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4年,才刚开春那会儿,在京城之中的汉灵帝,就获悉了一则极为惊人的消息,那消息简直可以用“非常炸裂”来形容。
就在前些日子,他接到了他人的举报信息:民间那个规模极大的宗教组织太平道,正暗中谋划着不轨之事呢!不仅如此,这太平道竟然还将触角伸到了京城之地,妄图在京城当中发动一场政变!
不仅如此,随着对这个案子的深入追查,诸多细节很快便陆续暴露出来。这些细节着实让汉灵帝惊出一身冷汗。没想到,太平道的信徒已然遍布大半个汉朝。在京城洛阳一带,他们甚至将触角伸到了皇宫之中。就连汉灵帝身旁的中常侍,都被他们成功策反了!
实在难以设想,倘若这个案子未曾被揭露出来,而是放任太平道一如既往地去施行其计划,那么后续将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呢?
有没有可能在某天汉灵帝入眠之际,就被身旁的宦官给谋害了呢?到时候,负责看守皇宫以及京城大门的官员,会不会径直打开城门,将这些宦官放进来?说不定仅仅一日的功夫,整个国家便会一下子改朝换代了呢。
震惊过后,汉灵帝旋即下达命令,即刻调动军队着手对京城内的太平道信徒展开清理行动。并且,他还下令在地方上大力开展相关涉案人员的逮捕工作,力求将与太平道相关涉事之人尽快缉拿归案。
汉灵帝心想着,就自己这应对事情的反应速度,那肯定是够快的,绝对可以极为迅速地把问题给解决掉呢。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就在他才刚刚展开行动之后没多久,太平道那一方,同样也极为迅速地行动起来了。
当获悉起义计划已然泄露的消息后,太平道的首领张角即刻于冀州区域举兵起事。而其余各地的太平道众人,在知晓张角起兵的情况后,也纷纷随之起兵予以响应。就这样,在随后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当中,起义的风潮便迅速扩散至七州二十八郡啦。
就这样,在历史的长河中颇具声名的黄巾起义,终究拉开了帷幕。
中国历史上有诸多农民起义,其中黄巾起义的知名度堪称超一流,当属最为有名的那一批次。其知名度高的原因,除了起义本身意义非凡外,关键在于它乃是《三国演义》故事的起始点。正是《三国演义》的存在,使得黄巾起义的知名度进一步拔高了。
然而,有一点很多人并不知晓,那便是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这场起义,其从起始直至结束,实际上仅仅历时八个多月罢了。
公元184年二月末,张角带领众人正式发起了起义。然而,这场起义的持续时间并不长,到了当年的十一月,便已被彻底地平定下来,宣告结束。
历史上真实的黄巾起义究竟是何种情况呢?为何这场声势浩大的大起义,仅仅维持了八个月便被平定下来了?在这长达八个多月的时间当中,到底都历经了哪些事情?
若想明晰这段历史,那就得从黄巾起义爆发的缘由开始谈起。
东汉王朝在开国之后,如同历史上其他古代封建王朝一般,历经了上百年的发展进程。在此期间,极为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逐渐凸显出来。众多的耕地纷纷被集中于少数地主权贵阶层的手中。反观大量底层平民,由于手中并无耕地可用,无奈只能沦为备受压榨的佃农。
在辛苦劳作了整整一年之后,他们所收获的大部分劳动成果,往往都会被地主以及官府强行拿走。如此一来,剩余的那点粮食,压根就没办法满足养活他们自己的需求。
最为关键之处在于,彼时东汉的总人口数量正不断朝着中原地区所能承载的人口上限逼近。这般情形下,人均可分得的粮食随之越来越少。并且,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也极为突出,如此一来,绝大多数底层百姓渐渐陷入了吃不上饭的艰难境地。
在那样的时期,绝大多数普通百姓连肚子都填不饱,每日都在为果腹而苦苦挣扎。面对这种基本生存需求都无法满足的困境,除了奋起反抗,似乎也没有其他的路可走了,于是,造反便成了他们唯一能选择的途径了。
