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略的英雄—大唐张议潮

书兰聊历史 2023-02-16 15:02:15

前言:提起敦煌,人们往往会首先想到莫高窟和窟中那成百上千的“飞天”,“飞天”们衣带飘扬,以优雅的身姿笑对人生百态,仿佛要将幸福和快乐播洒到人世间的每一处角落。有人说莫高窟是沙漠中一缕艳丽的颜色,其实不然,莫高窟的颜色应该是浑厚才对,内里不光有汉唐那耀眼的辉煌,还有积淀千年风沙的岁月轮回和王朝兴衰。

走进156窟,印入眼帘的是一幅长达8米的珍贵壁画,画中内容呈现出了大唐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率军收复河西诸州的雄壮气势。或许是河西比较偏远的缘故,遍观唐朝正史,未曾发现有张议潮的列传。张议潮有收复四千里河山的不世之功,而不曾被正史列传,这无疑给他又增添了许多“孤勇”和“神秘”的色彩。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一、关西出将,其虚也哉

1、河西失陷

随着府兵制的不断败坏,唐玄宗李隆基开始推行募兵制,然而募兵制所带来的财政压力又往往让李隆基“吃不消”。有鉴于此,李隆基不断强化各地节度使的权力,好让他们能够自给自足,结果一时的“偷懒”换来了影响深远的“安史之乱”。彼时安史叛军久经战阵,战力彪悍,而朝廷禁军兵备松弛,难以匹敌,眼见安史叛军一路势如破竹,心慌意乱的李隆基赶紧抽调西北边军入中原平叛,以边军对边军。

一向和唐朝不对付的吐蕃赶紧趁着唐朝无暇他顾之时,出兵侵占河西等地区,自唐肃宗继位之初起,河西诸州相继沦陷,时人有诗云,“去年中国养子孙,今著毡裘学胡语”。吐蕃作为一个地道的奴隶制政权,远没有大唐那种气象万千的开放和包容,他们在河西大搞压迫,严令禁止唐人穿唐装、讲唐语,动辄将青壮劳力掳为奴隶,让他们劳作不休,至于那些年老体弱者,吐蕃对他们常常是残暴地“断手凿目”。

吐蕃占领河西

吐蕃越是这样,河西百姓就越心向唐朝,史载唐德宗在位期间,吐蕃大军有一次在河西抓获了1万多唐人,准备将他们带回部落做奴隶,当队伍行进到一段峡谷时,这些唐人不自主地停下脚步,向着东边的故乡做告别,期间数百人悲愤地哭倒在地,还有不少人决然地跳崖而死。另有唐文宗时期,适逢唐朝使臣路过河西,河西百姓自发地夹道欢迎,放声大哭,仿佛要将多年的苦楚宣泄而尽,纷纷问道,“皇帝犹念陷蕃生灵否?”

可惜唐朝内部问题重重,难以顾及河西百姓的一片赤诚之心,正所谓“谁能更使李轻车,收取凉州属汉家?”河西百姓期望着有一天能够出现一个李蔡那样的名将,率领王师救他们于水火。公元799年,河西沙州(今敦煌)的张议潮带着这份期望应运而生,他平日里苦学兵法,勤练武艺,只盼着有朝一日能够效力沙场,解民于倒悬。

张议潮画像

2、张议潮奋起

古人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吐蕃统治河西数十年,不搞建设,只做破坏,使得河西这个丝绸之路上的明珠蒙上了挥之不去的阴霾,河西百姓对吐蕃是愤恨不已。同时,吐蕃仗着实力强横,各种瞎折腾,内部的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外部的敌人也是越来越多,逐渐呈现出一种江河日下的态势。反观唐朝,自代宗平定安史之乱后,倒是有了些回血的迹象,在吐蕃统治河西的时间里,先后出现元和中兴、会昌中兴。

会昌四年春,唐武宗得知吐蕃爆发内乱以及回纥西迁的消息,迅即组织召开了一场“收复河、湟四镇十八州”的专题会,会上从经济到军事都做出了比较详细的规划,比如正式设立“备边库”,朝廷每年拿出一部分财政盈余存放进去,为后续的军事行动提供经济保障。3年后,河东节度使王宰在唐宣宗的支持下大败吐蕃军于盐州,翌年,唐宣宗令凤翔节度使崔珙主动出击西北,一举收复原州和威州等地。

曾经组织“灭佛”运动的唐武宗

唐军的连番行动大大地鼓舞了河西百姓与吐蕃抗争的信心,尤其是早已按捺不住的张议潮。公元848年,张议潮鉴于时机成熟,当即揭竿而起,沙州城中的豪杰义士纷纷响应,誓与吐蕃较个高下。张议潮的兵书不是白读的,他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的军事理论知识,与吐蕃军斗智斗勇,史载“(张议潮)启武侯之八阵,纵烧牛之策”。心高气傲了数十年的吐蕃军哪里见过这番景象?连连被张议潮打败,不得不逃出沙州。

张议潮的胜利让吐蕃治下各族百姓看到了希望,很快便形成了燎原之势。可笑的是,吐蕃军在这个时候还在内耗,权臣论恐热与尚婢婢互相攻伐。张议潮深知“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的道理,一面派人前往长安报捷,一面以沙州为根据地,戮力发展,继沙州之后,又先后收复了瓜州和伊州等河西十州之地,加起来便有了十一州,饱经苦难的河西百姓总算是苦尽甘来。唐宣宗在收到捷报后,不禁感叹道,“关西出将,岂虚也哉”。

