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大多会对其中袁绍拔剑直指董卓的那一幕印象颇为深刻。这一场景在书中较为突出,看过此书的,基本都能清晰地记起袁绍这般剑指董卓的画面,它可以说是书中很容易让人记住的情节之一了。
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这段剧情可不是电视剧或者小说随意编造出来的!据《后汉书》所记载的内容,在那时董卓打算废掉皇帝,还明明白白地跟众人讲:“这小子竟敢如此!天下的大事,难道不都在我掌控之中吗?我要是想做这件事,又有谁敢不依从呢!”
随后,袁绍起身说道:“这可是关乎国家的重大之事啊,应当出去和太傅一同商议才行!这天下的豪杰之士众多,难道就只有董卓董公一人吗!”
《三国演义》里相关剧情中的袁绍,那叫一个潇洒。即便正史对此也有记录,可不少人还是心存疑虑。大家都琢磨着:彼时董卓已然权倾朝野,京城的军队全在其掌控之下。袁绍不过是个年轻人罢了,怎么就有胆量当面和董卓如此强硬地顶撞呢?
实际上,这件事压根就和勇不勇没多大关系,关键在于它是一个家传基因方面的事儿呢。也就是说,其根源并非在于有没有勇气,而是要归结到家传基因这个因素上去哦。
你是否清楚袁家是凭借何种方式发家的呢?
很明显,董卓对这个问题并不怎么了解!要是他清楚其中的状况,想必也不会有胆量拿着剑去指向袁绍了呢。
要知道,在他入京的百年之前,袁绍的曾祖父就干过和袁绍类似的事儿呢!只不过呢,当时袁绍曾祖父所面对的并非像董卓那般没有深厚根基的地方军阀,而是窦宪,那可是权倾朝野且有着勒石燕然这般功绩的厉害人物呐!
袁家的故事,实际上是从一个名叫袁安的人这里开启的。
东汉初年有袁安这么个人,据相关史书记载来看,袁安称得上是典型的“凤凰男”。在他所处的那个时期之前,袁家压根就算不上是什么特别出众的大家族,就连汝南袁氏,在当时也没多少影响力可言呢。
史书记载,汝南袁氏的先辈在春秋时曾为陈国大臣。然而之后陈国覆灭,袁家先辈随之走向衰落。自战国至西汉,袁家一直属于底层小家族,家中若能出个县令级别的官员,那便算是极为荣耀、足以光宗耀祖之事了。
就这样,待到西汉末年之际,袁家全力以赴,倾尽全家之力,好歹培养出了一位读书人,此人后来还当上了太子舍人。可关键在于,他踏入仕途之时,正值西汉末年的汉平帝时期。故而其入仕没多久,便恰好遭遇了王莽篡位这一事件。
之后的情况是,袁家幸运地未被牵连其中,可即便如此,在仕途方面却也再没了什么指望。直至最后,袁良直至离世,即便到了东汉时期,其官职也仅仅停留在县令这一级别,再没能有更高的发展了。
像袁家这般情形,着实难以称之为世家大族,充其量也就是个“普通家族”罢了。
然而,在此之前的种种状况,在后来袁安出现之后,便全然发生了改变,之前的一切都因袁安的到来而有了截然不同的走向,曾经的局面就此被彻底打破,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
或许是由于袁良的一生充满了太多的坎坷波折,在经历了诸多艰难困苦之后,袁良便将心血都倾注在了培养自己的孙子身上,这个孙子便是袁安。而袁安呢,正是日后袁绍的曾祖父。
袁安自幼便得到祖父的悉心培养,待其刚成年,便已颇具学问。随后,凭借自身所学,袁安得以正常步入仕途为官。然而,由于袁家并无深厚背景,袁安入仕之初,官职并不高,仅仅是在县里担任一个“功曹”的职位罢了。
袁安实际上压根就算不得是官员,仅仅能将其视作一个小吏罢了。
然而在此之后呢,袁安是从县里的功曹这一职位起步的。他将会耗费自己的毕生精力,实现一场极为精彩的华丽蜕变,向众人充分诠释究竟何为真正的“凤凰男”。
袁安在担任功曹一职的时候,始终坚守岗位,尽职尽责,将自身工作完成得相当出色。要知道在汉朝时期,虽说并没有选调生这样的称谓,不过对于普通小吏而言,要是工作业绩突出,那在后续获得提拔之时,也是能够起到加分作用的。