东汉后期,确切来说是从汉桓帝当政之时起,小规模的起义便在各地陆续爆发开来。边疆地带以及偏远山区的情况更为突出,那儿的底层百姓遭受的压迫格外严重,日子过得极为艰难。无奈之下,他们最终只能选择落草为寇,靠劫掠的方式维持生计。
那些最初率先挑起造反之事的人,到了后来,在记载历史的书籍当中呢,通常是会被赋予“某某贼”这样的称呼的。
然而,那些人虽早早发起起义,可他们所处之地颇为偏僻,自身力量也较为薄弱。并且那时东汉政府的军事力量极为强大,对付这些小规模的起义势力,相对而言并非难事。待汉灵帝在位期间,随着其在全国展开“镇压”行动,那些先行造反的贼寇,差不多都被彻底平定了。
在一定程度上来讲,那些贼寇其实是能够被视作东汉末年农民大起义的前奏曲的。也就是说,从某种特定的视角去看,这些贼寇的出现等情况,就如同奏响了在东汉末年即将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序曲一般。
而这一前奏,最终产生了三个结果。其一,在对那些“贼寇”进行镇压之时,像“汉末三杰”这类将领获得了充足的实战体验。于镇压“贼寇”期间,他们既熟练掌握了应对起义军的办法,又为后续的战争预先进行了一番演练。
第二,彼时全国范围内的贼寇在短期内被暂时镇压下去了,这使得当时在位的汉灵帝产生了错觉,真就觉得天下已然太平无事。于是在此之后,汉灵帝便彻底开启了躺平模式,全身心地沉迷于享乐之中。而他这般躺平的做法,无疑让国家高层进而出现了难以把控的风险状况。
其三,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东汉官方实施的强力镇压举措,使得民间百姓内心的不满情绪愈发被封堵起来。在开展镇压行动之前,那些生活难以为继的百姓,尚可选择落草为寇,去投奔那些所谓的“贼人”。然而在这场大规模的镇压过后,众人皆明白,落草为寇无疑是条死路,如此一来,他们便只能继续承受压迫与剥削,不满情绪也只能持续累积。
常言说得好,“堵不如疏”。东汉时期开展的那些镇压行动呢,在短期内确实把各地的贼寇给解决掉了,乍一看仿佛营造出了天下太平的景象。可实际上呢,底层存在的诸多矛盾压根就没得到任何改变,反倒使得底层百姓心中的不满情绪越积越多,还没处去发泄呢。
当上述这些条件全部具备之后,各地百姓内心的不满情绪便不断地累积起来。如此一来,整个东汉王朝仿佛渐渐演变成了一颗随时可能爆炸的巨型雷弹,危险的气息也随之愈发浓重了。
最终,把这个大雷给引爆的,是一个叫做张角的人。
历史上真实的张角,起初不过是一名道士罢了。其从所获的道家典籍里,学到了诸多医疗方面的知识。于是乎,此后张角便开始游历四方,凭借自身的医术去救助各地的百姓。在此期间,张角还不断地对自己所信奉的宗教进行宣扬,传播相关教义。
就这样,一个名为“太平道”的宗教组织渐渐诞生了。
然而最终的情况是,张角不久便察觉到,尽管自己全力以赴地去救治那些处于困苦之中的百姓,可却怎么也救治不过来。无论张角怎样拼命努力,那些因遭受残酷的压迫与剥削而丧失性命的百姓,其数量反而是越来越多了。
后来,经过长时间的思索,张角认定东汉政府是当时最大的社会问题所在。在他眼中,东汉政府已然极度腐朽,官员们大肆贪污受贿、结党营私,还和地方豪强相互勾结,对百姓进行残酷剥削,也正因如此,百姓们的日子才会过得如此艰难。
至于所面对的这个问题,张角思索良久后,最终得出的答案仅有一个,便是要将东汉政府彻底推翻,除此之外,再无其他选择。
明确了这一目标后,张角旋即展开迅速行动。在随后的数年时光里,他充分借助太平道的宗教优势,大力宣扬自身教义,从而吸引并收拢了数量愈发众多的信徒。没过多长时间,仅仅几年而已,太平道便已拥有了多达数十万的信徒。
东汉时期,太平道的信徒广泛分布,足足遍布了大半个东汉呢!要知道整个东汉总共设有十三个州,而其中起码有八个州都存在太平道的宗教组织。几十万的太平道信徒,经张角划分,被编成了“三十六个方”。每个方的人数不等,少的有六七千人,多的能达上万人,且每个方的首领被叫做渠帅。
随着太平道不断地迅猛壮大起来,在东汉末年时期,最为诡异奇特的那一幕情景,便渐渐地开始呈现出来了。
需明确的是,在当时整个东汉时期,人口总数还不到六千万呢。张角展开的传道活动规模极为庞大,单是其信徒的数量,就差不多达到了东汉总人口数的百分之一。并且这些信徒平日里还都会开展大规模的传教行动,不断地为太平道招募吸纳新的信徒。
东汉政府怎么可能不知道如此大规模的行动呢?