唐朝皇帝世系图

二、赖得将军开旧路,一振雄名天下知

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公元851年11月,唐宣宗正式下令在河西十一州设立“归义军”,封张议潮为首任节度使。此后归义军之名在西北广大地区威震八方。值得一提的是,张议潮为了让朝廷放心,命自己的兄长呆在长安,发挥类似于“质子”的作用。就在河西十一州一片欢腾之时,吐蕃各军逐渐集结到河西重镇—凉州,意欲以凉州为根据地,恢复对河西的掌控。好在张议潮并没有被前面的一系列胜利迷住双眼。

公元858年,张议潮亲率7000余精锐奔袭凉州,这次的战斗和前面不同,吐蕃军在河西已经退无可退,相当于是背水一战了,无论是士气,还是凝聚力方面,都不是以前可比的,而且吐蕃军的兵力也比张议潮多得多。如果是常人,碰到这种仗,肯定会心虚。可张议潮不是常人,他指挥若定,虽说没有攻下城池,但是消耗了不少吐蕃军的有生力量。

张议潮完成对整个河陇地区的收复

此战之后,张议潮和吐蕃军在凉州城下展开了近3年的拉锯战,最终让城中的吐蕃军消耗殆尽,归义军由此收复了整个河陇地区,时人对此赞叹道,“赖得将军开旧路,一振雄名天下知”。张议潮为了巩固既有成果,重新恢复唐朝制度,大力发展生产,使得河陇地区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正所谓“百年左衽,复为冠裳”。当时的西北除吐蕃余部之外,还有回纥等势力尚存,时不时到河西“打秋风”。

张议潮对这种行为从来都是“以牙还牙”,据相关史料所载,有一次某族军队袭扰沙州,张议潮主动出击,敌军望风而逃,张议潮紧追不舍,一直追到对方腹地。张议潮的所作所为,称得上是鞠躬尽瘁了。然而自唐宣宗去世后,朝廷对自主性较强的归义军生出了不少忧虑。公元867年,张议潮得知身在长安的兄长病逝,遂不顾安危,以69岁的高龄长途跋涉到长安,以表自己对唐朝的忠诚,正所谓“先身入质,表为国之输忠”。

张议潮在河西大力发展生产

2、归义军的“倔强”

张议潮离开后,归义军由其侄张淮深统领,张淮深自幼受到张议潮的精心教导,归义军在他手上倒也算不错,经济上的实力稳步上升,军事上曾多次打退甘州回纥的入侵。然而在张议潮去世十几年后,张议潮的女婿—索勋在沙州出人意料地发动变乱,把防不胜防的张淮深给灭了,后来自己做了归义军节度使。索勋只知他们索家是沙州望族,却忘了张家在河西早已是树大根深。

张家势力中第一个出来反对索勋的是张议潮的十四女,也就是索勋的小姨子,她的丈夫是张议潮麾下大将李明振。在张家势力的强力反击下,索勋完全没有招架之力,最终落得个惨死的下场。此后,张议潮之孙张承奉在张家势力的拥立下,成为新任归义军节度使。令人遗憾的是,归义军经此一遭,实力大幅下滑,如同已经濒临深渊的大唐王朝。

势力萎缩的归义军

公元907年,朱温逼迫唐哀帝禅位于他,正式建立后梁王朝,张承奉对此很是愤懑,不顾下属反对,毅然自立,称自己为“白衣天子”,定国号为“西汉金山国”。当时甘州回纥的实力有所恢复,屡屡攻打归义军,夺走了许多土地,致使张承奉能够有效辖制的仅余沙州和瓜州等地。面对甘州回纥的巨大威胁,张承奉竟然一改他们张家的气节,认回纥天睦可汗为父。

这两件事情下来,张议潮昔日留下的余荫算是给张承奉败得“底朝天”了。由此直接导致归义军的领导权从张家转到了曹家,曹家和张家一样,也是沙州望族。曹家甫一接手归义军,首先就是去帝号,奉中原王朝为正朔。接着积极改善与周邻势力的关系,和西边的于阗结成甥舅关系,和东边的甘州回纥结成兄弟关系,同时一边讨好契丹,一边接受中原王朝的册封,使得归义军在夹缝中继续生存了百余年,直至被西夏所灭。

所谓的西汉金山国

结语

从张议潮起兵到归义军覆亡,这支军队在河西“孤守”了一百八十多年,不管结局如何,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这份难得的坚守就值得人钦佩。归义军能有此作为,张议潮功不可没,他的忠诚与才干赋予了大唐王朝最后的荣耀,为唐宣宗的“大中之治”做出了巨大贡献。倘若没有他,唐朝必然受西北局势所累,束手束脚,或许会提早衰亡。

凡盛世王朝,必有张议潮这种“孤勇者”出现,比如东汉时期的耿恭和唐朝的郭昕等,他们这些人以行动告诉了我们事在人为的道理,只要坚定信念,必有所成,即使结局不完美,那种为之努力的过程也会弥足深刻。致敬张议潮,致敬所有“孤勇者”。

参考文献:

《资治通鉴》

《归义军史研究》

《归义军及其政权始末述论》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