就这样,袁安开启了数年功曹生涯,在此期间,他始终全力以赴,致力于为自己积累出色的表现。与此同时,袁安也未曾荒废学业,一直都在认真研读各类书籍,在努力工作的同时,保证了学业方面也能稳步前行,没有丝毫落下。
于是,在功曹之位上待了数年后,袁安总算迎来了人生中的首个机遇。就在那一年,汉朝开展国考,而袁安凭借着在“举孝廉”考试中的出色表现,成功获得了一个官员编制,由此开启了他在仕途上新的篇章。
事实上,就袁安所拥有的家世背景来讲,想凭借其通过举孝廉考试着实困难。要知道在那时,虽说存在察举制,可其名额差不多都被各个世家大族牢牢把控着。像袁安这般出身平平的普通人,基本上是没什么可能获得通过考核的资格的,即便去参与考试,大多也不过是充当陪衬罢了。
然而到了最后,袁安凭借自身数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在这个过程中,他一面努力提升自己的表现以获取相应的分数,一面全力提高成绩。经过一番拼搏,袁安最终成功地通过了该项考核。
在普通人眼中,这样的情况实实在在就是在逆天改命。对于平常人而言,这般情形其实就等同于要去改变自己原本既定的命运轨迹,去打破常规,实现那种看似不可能完成的转变,这可不就是所谓的逆天改命嘛。
接下来,要是换了其他人,没有一个实力雄厚的家族作支撑,在那时差不多也就只能停留在县令这一级别了。经过察举制的考核后,大体能当上县令级别的官员,可再想往更高层级晋升,那可就不是寻常人所能企及的啦。
在面对这个问题时,袁安着实没什么太妙的法子,唯有静静等待合适的时机。接下来的许多年当中,他先后担任了阴平县令以及任城县令这两个职务。在履职期间,袁安始终勤勤恳恳、尽心竭力,将自己所管辖的区域治理得井井有条,也由此在上级那里留下了很不错的印象。
就这样,时间来到了公元71年,袁安迎来了其人生里的第二场极为关键的考核。在这一年,袁安站在了人生的又一个重要节点上,面临着这场对他而言意义重大的考核,而这场考核也势必会对他后续的人生走向产生不小的影响。
此次进行的考核,其名称为“刘英谋反案”。
简单来讲,彼时正值汉明帝当政时期。汉明帝有个弟弟叫刘英,此人为了给自己营造声势,竟然伪造谶语,宣称自己才是真正该当皇帝的天选之人。没过多久,这件事便被人给揭露出来了,随后就摆在了汉明帝跟前。
在那个时候,面对这起案子,差不多各个世家大族的官员,都唯恐避之而不及。毕竟大家心里都很清楚,一旦牵涉到这个案子当中,那绝对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儿,稍有不慎的话,甚至还极有可能把自己也给搭进去呢。
这事儿讲起来稍显复杂,毕竟牵涉到汉明帝时期的皇族关联情况。扼要而言,在当时东汉的高层范围内,那几大家族差不多都与老刘家存在亲戚关系,各方之间相互联姻嫁娶。并且,这些高层家族还会和中下层家族联姻,最终便构成了一张极为庞大的亲戚关系网。
沿着这张亲戚关系网去梳理的话,在当时的东汉时期,差不多所有的权贵阶层人士,都能够或多或少地与他人牵扯上那么一点儿亲戚方面的关联呢。
在此种情形下,若有一人受命去查办刘英的案子,最终结局大体就两种。其一,轻描淡写地放过,不进行大规模株连。可这样的结果,汉明帝定然不会满意,往后那负责此事的官员,其仕途也就彻底没了指望。
要是展开严格彻查的话,必然会牵连到诸多其他大家族里的人。如此情形下,负责查案的官员可就把东汉整个高层的世家阶层全都给得罪光了。说到底,这些家族之间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亲戚关联呢。没准儿刘英随意处置的某个人,正是某个王爷侧妃的三姑,亦或是公主丈夫二姨家的四大爷呢。