有趣的是,面对这般大规模的宗教活动,在当时的整个东汉时期,居然没有一个人能预先察觉到其中潜藏的危机。并且不少地方官员,明明清楚太平道的势力在不断壮大,可他们不但不加以任何限制,反倒还主动去帮着宣扬太平道的教义呢。
而那些地方官员所给出的缘由是,他们觉得“在太平道广泛传播开来以后,是能够对官府起到协助作用的,可用于对百姓开展教化方面的事宜”。
很明显,这种情况是不正常的。
于是,不少后世的历史学家进行了推测,认为在历史当中的黄巾起义,极有可能是东汉地方士族刻意推动所产生的结果。那些地方士族,实际上早就知晓张角的所作所为了。可他们不但不想去加以管束,反倒有意地进行纵容。毕竟他们更加期望天下能够大乱起来,如此一来,他们才能够有契机去谋取更大的利益。
当然啦,眼下这种说法仅仅只是一种猜测罢了,并没有任何能够给予其支撑的证据。
无论如何,由于东汉地方官员当时的漠视态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身处京城的汉灵帝大概率是并不知晓此事的。即便他曾听闻过太平道的存在,恐怕也未曾察觉到太平道所潜藏的威胁。
如此一来,太平道显然能够以更为迅猛的态势发展下去了。
就这样,当信众发展到几十万之多后,在张角看来,已然是时机成熟了。于是乎,接下来张角精心策划了一个堪称“极度疯狂”的政变计划,意图借此来达成其某种目的。
在该计划里,张角手下的各方势力,将会径直对当地官府发起袭击,并且会在第一时间将当地的国家机器接手过来进行管控。
与此同时,在京城那一头,张角特地派出了自己极为信任的心腹马元义奔赴京城,去负责统领京城的起义相关事宜。依照预先制定的计划,太平道的众多信众将会径直朝着皇宫发起冲击。而皇宫内的宦官们,还有负责守城的官员,都已然被太平道给成功收买了。只要起义正式拉开帷幕,他们便会即刻打开城门以及皇宫的大门,好让太平道的信众顺利进入其中!
如此这般的话,要是这个计划能够取得成功,那么太平道便能够以最为微小的成本,径直接手整个国家的统治体系了!
公元184年三月被确定为起义的时间。在这一年,依照传统的天干地支纪年法来算,正好是甲子年。也正因如此,太平道便提出了“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这样的口号。
在中国古代的漫长历史长河之中,农民发起起义的情况屡屡发生,其次数可谓相当之多。然而,像这般径直去夺取国家统治机器的举动,放在整个古代时期来看的话,确实是仅此一回,别无其他类似情况了。
倘若这一计划当真能够得以顺利施行的话,那么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说不定真的就会诞生一个奇迹。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当张角精心谋划起义事宜之时,其手下有个名叫唐周的人,居然在起义尚未发动之前,径直前往官府,将太平道的起义计划给告发了。
在史书中,关于唐周的记载寥寥无几。即便他做出了举报这一行为,可其后续结局究竟怎样,史书上同样未着半字。不过,依据史书那为数不多的相关记载来推断,我们可以明确一点,那就是当时唐周所呈的举报信,并非递交给地方政府,而是径直送到了汉灵帝的手中。
就在如此情形之下,汉灵帝总算得到了相关消息。随后,依据唐周所提供的情报展开追查,汉灵帝没过多久便查明,这个计划确有其事,而且马元义实实在在就在京城之中!
