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刘弗陵即位,最不满的就是汉武帝的第三子——燕王刘旦。
这哥们早就觊觎皇帝之位,在巫蛊之祸太子刘据死后,燕王刘旦就曾主动上书汉武帝,请求回到长安担任宿卫,守护汉武帝的安全。
刘旦此举实际上是想离汉武帝近一点,以随时掌握最高权力的情况。
但汉武帝一眼就识破了老三的真实意图,当场回绝。
汉昭帝继位后,按照礼仪,向各诸侯王颁布诏书,通知哥哥们来长安参加汉武帝的葬礼。
燕王刘旦接到诏书后,却并不动身,只是冷冷地看着这封诏书。
良久,燕王刘旦缓缓起身,对身边的人说道:“这封诏书怎么这么小啊?你们说会不会是长安那边出了什么变故?”
不得不说,燕王刘旦也是个搞笑担当,想了半天,竟然以诏书太小为理由,对汉武帝驾崩、刘弗陵即位的事实提出质疑。
当然,作为汉武帝的亲儿子,这种质疑也理所应当。
于是,燕王刘旦就名正言顺地派人西入长安,以探问丧礼为由打探虚实。
霍光等五个老狐狸当然知道燕王刘旦的真实意图,但依然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不久,前往长安打探的人回来,将情况禀报给了燕王刘旦:汉武帝驾崩于五柞宫,霍光等人拥立少子刘弗陵为帝。
还没等来人把话讲完,燕王刘旦就赶忙问道:“你们见到鄂邑长公主了吗?”
来人答道:“公主已入宫,无从得见!”
燕王刘旦佯装惊讶:“啊!父皇驾崩,难道没有遗诏吗?况且鄂邑长公主现在又被软禁在宫中,岂非怪事!长安一定有变故!”
得,这哥们有没有真本事不好说,但是扭曲事实的功力一般人还确实比不上。
事实上,既然燕王刘旦早就有了想做皇帝的心思,那就少不了会在长安安插眼线,再说了,诸侯王在长安派遣眼线常驻,早已是公开的秘密,一般只要不做出格的事情,上头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也就是说,汉武帝驾崩、霍光五大臣辅政、鄂邑公主入宫照料刘弗陵,这些事情燕王刘旦全都知道,但他还是故意问出来,为什么?
为的就是扭曲事实,为自己接下来的动作找借口。
反正我了解的都是实情,你们也都是这样做的,只不过我的理解有偏差,将来真做了什么事情,也好解释不是?
互相试探为了让自己接下来的行动更名正言顺,燕王刘旦再次上书,申请在各郡国修建祭祀汉武帝的庙。
燕王刘旦此举可谓是阴险至极。
如果这个申请被长安同意,那将必然消耗大量钱财、人力,国库本就空虚,哪里有钱?
况且新帝刚即位就大兴土木,百姓们会怎么想?
如果这个申请被长安拒绝,那燕王刘旦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兴兵问罪:你们这群小儿为何不为我爹建庙?是怀有异心吗?
总之,不管长安怎么决断,都是燕王赢。
可惜不巧的是,他的对手是霍光。
燕王刘旦请建武帝庙的上书摆在了霍光的案头,霍光一眼就看穿了他的小聪明。
于是,老狐狸霍光来了一波天秀:传诏赐燕王钱三千万,益封一万三千户,鄂邑公主、广陵王刘胥依例同封。
好家伙,这可真是好家伙。
既然你刘旦的请求让人左右为难,那我霍光索性就不为难了,我用钱砸懵你。
这样一来,反倒显得是燕王刘旦是故意上书要钱似的。
而且,霍光给的还都是空头支票,三千万钱的筹集、运输,总需要时间吧?一年半载的不过分吧?
加封的一万三千户,总需要和地方协调吧?三年五年的不过分吧?
这封诏书你先拿去,钱财、封户等我慢慢筹措,别催,催就是不体谅朝廷的难处。
被霍光这一搞,燕王刘旦直接气急败坏:“我是老三,大哥二哥都死了,按辈分就应该是我当天子,用得着你赐封?”
不装了,我想造反,我摊牌了。
燕王刘旦当即修书两封,分别联系中山王刘长、齐孝王之孙刘泽,密谋起兵。
燕王起兵燕王刘旦的起兵宣言,可谓是睁着眼睛说瞎话:
前高后时,伪立子弘为少帝,诸侯交手,事之八年。及高后崩,大臣诛诸吕,迎立文帝,天下乃知少帝非孝惠子也。我为武帝亲子,依次当立,无端被弃,上书请立庙,又不见听。恐今所立者,非武帝子,乃大臣所妄戴,愿与天下共伐之。
这个诏书的核心意思就一个,那就是刘弗陵恐怕不是我爹的亲儿子,但我肯定是我爹的亲儿子。
这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若刘弗陵不是汉武帝的亲儿子,汉武帝会养他养到八岁?
若刘弗陵不是汉武帝的亲儿子,汉武帝会宁愿背负骂名也要整出一个“杀母立子”的闹剧?
若刘弗陵不是汉武帝的亲儿子,亲姐姐鄂邑长公主会去宫里照料?
想当皇帝你就直接说当皇帝,编理由你也编个好的,何苦睁着眼睛说瞎话。
燕王刘旦的这封檄文显然没有说服力,因此天下诸侯一人响应。
再看看燕王刘旦选的盟友——刘泽。
这个刘泽,倒是正儿八经的汉室宗亲,但是却没有爵位,过的是游侠生活,这次听说燕王刘旦和自己密约谋反,错误地认为自己的春天已经到来。
他当即回到齐国老家,准备起兵事宜。
可没成想,刘泽刚到齐地,就被当时的青州刺史隽不疑给抓了。
隽不疑直接奏报朝廷,燕王刘旦的谋反大计就此暴露。
霍光等人反应迅速,立刻派人把燕王抓了起来,但是考虑到燕王刘旦还没来得及起兵,再加上汉昭帝新立就杀兄,传出去名声不好听,就让燕王旦谢罪了事。
反倒是隽不疑因为抓捕刘泽有功,被提拔为京兆尹。
记住这个隽不疑,下一文他是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