不管怎样,只要着手去处理这件事,那大概率就是干了活儿还落不着好。也正因如此,在当时,差不多没有一个人肯去掺和到这件事当中来。
恰恰就在这个时候,袁安被上头给想起来了。
史书记载,彼时汉朝的太尉、司徒、司空这三府下属职能部门,共同举荐袁安去负责相关案子。想来那时他们着实为难,毕竟要从偌大的东汉王朝里,挑出一个既无家世背景作依靠,自身又能力出众且名声颇佳的官员,可不是件轻松事儿呢。
很明显,在当时那种情况下,袁安就是被他们给推了出来,硬是被当成了替罪羊。
可谁都没想到,在接到这一任命之后,袁安可没坐以待毙,而是极为认真细致地去审核案情。等袁安正式上任了,那更是对案件逐一仔细审查。只要是有罪的,一个都不会放过,而对于那些没罪的,也会尽量避免使其受到牵连。
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当地已对众多相关人员展开大肆抓捕行动。然而经过袁安的一番处理,结果却大不一样,那些被抓之人反倒大多被判定无罪,从而获得释放。虽说此事最终仍旧牵连到不少人,致使部分人丢了性命,但也正因袁安的坚持,四百多户人家得以重获自由。
汉明帝这边对这一结果还算满意,当下就给袁安打出了优秀的评价。而与此同时,世家大族那一方,却有不少人因此对袁安恨得咬牙切齿。不过袁安可没把这放在心上,毕竟他本就不属于这个阶层,就算未曾得罪他们,那些世家大族也不会出手相助自己。
就这么着,凭借着刘英谋反这一案件,袁安成功地在皇帝跟前儿留下了深刻印象,赚取了印象分呐。而与之相伴的是,他所担任的官职也有了变动,从原先的县令一职,径直提升到了太守这个层级呢。
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他由于得罪了诸多世家大族的官员,打从这时起,袁安便径直踏上了一条“纯臣”之路。即仅仅效力于皇帝一人,对于其他官员世家全然不在意,根本不去经营关系那一套。
袁安凭借自身的手段,又一次让汉明帝满意起来。彼时,令汉明帝极为头疼的当属那些世家大族了,急需有一人能够站出来与这些世家大族相抗衡,对其予以遏制。就在这时,袁安的出现无疑给汉明帝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选择。
然而,在当时那个阶段,袁安尚未拥有足以协助皇帝去制衡整个世家阶层的那种能力与地位,仅仅只能算作是一个可被考虑的后备人选罢了。也正因如此,在完成对刘英一案的处理工作后,袁安便直接获擢升,出任河南尹这一职务了。
东汉那个时候,河南所指的其实是一个郡呢。而有意思的是,东汉的都城洛阳,恰好就在河南郡这个范围内哦。如此一来,袁安在当时也就直接负责管理着东汉都城的一部分地方啦。
在当下这个情境里,袁安所承担的角色,实则与刘秀那个时期的强项令董宣别无二致,都相当于皇帝手中的一把利刃。要知道,在洛阳这一带,世家大族的数量是最多的,唯有安排像袁安这种原则性极强的人来负责管理诸事,才能够将此地的世家豪强给镇得住。
在接下来的十年时光中,袁安始终负责着首都相关的诸多事务。不得不承认,袁安的工作能力着实极为出众。于他的治理之下,那些世家大族都被迫收敛了不少。尤为重要的是,袁安并非出身于这些世家,故而无需太过顾及他们的情面,只需依照法规行事便足矣。
这十年间,汉明帝因病离世,随后汉章帝登上皇位。汉章帝即位后,对袁安的印象依旧很好。这十年里,袁安的政绩也是大家都能看到的,在其治理下,京城周边的治安状况极佳。并且袁安本人向来不搞关系,也从不收受他人贿赂。
就这样,时间一晃过去了十年,来到了公元83年的时候,袁安在仕途上又有了新的晋升,这一回他被擢升担任太仆这一官职。
这一年,班超在西域的战事开展得极为热烈,彼时西域南道已被其成功拿下,接下来便要与贵霜帝国展开一场较量了。而在汉朝的京城之中,早在四年前,汉章帝就凭借一场白虎观会议,成功树立起自身的威望,从而将皇权牢牢把控在了手中。