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彼时太平道于京城此地,已然与封胥以及徐奉这两名宦官取得了联络!要知道,在这二人当中,徐奉所担任的职位乃是中常侍啊,这可是宦官群体里地位最为崇高的职位呢!
实在难以设想,要是起义正式开启之时,徐奉竟一下子将皇宫大门敞开,并且还寻得时机把汉灵帝给刺杀了,那么在此之后的历史又将会朝着怎样的方向去发展呢?这着实令人遐想不已。
汉灵帝在将情况彻底查清之后,当下便毫不犹豫地做出了行动。他即刻下令,对那两名宦官以及身在京城的太平道信众展开抓捕。另外,那个来到京城组织起义之事的马元义,也迅速被捉拿归案,随后更是被当街处以车裂之刑!
就在同一时刻,汉灵帝下达了逮捕太平道信众的命令,而这消息也传到了张角那里。彼时张角身处北方的冀州,正忙于筹备起义相关事宜呢。一知晓京城传来的这个消息,张角已无暇再做更充分的准备了,于是只得匆忙带着当地的信徒,就在此地发动起义啦。
公元184年2月的时候,张角带领着众多太平道的信徒,在冀州这个地方发起了起义之举。由于参与起义的人们头上全都绑扎着黄色的头巾,故而这场起义在后来的时代里,便被人们称作是“黄巾起义”啦。
在张角发动起义之际,不少其他地方的太平道信徒彼时并未得知这一消息。他们仍满心以为会依照原计划,要一直等到三月份才会开启起义行动。然而,没过多久,官府下达捉拿太平道信徒的命令,连同张角已然起义的消息,便渐渐在天下传扬开来了。
在那之后,各地信奉太平道的民众纷纷自发地掀起了起义之举。紧接着,仅仅一个月的短暂时光里,东汉竟有七个州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太平道起义活动。刹那间,起义的烽火如同燎原之势,迅速燃遍了东汉的大半壁江山!
到此为止,那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已然正式拉开了帷幕。
自张角带领众人发起起义起,一直到黄巾军最终被完全镇压下去,在这长达八个多月的时间里,整个起义的发展经过,大体上是能够划分成五个不同阶段的。
第一阶段可称之为混战阶段。
在起义之时,太平道方面,各地是相继发起起义行动的。而东汉官府那头呢,其命令传达的速度并不统一。如此一来,在起义刚爆发的时候,各地呈现出的状况全然不同。不管是东汉的地方政府人员,还是各地信奉黄巾军的信徒,都显得有些懵然,不清楚该去做些什么事儿。
在这一阶段,各地信奉太平道的人在慢慢弄明白实际情况后,陆续发起了起义。不过呢,由于他们全是各自为战,组织能力方面存在很大不足,所以各地的黄巾军相互之间的关联通常都不是很强。
东汉政府由此得到了做出反应的时间。
起初,唐周进行举报之后,汉灵帝并未察觉到太平道竟有着如此巨大的影响力。然而就在接下来的这一个月当中,各地起义的消息纷纷传来,那态势如同雪花般纷至沓来,这下子,汉灵帝可就开始慌乱起来了。
于是在这之后,汉灵帝当即下达命令,吩咐自己的大舅哥何进,召集驻扎于京城的羽林军,令其全部进入备战状态,以此来守护京城的安全。与此同时,汉灵帝还下令,在函谷关、孟津、伊阙、小平津等八处重要的关隘,全都调配众多兵力进行防守。
若查看地图便会发现,那八个关隘恰好构成一个包围圈,将洛阳地区严严实实地围了起来。并且,鉴于太平道的主要势力分布是在函谷关以东的区域。所以,只要成功掌控住函谷关,便能够确保关中地区维持安稳,不出现混乱局面。
在后续的战争进程里,东汉王朝将洛阳地区与关中地区视作根基所在。这两个地区一直处于严密的保护之下,整个过程中都未曾爆发大规模的战事。根基得以稳固,如此一来,后续再打仗便容易许多,形势也更为有利了。
