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长沙之战,石达开扬名橘子洲,初露锋芒

转转历史迷 2025-02-24 11:21:17

一开始,便把一直在永州拿着遥控器对各位将领进行指挥的赛尚阿的钦差大臣这个职位给撤掉了,同时还摘掉了他的顶戴以及花翎,随后安排两广总督徐广缙来接替他的位置。

接下来的安排是,让骆秉章返回京城等候下一步的命令。同时,委派云南巡抚张亮基前往湖南统领军队,并且由他兼任湖南巡抚这一职务,将湖南省的全部军务都交给他来负责处理。

最后呢,咸丰帝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第三次把向荣给革职了,而且还把他发配到新疆去。这么做,主要是为了惩罚向荣在桂林的时候消极怠工的行为。不过呢,咸丰帝其实也就是想吓唬吓唬向荣罢了。要知道,在当时那个情况下,能打仗的将领可没多少。要是真的让向荣去了新疆,那往后打起仗来,吃亏倒霉的可就成了咸丰帝自己啦。所以呢,当向荣按照要求上书请求,并且已经动身开始往北方去的时候,咸丰帝马上就顺着这个情势,来了个顺水推舟,准许向荣戴罪立功,让他继续为朝廷效力打仗呢。

咸丰帝这次动了真格的,下达了相关指令后,其余各路的将帅们见状,也都赶忙行动起来,纷纷朝着北方进发。他们此行的目的地是长沙,要到那里去抵御正势头凶猛的太平军呢。

在9月24日这一天,太平军的先遣部队率先出发踏上了行程。等到第二天的时候呢,洪秀全、杨秀清就率领着主力部队紧紧跟上了。就这样,全体太平军都从郴州撤离了,朝着长沙的方向行进而去。您再瞧瞧这时候郴州城外的情况,那里可是驻扎着清军一万六千多人呢。不过呢,这些清军看上去就好像完全是一支送行的队伍一样。他们就那么眼睁睁地看着洪杨率领的大军渐渐离开,既不主动去攻击太平军的后卫部队,又没有那个胆量抢在太平军前头去进行截击,完全就是在一旁当观众呢,啥实际行动都没有采取。

当洪秀全、杨秀清率领的太平军抵达长沙的时候,整个形势相较于之前已经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太平军一下子陷入到了十分被动且危险的境地之中。在这个时候,清军方面各路兵马纷纷朝着长沙赶来聚集,再加上原本负责守城的部队,如此算来,长沙城内的清军兵力加起来总共有五万多人呢。而太平军这边呢,能够真正投入到战斗当中去的力量大概也就是四五万人的样子,这么一对比就能够明显看出,在双方的兵力人数上,太平军压根就没有能够占据到什么优势。

大家看啊,太平军当时就算没有人数方面的优势,这其实也没太大关系的。要知道啊,太平军以往可是经常能做到以少胜多的呢,去和八旗、绿营作战,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那都不在话下。再说向荣、江忠源这两人吧,虽然他们确实挺厉害、挺狠的,可他们手底下实际能调动的兵马数量也不多,所以太平军对他们也不用太过惧怕。然而呢,太平军在地理位置这块可就相当被动啦。怎么个被动法呢?就是被清军里三层外三层地给包围起来了,几乎都已经陷入到了绝境当中,情况真的是非常危急呢。

在城北那个方向,清军早就采取了行动,把通往岳州的大道给严严实实地堵塞住了,就好像筑起了一道屏障,让人难以通行。再看城东南这边呢,是由江忠源和和春负责驻守的,他们可没闲着,在这儿精心布置,建立起了一道弧形的包围圈,就如同张开的一张大网,牢牢地把控着这一片区域。后来,从郴州赶来的清军到了之后,就接着江忠源他们设立的防线,继续向西南方向延伸,这么一来,就和之前的防线连接起来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圆形包围圈,把这片地方围得是严严实实的。而城西的情况呢,是靠着湘江啦,这湘江里面还有一个洲,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橘子洲哦。早在之前呢,湖南巡抚张亮基就已经安排人做了一系列的动作,把湘江给阻断了,还把江上的船只都给虏走了,就这样把整个江面都给封锁起来了,让这一片水域也成为了封锁的一部分。