正是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袁家的那位开家老祖,成功地迈进了东汉的核心政治舞台,从此在那段历史中开启了属于袁家的重要篇章,于东汉的风云画卷之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袁安有着此前的诸多经历,自他获提拔之日起,自身定位便十分清晰。汉明帝与汉章帝之所以将他提拔上来,目的在于让他能够分摊一部分世家大族所拥有的权力,进而起到制衡那些世家大族的作用。
在此处,咱们稍微岔开一下话题,先来讲述一个鲜为人知的隐藏历史背景。
自东汉开国起,世家大族势力过于庞大难以掌控的问题便始终存在着。想当年刘秀在世之时,面对此种状况,也不得不做出了一定程度的妥协。不过话说回来,由于刘秀着实厉害,那些世家大族即便有想法,也不敢太过张狂行事。
然而,待刘秀离世后,历史步入明章之治阶段,那些世家豪强便彻底张狂起来了。彼时的他们,简直毫无顾忌,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就好比驸马与公主起了争执,竟然直接将公主杀害。还有功臣之子,为争封地,公然假传太后的懿旨……诸如此类的事,在当时可谓是屡见不鲜!
于是,在东汉的第二任与第三任皇帝当政之时,世家大族成了这两位皇帝最为头疼的存在。针对这一情况,这两代皇帝曾绞尽脑汁想出诸多办法。其中有一种手段便是借助察举制,选拔地方上弱小家族的人员,让他们入朝担任官职,进而凭借这些小家族出身的人去制约那些大世家。
然而问题在于,东汉时期施行的是察举制,而这察举制本身是依靠推荐来运作的。如此一来,推荐他人的权力可就全都把控在那些顶尖的世家大族手中啦。普通的地方小家族呢,压根就没多少机会,就像之前的袁家那种情况便是如此。
于是,后来皇帝也只能做出一定程度的妥协,慢慢不再从纯粹的平民阶层中去选拔官员了,而是将重心放在了那些地方上的小士族阶层身上。虽说在察举制之下,这些小士族阶层并没有多少优势可言,可他们终归是具备参与考试的资格的。
最为关键之处在于,这小士族阶层的人数颇为众多!反观那些处于高层的世家大族,尽管他们地位崇高、权势颇重,可其人口数量并没有那么庞大,根本没办法将所有的机会都牢牢把控住。如此一来,相对来讲,总会有一部分底层士族,就像袁安这般的人,能够渐渐得到提拔呢。
而在此之后,那些出身底层的士族一旦得到提拔,便想着要为自身谋取更多利益。如此一来,他们唯有抱团取暖,去与那些真正的世家大族抗衡,甚至还要和几大颇具权势的外戚家族展开对抗。
如此一来,在东汉历史的大舞台上,士族集团作为三大政治力量中的一支,正式崭露头角,开启了属于它的历史篇章,正式步入了这段历史的舞台中央,成为当时政治格局中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在东汉往后的一百多年历史进程当中,其高层势力主要由外戚、宦官以及士族这三股力量构成,它们彼此之间相互制约、抗衡。在外戚这一方面呢,又进一步细分为了几个极为显赫的顶级大家族,其中最具典型代表意义的便是东汉时期的六大家族了,也就是阴家、邓家、马家、窦家、梁家还有耿家。
就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之中,袁安率先获得了提拔晋升的机会。他的出身情况决定了其必然会站在士族集团这边。并且,伴随着他所担任官职不断升高,待其升任至太仆这一职务级别以后,他便渐渐充当起士族在朝堂之上的代言人角色了。
袁安升任太仆之后,便开始站在中下层士族的立场,与高层的世家豪强展开对抗。而这一情形,汉章帝显然是极为满意的,毕竟在当时,像袁安这样能如此行事的人,正是汉章帝所急需的。