另外,汉灵帝下达了一道命令,那便是解除曾经的“党锢”之令。早在黄巾起义爆发的十六年前,汉灵帝就已下令,把众多士族官员都判了终身监禁。然而待黄巾起义爆发以后,汉灵帝却又下令,将这些被囚禁的官员释放掉,以此来向各地的士族豪强表达示好之意。
彼时,东汉的地方士族集团对汉灵帝已然是彻底失望了的。可即便如此,汉灵帝的相关举措,仍旧成功稳住了各地的士族豪强。而这一番操作,恰恰是为后续开展的镇压战争,稳稳地奠定了能够获取胜利的根基。
如此这般,在张角发动起义过去一个多月之后,黄巾军一方的情况是,各地的信徒差不多都已全部起义。仅有极少数太平道信徒未起义,但也基本都被官府抓捕了,往后也就没了再次起义的可能。而东汉政府那边呢,历经一个多月的筹备,同样已为全面战争做好了准备。
在此之后,那场黄巾起义便步入了第二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的名字是战争集结。
在第一个阶段里,各地的太平道信徒已然发起起义,可他们此前夺取国家机器的谋划无疑是失败了的。起义失败后,这些起义军在当地显然属于少数群体,面对当地的地主豪强也好,东汉的政府军也罢,根本就没有与之抗衡的能力,难以取胜。
在那之后,各地的黄巾起义军纷纷行动起来,迅速完成集结。他们意图汇聚所有力量,为即将到来的战斗做好充分准备,一心要集中兵力去应对那些艰难的硬仗,以图在与朝廷的对抗中争取主动,改变局势。
在经历了此次集结行动过后,那些参与黄巾起义的军队,基本上汇聚形成了大约“两个半”的主力军团规模。
在当时,第一个主力军团所处之地乃是冀州地区。其缘由在于张角本人便在冀州,张角连同他的两个弟弟张宝与张梁,直接对冀州地区的黄巾军予以统领。并且呢,冀州周边那些信奉太平道的众人,随后也都陆续赶来投奔张角了。
第二个作为黄巾军的主力兵团,其所处位置是在颍川郡以及南阳郡这一片区域。
东汉时期,南阳郡所处的那片区域颇为特殊。要知道,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其老家便是南阳郡。并且,在刘秀起兵之际,诸多东汉的开国功臣,他们的老家同样也在南阳郡呢。
于是,在东汉完成天下统一后,南阳郡便一举成为了声名远扬的“天下第一大郡”。彼时,半数以上的东汉高层贵族,皆于南阳郡周边持有规模庞大的产业。待至东汉末年之际,该地区无论是人口数量,还是经济的繁荣程度,相较其他地方而言,都呈现出远超之势。
为啥当时黄巾军要往这里集结呢?其实原因挺简单的。在之前筹备起义的阶段,张角派来的马元义,他刚到南方的时候,最初选择的落脚点就在这一片区域呢,所以黄巾军后来才会向这里集结。
东汉时期,南阳郡与颍川郡这一带,人口颇为密集,且东汉贵族数量众多。如此一来,当地贵族对底层百姓的盘剥便越发厉害。而这样的状况,反倒使得在这一地区发展太平道变得更为容易了。
依照之前马元义所制定的计划来看,其本意是要在南阳郡周边聚集起数量充足的军队,而后径直朝着洛阳地区发起冲击行动。
然而在之后,消息不慎泄露出去,马元义旋即遭到逮捕。在马元义被捕以后,太平道于南阳一带所拥有的实力依旧颇为强劲。况且此前马元义曾长时间在该地展开活动,所以此地的黄巾军在组织性方面也是最强的。
就这样,当起义全面爆发后,南阳与颍川这一带就变成了周边太平道信众聚集的地方。也正因如此,到了最后,此地便形成了一股颇具规模的起义军势力。而这股势力,正是由黄巾军的将领波才、张曼成等人来担任首领的。
而最后的那“半股”黄巾军主力,其情况显得较为特殊。这股作为黄巾军主力的力量,所处之地乃是四川地区。
总的来讲,四川与冀州以及南阳郡之间相隔的距离颇为遥远。正因为如此,当黄巾起义这一消息传开之时,四川当地能够知晓此消息的时间,相较于其他距离较近的地方而言,就要晚上许多了。
这便致使在起义刚开始的阶段,四川这一片区域大体上没什么明显的动静出现。
