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石敬瑭,大家基本都没好话。他把燕云十六州白白送给辽国,还甘愿当人家的儿臣,这种行径实在叫人难以容忍,在历史上也是遭人唾弃。
抛开其他因素客观来看,石敬瑭这人挺靠谱。五代十国时人命不值钱,相比一些诸侯和武将,石敬瑭在人品方面确实胜出许多,有着他值得肯定之处。
石敬瑭这人,行事风格差异很大。一方面,他有时手段凶狠,毫无仁爱之心;可另一方面,又能用德行使人信服,对百姓也颇为爱护。总体来看,他就是个充满矛盾的人。
今儿咱们要讲的,是石敬瑭鲜有人知的那部分。石敬瑭此人,大众对他或许有些既定认知,但这次咱们就挖掘挖掘他那些没怎么被人提及的事。
【石敬瑭巧解兄弟相争】
石敬瑭因拥立李从珂,获任河东节度使。他干活相当勤恳,当地无论大事小情,都要亲自过目、处理,一点都不马虎。
他一到任,马上告知民众,要是碰上州县官员解决不了的难题,都能来寻他这个节度使。他肯定会给出让民众满意的答复。
五代十国那会,战乱不停,当官没良心的多得很,节度使们成天就晓得争权。所以,百姓压根没信新节度使的话,只当他是装装样子,想给自己捞点名声而已。
此后,告示贴出许久,竟没一人前往石敬瑭处告状。大家似乎对告示所涉之事毫无反应,很长时间过去,石敬瑭那始终无人前去申诉。
石敬瑭眼巴巴盼了好长时间,终于等来个敢第一个尝试的。这人就像头一个吃螃蟹那般,打破僵局,让石敬瑭长久的等待有了结果 。
那天,他正在衙门办公。冷不丁一个小吏匆匆跑进来,讲:“大人,衙门口来了俩,称要请大人给他们评理,主持公道。”
石敬瑭听闻,暗自思忖,这么些日子盼来盼去,终于有人主动联系。这事儿得认真办好,好让老百姓明白,我可不是光摆摆姿态,是真心实意解决问题。
石敬瑭下令,先把他们领到前堂。他自己得把手头事儿赶紧弄完,弄完就立刻过去。
没过多久,石敬瑭来到前堂。两人你来我往,交谈许久,石敬瑭最终弄清楚了事情的缘由。
这俩人本是亲兄弟,双亲离世后,遗留下些田产。哥俩儿合计一番,便把田产分割开,各自成家立业,分开过起了日子。
这兄弟脑子灵活,觉着整日种地,又苦又累还没啥收成。那会儿五代十国战乱不停,好多物资都缺,只要手里有货,就不愁卖。兄弟一想,决定把田地卖了当本钱,去做买卖。
哥哥这人踏实勤快,能吃苦。得知弟弟打算卖掉自家田地,就主动找到弟弟,表明自己想买下来。他们兄弟俩的田地本就相连成整块,哥哥买了之后,往后打理起来也更顺手。
哥哥以为自己是在帮衬弟弟,却没料到弟弟打算拿卖田钱做生意,当然盼着田能卖高价。但他俩是兄弟,弟弟哪好意思开高价,最后给出的价格竟比正常价还稍低些。
兄长满脸笑意,兴高采烈地回去取了钱。然而等他又到弟弟家中,弟弟却突然改变主意,不按之前说好的来了。
那段时间,巧了,有人听闻弟弟打算卖田,就主动找上门。这人给的价儿比哥哥给的整整高出一半,弟弟连考虑都没考虑,直接就应下了这人的买卖。
哥哥听闻后,面露不悦:“我真心实意帮你,你咋能说话不算话呢?”