接下来,诸多朝堂大事成为了矛盾焦点。袁安作为士族阶层的代表人物,其立场与那些高层世家截然不同,双方在诸多重要事务的看法及处理方式上,存在着相当大的分歧。
就拿攻打北匈奴这件事来说吧。像耿家、窦家这类高层的顶级世家,态度是倾向于迅速出兵,要一举将北匈奴那帮人给彻底灭掉。然而,以袁安作为代表的士族阶层,他们的主张却不同,提倡用“王道”去感化匈奴,认为能不打仗的话,那就尽量先不打仗为好。
需留意的是,在此种分歧当中,不存在谁对谁错的情况,也谈不上谁更为迂腐。确切来讲,实则是由于阶层以及所站位置的差异,才致使双方看待问题时秉持的态度有所不同。
那些顶级世家已然居于极高的地位了。若想再往上攀升,获取更多权力,唯有凭借战争这一途径。可对于士族阶层而言,即便东汉把匈奴彻底剿灭了,对他们也并无多少益处。恰恰相反,此举还会在很大程度上消耗他们这个阶层所拥有的力量呢。
一旦面临打仗之事,征兵、征调粮草等各类损耗,基本都由那些小家族来承担。而那些大家族呢,却能凭借各种手段去规避。就拿窦家和袁家来说吧,同样是拿出一万钱。在窦家这儿,一万钱不过是随手赏给下人的钱罢了,可对于袁安家族而言,这一万钱或许就是他积攒多年的俸禄。
于是乎,待到汉章帝执政后期阶段,袁安渐渐崭露头角,进而成为了士族阶层的典型代表人物,由此便和诸多世家大族产生了矛盾冲突,双方时常发生争执。就拿对待攻打匈奴这件事来讲,袁安的态度十分明确,那就是主张应当先缓一缓再做定夺。如此一来,那些世家大族对袁安可谓是恨得咬牙切齿了。
然而,就是这样的袁安,居然十分出乎众人意料,偏偏能获得皇帝的高度认可,而且皇帝还更加乐意对其加以重用呢!
于是,在公元86年的时候,袁安得以升任司空这一职位。而到了公元87年,袁安更是进一步擢升,担任起了司徒之职。
在东汉中期的时候,那时的司空所承担的职责以及其在朝堂中的地位,大体上就和当年秦朝时期的御史大夫是相当的;而司徒呢,其职能和所处的角色,差不多就等同于秦朝的丞相啦。
在当时那个阶段,袁安已然能够算是位极人臣了。要知道在东汉时期,确实存在太傅、大司马之类比司徒地位更高的官职。然而,这些官职并非是长期设置的,并且皇帝也绝对不会准许士族阶层去担任它们。通常而言,比司徒更高的官职,大多是用于辅政的。
在升任司徒没过多久后,袁安的人生之路上,便又迎来了属于他的第三场重大考验。这场考验对于袁安而言,意义非凡,也注定会在他的人生历程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而他也即将在这场大考中去经历、去应对。
公元88年,距离袁安升任司徒才过去了一年,彼时汉章帝便驾崩离世了。随后,年纪尚幼的汉和帝登上了皇位。由于汉和帝年龄实在太小,所以当时整个朝政大权,大体上都被其养母窦太后所掌控着。
窦太后掌权后,窦家便迎来了彻底的腾飞之势。窦家身为老牌的顶级世家,其利益诉求很明确,那就是即刻对匈奴发起征伐。后来,窦太后的兄长窦宪更是做出了惊人之举,他杀害了老刘家的一位关键人物刘畅。在此之后,窦宪还主动请求带兵前去征讨匈奴。
随后,窦宪出兵这一事件发生后,东汉的历史发展脉络便一分为二,呈现出了两条不同的主线。
窦宪带兵征讨北匈奴这件事,无疑是极为重要的一条脉络。在窦宪的强力征伐之下,北匈奴最终被彻底击垮、消灭殆尽。而窦宪也凭借此,成功达成了勒石燕然这般了不起的成就。仅从所取得的战绩层面来讲,窦宪显然称得上是历史中的英雄人物。
然而在另外一条线上的情况,却并非如此。
还有一条线是窦宪离开后,京城之中的权力斗争线。其实在窦宪走之前,袁安便已联合整个士族群体,坚决反对窦宪出兵一事。然而最终,因窦太后给予支持,窦宪还是率军出发了。待窦宪出兵以后,袁安以及其他士族阶层的官员,依旧持续弹劾窦宪,给他制造阻碍。
可问题在于,要是我们站在士族阶层的立场来看的话,就会发觉,袁安的做法是正确的!