一直到了后面,当其余的另外两股起义军,已然发展到了第三阶段,甚至有的都已经步入第四阶段了,这个时候的四川地区才刚刚着手发动起义之事。
不过与此同时,四川地区存在的起义军并非全部都属于黄巾起义军范畴。在四川汉中那一带,彼时还有另外一股宗教势力,即“五斗米道”。并且在当时的五斗米道内部,对于是否要随同一起举事造反,成员之间也是有着不同意见的。
最终,在五斗米道的内部,出现了一个以张修为首的分支势力。这一分支竟然采取了极为激进的行动,直接发起了起义,公然进行造反之事,由此在当时的局势中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在四川地区,除了有五斗米道存在以外,后来还冒出了黄巾军势力。这股势力以马相等人作为首领,在四川绵竹附近举兵起事,没过多长时间,便聚集起了上万人马。并且在此之后,他们更是成功干掉了益州地区的刺史,在那段时期可谓极为强势。
然而,相较于另外两支黄巾军的主要力量而言,四川地区的黄巾军在实力方面明显要弱上许多,并且其内部的构成情况也是极为复杂的。从相对的角度来讲,四川地区的这支起义军,实际上也只能算作是“半支起义军的主力”罢了。
接下来,黄巾军主力顺利完成集结,至此,东汉政府也终于有了清晰明确的敌对目标了!
其实,就东汉政府而言,其并非惧怕黄巾军集结起主力部队,反倒担忧各地频繁出现小规模的骚乱情况。毕竟要是各地时常爆发这类骚乱,那东汉的主力军队可就要陷入四处奔波、应接不暇的疲惫境地了。
当起义军完成集结之后,从表面上看,其阵容似乎颇为强大。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面对这样的情况,东汉政府却并没有表现出惧怕之意,反倒显得无所畏惧起来。
其原因说来是颇为简单的,彼时东汉政府所掌控着的军队,在实力方面明显更为强劲!
于是,在起义军成功完成集结后,汉灵帝旋即下达命令,指挥东汉的官军,朝着这几支起义军的主力部队发起进攻。在此之后,这场起义便进入到了第三个阶段。
第三阶段的名称是主力决战。也就是说,整个过程发展到了这一特定阶段,其主要特点就是各方的主力力量在此阶段展开激烈的对战、一决高下,这一阶段在整个进程当中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被称作主力决战阶段。
就在这一阶段里,诸多我们极为熟悉的名字,陆续登上了历史的大舞台。
起初,汉灵帝下达指令,命属于汉末三杰其中之一的卢植,统率军队朝着冀州一带进发,去攻打黄巾军,而冀州正是张角所盘踞的地方。
汉末三杰之一的卢植,其自身战斗力颇为强悍。这不,在他抵达冀州战场后,立马就展现出超强实力,迅速打得张角一路败退。最终,张角只能退到河北邢台一带的广宗县,凭借此地进行坚守防御,不敢再轻易出战了。
此外,在作战期间,卢植还启用了诸多自己从前教过的学生。在这一众学生当中,有一人极为关键,那便是日后成功建立蜀汉政权的刘备。
此次战争期间,年轻的刘备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征程,就此踏上了那波澜壮阔的人生之路,其传奇的一生也就此拉开了帷幕。
然而,在张角退至广宗县之后,卢植却不再继续进兵了。对于这一情况,后世史学界存在一种极为普遍的猜测:卢植是打算采用长时间围困的方式,以此来减少作战过程中的物资等消耗。并且,借此吸引周边黄巾军的主力前来增援,进而达成围点打援的作战成效。
史学界对于相关猜测至今仍存有诸多争议。话说回来,在张角退至广宗县后,战事便一度陷入僵持状态。张角作为引爆汉末乱世的大贤良师,其在宗教方面的影响力毋庸置疑,可他在指挥作战方面的能力,看上去却着实不太出众。
与此同时,在南阳战场这边,汉灵帝做出了相应部署。他调动了汉末被誉为“三杰”中的皇甫嵩与朱儁两人,让他们各自率领一支军队,然后一同朝着颍川地区进发,以应对该地区的局势。