当下,太平军的活动范围就只剩下城南这一小块地方了。他们面临着极为艰巨的任务,一方面得对城池展开攻击,试图将其拿下;另一方面呢,还得全力去阻拦清朝派来的援兵,以防自己陷入被前后夹击、包了饺子的困境之中。可以想象,太平军所承受的压力那是相当大。

在当时的局势下,清军形成了战略包围的态势,给太平军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为了打破这样的包围圈,杨秀清经过深思熟虑,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那就是朝着东线发起进攻。而在东线的敌军当中,江忠源和和春这两支力量颇为突出,杨秀清就打算先拿他们俩开刀,通过一场漂亮的战斗来杀一杀敌军的威风,同时呢,还能顺便抢占蔡公坟高地,将这处有利的地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这场战斗里,太平军可是出动了规模不小的兵力呢,足足有一万五千余人。在这支作战队伍当中,林凤祥、李开芳两人肩负起了先锋的重任,他们带领着将士们奋勇当先,朝着蔡公坟高地就猛扑了过去,气势十分勇猛,一场激烈的战斗就此拉开了帷幕。

以往的经验表明,要是太平军发起强攻的话,通常情况下清兵会马上乱了阵脚,一下子就溃散开来,直接放弃阵地只顾着逃命去了。但这次情况却不一样,因为他们面对的对手是江忠源,这个人可一点都不怕死。他率领着所谓的“楚勇”,在战场上进行着顽强的抵抗,一次又一次地成功将太平军的进攻给打退了。

太平军这边情况可不太好,他们想要在江忠源那儿讨到便宜,结果根本办不到呢。还有那蔡公坟高地,也没办法拿下来。要知道,这东路补给线要是打不通的话,对太平军来说可就太艰难啦。他们就处在这么个不妙的境地当中,如果还这么毫无计划地持续作战下去,估计最后都得被活活饿死喽。

就在这个时候,杨秀清对作战目标做出了改变,把目光投向了城西的防线那边。他琢磨着要渡过江去开辟出第二战场呢。为啥要这么干?一方面呢,是想着去夺取西岸的粮食,毕竟粮食对于军队来说可是至关重要的。另一方面呢,也是要确保往后撤退的道路能够畅通无阻,可不能让清军给包了饺子,落得个被就地全歼的下场。而杨秀清的这一次决策,那可不得了,一下子就给了石达开一个能够成名的大好机会呢,让石达开从此能够崭露头角。同时,也给了他一个可以扬眉吐气的契机,让他能够在这一场战事当中好好地施展一番拳脚啦。

在抵达长沙之后的第四天,时间来到了10月17日这一天。石达开带领着3000人的兵马队伍,趁着夜色的掩护,悄悄地开始渡江行动。他们行动极为迅速,很快就成功占领了湘江两岸的渡口,紧接着便在相应的位置扎下了营寨。不仅如此,为了更好地实现两岸之间的联络与呼应,他们还在江面上搭建起了浮桥。这浮桥搭建得颇具巧思,中间是利用船只来进行支撑的,如此一来,便成功地将湘江东西两岸连接了起来,两岸之间得以相互呼应,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布局。

在第二天的时候,石达开采取了一项重要行动,那就是迅速去抢占产粮区。要知道,粮食对于军队来说可是至关重要的物资,有了充足的粮食,军队才能更好地维持下去。石达开成功抢占产粮区后,就开始在那里征集大米,并且组织人员将征集到的大米源源不断地送往东岸,以此来接济在东岸的大军,保障大军的粮食供应。到了第三天呢,石达开又有了新的战略部署。他把目光瞄准了龙回谭和金牛岭这两个极具战略意义的要地,然后果断地出兵将它们抢占下来。为什么要抢占这两个地方呢?这是因为,一旦清军前来进犯,这两个地方就能够起到很好的防备作用,能够有力地确保己方基地的安全,让军队有一个稳固的后方。就这样,仅仅在短短三天的时间里,石达开凭借着他出色的军事才能和果断的决策,在西岸成功地站稳了脚跟,还开辟出了一片新的战场。从这样的开局情况来看,翼王石达开做得相当不错,真可谓是旗开得胜,为后续的行动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呢。