窦宪此次出征虽说灭掉了匈奴,可实实在在给汉朝北方边境的百姓带来了极为沉重的负担。其行军途中,放任下属去劫掠百姓,致使北方边境的民众生活困苦不堪。尤为关键的是,打完这一战,窦宪权势极度膨胀。此后的窦家,势力已然发展到了具备篡位可能的程度。
因此,袁安在当时所做出的那些举动,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着实难以给出一个确切的评判。
不管怎样去讲,在窦宪外出征战的那段时间里,袁安始终率领着士族阶层的全体官员,在其背后做着类似“拖后腿”的事儿。这可把窦家给气坏了,对袁安那是恨得咬牙切齿,一直盘算着要将他除掉。但袁安这人啊,为官极为清廉,根本找不到任何能拿捏他的把柄,哪怕是窦家,也拿他没办法,没法把他给搞掉。
与之相较而言,袁绍后来的表现实在是太差劲了。他联合了外戚势力,却仍让董卓寻得可乘之机,得以趁虚而入。但要是处在相同情境下的是袁安呢,恐怕董卓压根儿就不会有入京的机会。
如此这般,双方对峙了数载后,窦宪成功击败北匈奴,窦家权势得以极度扩张。此后,袁安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直至临终之际,袁安依旧坚守自身立场,始终不渝地引领整个士族阶层的官员,全力维护皇帝的皇权,坚决不肯向窦家这一外戚势力屈服。
必须得承认,袁安所展现出的那份坚持,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在诸多情形之下,正是袁安始终坚守着,才使得事情有了不一样的走向,这份坚持所起到的作用实在不可小觑,真的是极为关键且意义重大。
倘若当时没有袁安的坚持,窦宪凭借消灭匈奴的赫赫威势返回京城后,没准儿就径直篡位了。而恰恰是袁安的这份坚持,才使得汉和帝能够顺利成长起来,并且慢慢汇聚起足以反过来扳倒窦家的强大力量。
公元92年四月的时候,袁安与世长辞了。袁安的离世,着实让整个士族阶层都满是惋惜之情。就在同一时期,刚刚步入成年的汉和帝,开始在暗中着手拉拢那些士族官员,并且还着手扶持宦官,以让他们去掌握军队方面的事宜。
然而,就在袁安离世仅仅过去数月之际,汉和帝竟骤然采取行动,发起了一场政变,一举将整个窦氏家族彻底覆灭!
正是由于袁安的执意坚持,使得在士族阶层心中,袁家俨然成为了一面旗帜。自那之后,袁家代代皆有人能够跻身东汉的最高阶层,得以位列三公。如此延续下来,到了袁绍所处的那一代,便呈现出了众人皆知的“四世三公”这般显赫的盛况。
可实际上,袁家所拥有的家族荣耀,追根溯源的话,全然是由袁安来奠定基础的。说到底,袁安在袁家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正是因为他,袁家才开启了那荣耀之路,其家族荣耀的源头正是袁安呢。
袁家原本不过是个普通小士族家族,毫无影响力可言,这一切的改变得益于袁安。倘若没有袁安全力以赴地去努力,袁家难以摆脱平凡;若缺少袁安的那份坚持,袁家也成不了士族集团的代表。并且,随着袁安取得成功,士族阶层自此作为极为重要的一股政治力量,正式开启了参与东汉高层政治斗争的进程。
与之相较而言,袁绍后来的表现实在是太差劲了,简直弱得一塌糊涂。倘若让袁安处在袁绍当时的位置上,恐怕董卓压根儿就没机会入京呢,如此一来,也就不会引发后来东汉末年那一场场群雄混战的局面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