在这一过程里,朱儁为了让作战行动开展得更为便利,便启用了诸多来自荆州以及扬州本地的官员。而在这些被启用的官员当中,最为关键、重要的一位,便是孙坚其人了。
随后,当双方正式展开交战之际,颍川地区的黄巾军立马彰显出极为彪悍的战斗力。相较于张角而言,在颍川负责统领黄巾军的波才,显然在作战能力上更为突出。在波才发起的强力反击之下,没过多久,朱儁便遭遇失败,被其击败。
在这之后,朱儁与前来对他施以接应的皇甫嵩,将各自所率的兵马汇合到一起,继而选择向河南长社那一带的地方进行退守,以此来暂作休整与应对后续的局势。
就这样,在整个黄巾之乱的进程里,最为关键的一场战争——“长社之战”,正式拉开了帷幕。
在退至长社地区后,乍一看,起义军已然将皇甫嵩与朱儁团团围住。然而就在此阶段,已重新稳住阵脚的这两位名将,悄然着手谋划反击之举。其间,皇甫嵩安排人手趁着夜色悄悄出城,在黄巾军的营地四周燃起了熊熊大火。凭借这火势,皇甫嵩和朱儁即刻率军展开反击,一下子就冲散了黄巾军的包围圈。
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刻,从东汉京城派来的援军,已然到达了战场之上。而彼时负责率领这支援兵前来的人,正是曹操。
就在这般情形下,皇甫嵩、朱儁以及曹操一同率领兵马展开攻势。而彼时本就已阵脚大乱的黄巾军,在这三方兵马同时进击之时,刹那间便呈现出溃败之势,完全无法抵御这来势汹汹的进攻,迅速地败下阵来。
一场大战过后,那支黄巾军的主力部队遭受重创,当场就有好几万人被消灭掉了。而这场发生在长社的战役,最终的结果便是东汉官军取得了全面的胜利,由此宣告结束。
然而在此之后,尽管围困长社的黄巾军已然溃败,可在南阳与颍川这整片区域当中,黄巾军的势力依旧颇为强大。于是接下来,皇甫嵩和朱儁便率领东汉官军,一路对波才所率的黄巾军展开追击。直至双方交战至阳翟,这支黄巾军差不多也就被彻底剿灭了。
张角被困,波才战败之后,这两支作为起义军主力的队伍,大半力量均已被消灭殆尽。发展至此阶段,在这场决战当中,东汉政府已然稳稳地掌握了优势,取得最后的成功,也不过是个时间早晚的事儿罢了。
就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之下,随后,这场起义便步入到了第四阶段。
第四阶段,也能够被称作是“镇压起义”的阶段。
在进入第四阶段后,南阳战场上剩余的黄巾军选择向南阳郡的郡城,即宛城一带进行退守。宛城的城防颇为坚固,正因如此,在接下来长达两个月的时间当中,朱儁与皇甫嵩都没能成功将宛城攻克下来。
历经长达四个月的围困,且承受了东汉官军的多次进攻,宛城在四个月后才被彻底攻克。在攻打宛城的过程中,孙坚格外英勇,更是一马当先登上城头。凭借此等功劳,孙坚得以正式开启自己的征程,日后三国时期的东吴集团,便是由此处起步发家的。
在经历一系列战斗之后,宛城最终被成功攻占。至此,南阳以及颍川这一带的黄巾军主力,已然全部被歼灭殆尽,再也不复存在了。这也意味着此地黄巾军的主要力量宣告彻底覆灭。
至于北线战场这边呢,情况相对而言就稍微复杂了点儿。
自卢植成功困住张角起,起义军的败落便只是个时间早晚的事儿了。可就在这当口,东汉京城那边居然派了个宦官前来监军。卢植为人正直,压根就不愿向这宦官行贿。于是乎,这宦官便向汉灵帝打了小报告,污蔑卢植消极怠工呢。
就这么着,汉灵帝在接到相关报告后,当即做出了临阵换帅的决定,把卢植的职位给撤掉了。随后,汉灵帝安排接替卢植的人,正是那声名狼藉的大奸臣董卓。
董卓接替卢植之后,战事方面便有了些许变动。相较于卢植,董卓在打仗上的能力着实差了不少。于是在此之后,董卓是败仗连连。卢植此前所营造出的大好形势,眼瞅着就要毁于一旦啦!