紧接着,两人由争论升级为争吵。想买田的这人见状,生怕给自己招来麻烦,直接说道:“不好意思,这块田我不买了。”随后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弟弟瞧见后,觉得哥哥搅黄了自己的好事,俩人直接扭打起来。到最后谁都不肯服软,就跑去县衙告状。县令哪愿意管这芝麻大的事儿,直接给两人各打二十大板,把他们轰了出去。
出来以后,两人越琢磨越窝火,就打算找石敬瑭讨个说法。可他俩心里也直打鼓,要知道当时节度使跟春秋战国的诸侯差不多,行事果断狠辣。要是把石敬瑭惹恼了,他俩的结局恐怕好不了。
幸亏石敬瑭看起来文质彬彬,没说几句话就把事情的前因后果问得明明白白。可接下来发生的事,让众人都惊到不行。
就见那节度使大人,虽高高在上,却对着俩普通百姓恭敬拜下,而后直言:“这事不能怪你们,全是我这节度使的过错。我身为节度使,管理一地该教化民众。如今你们兄弟失和,显然是我没尽到职责。”
他俩听了这话,面露愧色。这才意识到,彼此是亲如手足的兄弟。当下在石敬瑭跟前就和好了。两人商量后觉得,这地卖给那位买家更妥当。弟弟要出门做生意,家里还得靠哥哥多照应,等弟弟赚了钱,定会答谢哥哥。
这便是所谓亲兄弟,账目也得算清楚。这么做既能维护兄弟间的情谊,同时对两人来讲,也都有益处,能避免很多麻烦事儿。
这事传开后,大家才晓得节度使大人的告示并非虚言,就都来找石敬瑭帮忙解决难题。而石敬瑭每次都能处理妥当,让众人满意,没多久,他在当地就赢得了很好的口碑。
【农妇碰瓷,石敬瑭严惩不贷】
俗话说,人多就复杂。有些居心不良的人,瞅准石敬瑭处理事务的契机,妄图谋取巨额利益。这并非石敬瑭所愿,面对这类人,石敬瑭毫不含糊,果断采取强硬手段应对。
有一回,石敬瑭出门巡查,瞧见一个农妇和一名军汉吵得不可开交。那农妇面红耳赤,军汉也毫不相让,二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的场景引起了石敬瑭的注意。
农妇瞧见节度使来了,赶忙扯着军汉,快步到石敬瑭跟前。着急说道:“大人,您得帮我呀。咱农民辛苦种一年粮,刚收成就被这人的马一下子吃了一半,日子咋过哟。”
那当兵的一听就着急了,赶忙说道:“长官,您可别信她瞎讲。我的马从始至终都拴在马厩里,根本没放出来过,哪会吃她家粮食呢。”
估计是在节度使大人跟前,心里头实在发慌,这当兵的汉子说起话来磕磕绊绊,一点都不利索。
石敬瑭琢磨着,要是向着士兵,农妇肯定觉得他偏袒自家人,自己好不容易树立的贤明形象就毁了。可要是帮农妇,又怕伤了将士,毕竟军队才是节度使立足的根基。这事儿处理不当,他就得两头受困。
幸好石敬瑭见多识广,人也见得不少。他瞅一眼就明白,这当兵的汉子憨厚老实,那农妇却透着精明。对于这事儿的来龙去脉,他心里大致已有了些估摸。
稍作思索,他跟农妇讲:“你既然咬定是军汉的马吃了你粮食,眼下办法就是破开马肚子瞧瞧。要是马肚里有粮食,就把这军汉斩首;要是没有,那就得把你斩首。”
农妇听闻,瞬间被吓得不轻。赶忙说道:“大人,我觉得不用这样。不过是点粮食,我不要了。我就是个普通农妇,您老这么喊着要打要杀的,真让我心里直发毛。”
石敬瑭面露冷笑,哼道:“想就这么算了?事情都到我这儿,哪能轻易作罢!我这官威还要不要?别担心,我不会偏帮谁,一切都按事实来。”
这时,军汉赶忙求情:“大人,这战马对我太重要,没它我咋上战场打仗。我自认倒霉,赔给农妇些钱,您就别剖开马肚子了。”
石敬瑭面露失望神色,重重哼了一下,扭头就不再理会那军汉。
没一会儿,手下就把战马牵到跟前。接着有人把马肚子剖开,往里头一瞧,就瞧见些草料,压根儿没有粮食。
石敬瑭还没开口,农妇“扑通”跪地。她求道:“大人,我错啦。听闻您为百姓办事,我就想讹军汉点钱,一时糊涂。您度量大,就饶过我这遭吧。”
话音刚落,紧接着就听见“砰砰砰”的声响,这人直接开始不停地磕头。
军汉瞧见这般情景,心生怜悯,赶忙帮农妇说起情来:“大人呐,这妇人确实犯了错,可也不该判死罪呀。您就行行好,放她一马吧。”
石敬瑭目光冷峻地瞧着他们,过了好一会儿才开口:“我是武将,军队向来令行禁止、赏罚清楚。军法严厉,绝没法外留情的可能。这农妇一看就特滑头,以前估计没少骗人。如今碰到我,那就是命中注定。”
那军汉正打算开口,石敬瑭马上截住话头:“行了,别啰嗦。来人呐,把这农妇押回去,等秋后就处斩。”
没走出几步,石敬瑭像是突然想起啥,赶忙下令:“把我的坐骑给这位勇士,他那匹马也得好好安葬。咱可不能让手下将士们觉着寒心。”
随后,他压根没再理会周围的人,甩开步子,径直离去。
石敬瑭这么干,心里明白光靠仁爱善良行不通。总有那坏心眼的,瞅准别人善良就想作恶。五代十国那时候,人心就没以前淳朴。他就想借这事儿立威,警告那些人,别再打歪主意。
石敬瑭手段是狠了点,可在当时,不这样压根镇不住那些心怀不轨的人。要是他像那鲁莽军汉一样心软,最后倒霉的就是自己。如此一来,后晋不会出现,燕云十六州也不会落入辽国之手,世事变化确实难以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