真本事。
这群没有真本事的术士们,整日游荡在长安这个大都市,每天的花销着实不少。
为了维持生活,这群人退而求其次,将目标锁定在了长安城中大大小小的达官贵人身上。
其中,男性巫师往往选择结交权贵,为权贵们指点迷津;而女巫师则大多选择进宫,为宫中的美人们“出谋划策”。
一时之间,无论是后宫还是朝堂,争宠夺利之风此起彼伏。
为了制止这种现象继续扩大,杀伐果决的汉武帝大开杀戒,一口气诛杀了涉及巫蛊的后宫、大臣数万人。
不过,随着汉武帝处理的巫蛊之案越来越多 ,他自己也变得疑神疑鬼起来。
某天下午,午睡的汉武帝梦到有好几千个木头人,拿着棍子打自己,惊醒之后就大病一场,对巫蛊之术也开始半信半疑。
此时,江充看到了机会。
因为江充曾经得罪过太子刘据,而且眼看着汉武帝的身体越来越差,怕是没有多少春秋了。
江充考虑着,万一那天汉武帝驾崩了,新登基的太子刘据肯定会报复自己,所以,必须得采取行动。
江充趁机向汉武帝进言,说汉武帝的病是巫蛊所致。
汉武帝本来就对巫蛊之术将信将疑,听到江充这么说,不禁也犯了嘀咕。
于是就任江充为特使,专门彻查此事。
拿到了尚方宝剑的江充,自此开始了他的作死之旅。
江充带着一群由胡人组成的巫师团,在长安城中大肆搜捕。
小人就是小人,就连做事都故作神秘。
为了增强神秘感,江充将搜捕行动定在夜晚进行,具体的项目主要有四个:“掘地、捕蛊、夜祠、视鬼”。
而且江充定罪不讲证据,只看“眼缘”:只要是他觉得有嫌疑,那就先抓起来再说。
抓住之后,直接带到大狱里,一顿火钳招呼,不怕你不认罪。
结果就是,在江充的酷刑之下,被抓的人几乎全部招供。
最要命的是,看到官府这样搞,民间也掀起了一场相互诬告之风。
趁着官府整治巫蛊的机会,民间很多百姓都趁机诬告自己的仇家涉嫌巫蛊,而一旦与巫蛊有染,立即就会被抓到大狱中,进了大狱,在江充的严刑拷打之下,不怕你不招认。
于是,一场源起与长安的巫蛊之祸,迅速传遍大汉帝国的各个角落,上至长安、下至郡县,有数万人因为涉嫌巫蛊而被杀。
由此看来,唯一安全的地方就是皇宫了。
但是,江充显然不想让这个地方安全,因为他的动机本来就是要搞太子。
于是,江充又向汉武帝进言说:“根据胡人巫师的推算,皇宫之内确有蛊气,如不根除,陛下难愈。”
汉武帝听了,立马就让江充带着人马去皇宫内查探蛊气。
太子起兵江充带着人先是把汉武帝的御座给劈开,没有找到蛊气,接着又把上朝的大殿给掘了,也没有找到蛊气。
不甘心的江充又跑到希幸夫人的住处,给翻了个底朝天,然后,他来到了他的目的地——皇后卫子夫的寝宫和太子刘据的东宫。
江充把太子东宫和皇后寝宫的地都掘了,弄得太子和皇后连放床的地方都没有,可谓是当之无愧的掘地小能手。
江充看着一片狼藉的太子宫,意味深长地说:“在太子宫中找到的木人最多,还有帛书,上书大逆不道之言,宜速奏陛下。”
说罢,扬长而去。
太子刘据听了江充这话,惊惧之下,连忙找到自己的老师,当时的太子少傅石德。
这个石徳也是人间清醒,他知道如果太子出了事,自己这个太子少傅也得被连坐。
于是,石德说:“前丞相父子、两位公主、卫家都因巫蛊之祸而被杀,现在江充在太子宫中挖出了木人,虽是栽赃诬陷,但恐怕也说不清了,太子应当机立断,矫诏杀掉江充。现在陛下在甘泉宫疗养,皇后多次派人去探望,陛下都不见,存亡未可知啊!太子难道忘了秦公子扶苏之事么?”
其实石德前边说的这些事情,刘据都知道,但是最打动刘据的还是最后的一句“太子将不念秦扶苏事邪?”
扶苏就是因为秦始皇死时不在身边,才被赵高、李斯联手诬陷致死。
如今父皇远在甘泉,音讯不通、生死不明,奸臣江充却又奉诏来搞自己,此时的场景与扶苏何其相似啊!
但刘据依然犹豫,说:“吾乃人子,怎敢擅杀父皇之臣?我现在就去甘泉向父皇当面解释!”