太平军成功占据了西岸,这一情况可给守城的清军来了个当头棒喝,就像一盆冷水猛地浇在了他们头上,一下子让他们清醒过来了。这时候他们才后知后觉地意识到,原来左宗棠和江忠源之前所主张的策略是多么正确。左宗棠、江忠源二人此前就提出建议,应当派遣大量的兵力驻扎在西岸,如此一来,就能把太平军给紧紧包围在长沙城下,然后瞅准时机,来个一举歼灭,通过这关键的一战,便可奠定大局,稳稳拿下胜利呢。

很可惜,当时清军内部存在着诸多矛盾,情况挺复杂的。各个将领或者队伍之间呢,相互都不太愿意前往西岸去执行防守任务。在这种情况下,湖南巡抚张亮基实在没办法了,就只能派出1400名苗兵去渡江进行防守作战。可谁能想到呢,这1400名苗兵的战斗力实在是太差劲了。他们甚至都还没来得及和太平军碰面呢,自己内部就先乱了起来,然后就四处溃散了。就这样,原本要坚守的阵地也就只能拱手让给对方了。

太平军成功拿下西岸之后,就拥有了极为重要的两大优势:一方面有了粮食补给的可靠基地,这能保障军队的物资供应,让将士们吃饱肚子有力气作战;另一方面还拥有了一条可用于撤退的通道,使得军队在面临不利局势时能有安全的退路。如此一来,太平军在战略层面上就实现了从被动到主动的重大转变,而在这其中,石达开可是立下了汗马功劳。清军这边呢,向荣眼看着太平军拿下西岸后形势变得对己方不利,就想着要夺回西岸,继续对太平军进行围堵。于是,他率领着多达15000人的兵马渡过江去,其目的很明确,那就是想要把石达开所率领的那部分太平军给消灭掉呢。

向荣率领部队渡过了江,这一举动让杨秀清不得不做出应对,增加兵力到西岸去。这么做的目的呢,就是要保证己方在兵力上能占据优势地位,从而把河西的阵地给牢牢巩固住。随着时间推移,前来支援的兵力不断增加,石达开心里就特别有底气了。在这种情况下,他想出了一个妙招,那就是派兵去偷袭江心的橘子洲。这一行动可是有着诸多好处的哦,首先呢,一旦成功拿下橘子洲,就能够把湘江的航道掌控在自己手里啦;其次,从这里还可以向东进发,直接对城西构成威胁呢;再者说,还能和正在攻城的部队相互配合、彼此呼应。这一招可真是厉害,一下子就达成了三个重要的目标,就如同射出一支箭却能射中三只雕一样,效果那是相当不错呢。

话说石达开在河西那边可是取得了相当巨大的成就,这成就可不得了,一下子就伤了向荣的自尊心呢,把向荣给气得够呛,心里那叫一个窝火。向荣琢磨着,这面子可不能就这么丢了,而且得给部队鼓鼓劲儿,让大家伙儿重新振作起来呢。于是呢,向荣就做了个决定,他要亲自率领着主力部队去进攻橘子洲,想着这一下子就能把石达开给彻底歼灭掉,好出出心里这口恶气,也重振一下自己的威名呢。