然而恰恰在这个时刻,另外出现了两个关键的变化。
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第一个变化,那便是领导黄巾军的大贤良师张角,竟然突然之间就因病离世了。
黄巾军内部人心开始不稳,战斗力也大幅下降,这一局面的出现,其直接原因便是张角的离世。张角在黄巾军当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他一死,整个黄巾军犹如失去主心骨一般,进而引发了这些不利状况的产生。
第二个方面的变化体现在南方的南阳战场,在此处,东汉官军已然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地位。随后,汉灵帝下达命令,安排朱儁持续对宛城实施围困行动,与此同时,又将皇甫嵩调往北方地区。
皇甫嵩在北上之后,迅速寻觅到了合适的时机,趁着黎明时分对起义军发起突袭。经历一场大规模的战斗,皇甫嵩轻而易举地就把黄巾军的主力给击败了。随后,他更是一路紧追起义军不放,持续展开攻击,最终成功将问题彻底予以解决。
如此一来,待到这一年的十一月时,黄巾军的两大主力部队已然全部被剿灭殆尽。而黄巾军的首领张角呢,也早在这之前就因病离世了。
至此阶段,这场黄巾起义已然被彻彻底底地镇压下去了。
四川那一带的黄巾起义军情况要更为复杂些。在当时的益州地区,黄巾军虽说也集结了上万人之众。然而,由于太平道在该地的影响力着实有限,并且当地官府反应极为迅速,很快就展开了镇压行动。于是,在汉朝中央还未及派兵赶来之时,当地官府便已然将以马相为首的起义军主力给消灭掉了。
史书上基本未曾记载这场战争的详细过程。只晓得在当时的益州地区,有一位名叫贾龙的中层官员,先是带着自家数百名家丁与族人组建了一支军队,而后又于当地招募了上千百姓,从而再度组成一支军队。
此后,贾龙率领着那一千多人径直朝着起义军主力奔袭而去。最终,凭借着与当地官军相互配合,贾龙还真就带着这支队伍成功击败了马相。待马相被诛杀后,四川一带的起义军便被完全镇压下去了。
然而,在益州那场战事所处的时期,于这边战场上现身的几个关键人物,在史籍当中所留存的记载都颇为有限。就拿最终夺得首功的贾龙来说,即便有此功绩,可往后也不过是个无足轻重的小角色罢了。待刘焉进入蜀地之后,贾龙因表示反对刘焉,便被刘焉直接铲除,故而在史书之上,也未曾留下多少相关记载。
总而言之,就四川战场的情况来看,其产生的影响力是极为有限的。倘若将它与另外两大战场放在一起作比较的话,便会发现它和那两大战场基本上不存在什么可比性。
以上所述内容便是黄巾起义从爆发直至被镇压的完整经过了。自张角率先举兵而起,一直到起义军的主要力量全部遭到镇压,前前后后仅仅耗费了八个多月的时间罢了。
就时间方面而言,此次黄巾起义持续的时长着实不算长。相较于之后历史上发生的黄巢起义以及太平天国起义来讲,张角所掀起的这场折腾,其持续时间已然是最短的了。
即便处在那样的情形之下,这场起义对于本就摇摇欲坠的东汉政权而言,无疑是给予了最为致命的一击,使其愈发难以维持,加速了其走向衰败的进程。
在这一场战役里,不少地方上的豪强势力,借着镇压起义作幌子,大肆去组建属于他们自己的私人武装力量。待起义平息之后,这些被组建起来的私人武装力量,想要削减它们可就极为困难了,几乎再难实现削减的情况。
自此时起,表面上看,黄巾起义已然被成功镇压下去了。然而实际情况却是,东汉的各个地方早已彻底分崩离析。如此一来,一个大乱世的降临,到此已然成为了无法更改的必然之势,无可避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