说罢,刘据启程前往甘泉宫去拜见汉武帝。
但江充却派人四处抓捕太子刘据,不让刘据前往甘泉宫。
太子刘据没有办法,只好听从老师石德的计策,决定起兵。
后世很多人都说太子刘据是个庸才,但他接下来的操作干净利落又不失狠辣,怎么看也不像是庸人所为。
刘据先是派人扮成汉武帝的特使,前去抓捕江充
特使到江充面前时,江充身边的韩说,怀疑特使身份,不肯受诏,太子刘据当机立断,将韩说当场格杀,并亲自斩了江充。
杀江充的时候,太子刘据还骂道:“你这个赵国的小人,挑拨赵国父子不知悔改,还要来乱我父子!”
杀掉江充之后,太子刘据又把江充下面那些胡人巫师全部抓起来,在上林苑中活活烧死。
在太子刘据的眼中,此时汉武帝仍然处于生死不明、音讯不通的境地,为了不步扶苏后尘,太子只好一不做二不休。
他派人前往未央宫,将起兵之事情告诉母亲卫子夫。
卫皇后当然无条件支持自己的儿子,当即下令,尽发武库兵、长乐宫禁卫军 ,协助太子刘据。
长安城顿时陷入乱局,纷纷传言太子反了。
太监苏文趁乱逃出长安城,前往甘泉宫,见到了汉武帝,并将太子造反的事情告诉了汉武帝。
汉武帝虽然人不在长安,但是却将局势看的一清二楚,汉武帝说:“一定是太子被江充逼得没办法了,才酿成此变。”
于是,汉武帝派使者前往长安召太子来甘泉宫解释。
谁曾想,这位使者来到长安城下,见到处都是全副武装的士兵,竟然不敢进城,又跑回甘泉宫,对汉武帝说:“太子确实造反了,还要斩了臣,多亏臣机智才逃了出来。”
这里的责任就在汉武帝了,明知道太子此时已是惊弓之鸟,派特使召太子,你不找个和太子关系亲近的人去,反而找一个毫不相干的人,别说使者没敢进城,就算是进了城,太子敢信么?
汉武帝听了,当场大怒,于是问道:“丞相刘屈氂呢?”
丞相府长史回答:“丞相觉得事关重大,所以秘不发兵。”
汉武帝骂道:“秘密?现在全天下谁不知道长安之事?哪还有什么秘密可言?难道丞相没听过周公诛管蔡之事吗?”
不过生气归生气,汉武帝此刻还是理智的,他知道,事情发展到这个境地,就只有丞相刘屈髦可以镇压。
于是,汉武帝当即写了一份诏书,盖上皇帝的玉玺,让丞相长史带回长安交给丞相刘屈髦。
太子兵败这个刘屈髦也是个睁眼瞎,一听说太子叛乱,当时就吓跑了,而且由于逃得太急,竟然把丞相的印绶给丢了。
当官的丢了大印,也是绝了。
正彷徨不知所措之间,正好丞相长史拿着汉武帝的诏书来了,刘屈髦连忙打开诏书,只见上面写着:“捕斩反者,自有赏罚!当用牛车为橹,毋接短兵,多杀伤士众!坚闭城门,毋令反者得出!”汉武帝的处置一看就是政治老手,这封诏书简明扼要地为刘屈髦的平叛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
首先,只杀造反的;
其次,减少杀戮;
最后,紧闭城门,避免反贼逃脱。
拿到了汉武帝的授权,刘屈髦瞬间满血复活,准备平叛。
刘据则发布告令,昭告天下:“皇帝在甘泉宫生死不明,奸臣江充作乱,本太子发兵讨伐!”
长安百官,将信将疑。
他们不是不知道前朝公子扶苏的事情,所以对于太子的起兵,他们表示理解。
但也仅仅只是表示理解而已,在局势不明朗之前,这群老油子是绝不表态的。
汉武帝也从甘泉宫来到位于长安城西的建章宫,亲手布置平叛。
汉武帝先是下旨,调动三辅及附近郡县的军队赶往长安,让丞相刘屈髦率领平叛。
太子刘据也图穷匕见,他矫诏赦免了长安大狱中的囚犯,并将宫中的禁卫军全部调出,交给自己的老师石德和宾客张光率领,与丞相刘屈髦在长安街头开战。
由于此时长安城中,已经有人知道汉武帝没死,就在建章宫坐镇,所以不少原本支持太子的人开始倒向刘屈髦。
结果就是,刘屈髦的军队越打越多,而太子刘据的军队越打越少。
千军一发之际,太子刘据突然想到了一个人——任安。
任安这个人,在汉朝历史上名气还算可以,因为他有一个好朋友名叫司马迁,司马迁在史记中写了一篇流传千古的《报任安书》,其中的“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之语流传千古。
这封书信就是写给任安的。
太子刘据之所以想到任安,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任安掌管着长安最强大的一支军事力量——北军;
第二个原因,任安是舅舅大将军卫青提拔上来的。
所以,太子刘据当即亲自前往北军大营,请求任安出兵相助。
面对惊慌失措的太子刘据,任安当面答应了太子,可转头就紧闭军营,一卒不发。
无奈的太子刘据,只好硬着头皮继续打,双方大战五天,喋血长安,最终太子刘据大败。
石德和张光战死,太子自己带着两个儿子趁乱逃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