在那个时候,向荣已经61岁了,他是行伍出身的,在战场上那可是摸爬滚打了好些年,积累下了极为丰富的作战经验呢。他曾经出征过西域,还在山海关承担过镇守的重任。而与之相对的石达开呢,当时仅仅才21岁,就像是刚踏入江湖的新人一般,几乎没有什么真正的战争经验,可以说是初出茅庐啦。按常理来讲,向荣凭借着自己这么多年的经验,对付石达开那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儿嘛,估计分分钟就能把石达开打得晕头转向,让他好好见识一下什么叫真正的战争,好好学学该怎么在这战场上立足呢。但可惜的是,向荣太过于高看自己的能力啦,同时呢,也对他手底下那帮养尊处优、缺乏足够战斗力的老爷兵们寄予了过高的期望。结果呢,在和石达开对阵的时候,可没占到什么便宜,反而是被石达开狠狠地虐了一顿。这一场战斗当中啊,石达开可是用了巧妙的战术呢。他先是想办法把敌军引诱到自己预设好的包围圈里,也就是诱敌深入啦,然后再在合适的时机发动伏击,对向荣所率领的清军展开攻击。不仅如此哦,他还安排了兵力从前后两个方向同时夹击清军呢。在这一番猛烈的攻势之下,清军被打得落花流水,一下子就有3000多人被击毙啦。石达开也就凭借着这一场漂亮的胜仗,在橘子洲头大大地扬了名。

在击败向荣之后,河西这边的清军可以说就没什么战斗力了,简直就跟摆设差不多。他们每天呢,也没干什么正事儿,除了眼睁睁看着太平军在那修筑城池之外,剩下的时间就都耗在吃喝拉撒这些日常琐事上了。然而,和河西那边太平军捷报不断的情况可大不一样哦,河东这边的太平军在攻城这件事上进展就不怎么顺利啦。他们多次发起攻城行动,可每一次都遇到了挫折呢。特别是“土营”采用的“地道战”这种战术,每次都被清军给识破了,根本没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时候呢,杨秀清心里就特别纳闷儿啦,他怎么也想不明白,为啥这长沙城就这么难攻克呢?后来才知道,原来长沙城里有一位非常厉害的人物在镇守着呢。这位人物可不简单,他就是后来名声传遍了中国乃至国外,那气势威震列强的民族英雄左宗棠。

左宗棠是湖南湘阴人,他字季高,还有一字是朴存,在清代那可是响当当的风云人物,更是一位值得人们敬仰的民族英雄。左宗棠这人那可是才华相当出众的,不过呢,他性格上有点心高气傲,老是把自己比作诸葛亮呢。在张亮基担任湖南巡抚的时候,就听说左宗棠很有才干,这一听可就上心了,于是就把左宗棠聘请过来做幕僚啦,这幕僚其实就相当于秘书的角色哦,就是让左宗棠给自己出谋划策呢。要知道,张亮基对于军事方面那是完全不懂,所以但凡涉及到军事行动的策划安排之类的事情,那可都是左宗棠一手操办的呢。也正是因为张亮基对左宗棠特别赏识,这就给了左宗棠一个能充分展现自身才华的好机会,结果左宗棠就凭借这个机会一下子出了名啦。

太平军有一种“穴地攻城”的战术,面对这种战术,左宗棠是有他自己的应对办法的,而且主要有三个方面呢。

接下来要说的是第二种方法,也就是切地法。具体是这样操作的哦,先派出士兵离开城池,在城外修筑起土城。这土城修筑起来有啥用呢?它,主要是为了挡住对方的视线,让对方没办法清楚地看到这边在干什么。土城修筑好之后呢,就在其后面开始挖掘壕沟。把这一切都准备妥当之后,就等着太平军过来啦。等到太平军的工兵来挖过这条壕沟的时候,这边就瞅准时机,利用铁锤还有长枪这些武器,对太平军的工兵发起攻击,进而将他们击杀掉。

接下来要讲的是第三种应对之法,我们把它称作击杀法。具体的做法呢,就是直接派遣士兵出城去,然后让这些士兵去寻觅太平军挖洞的地方。一旦发现了太平军在挖洞的所在之处,士兵们就要果断出击,将正在那里进行挖洞作业的太平军给杀死。这里还有个奖励规定哦,那就是每成功杀死一名太平军,就可以得到赏银五十两呢。

话说当时是由左宗棠负责指挥作战呢,面对杨秀清的来攻,那杨秀清可是多次尝试“挖洞”这种战术来进攻长沙城,可结果呢,每次都没能成功,根本占不到什么便宜。在这样接连失利的情况下,杨秀清就琢磨着,既然在这儿讨不着好,那就干脆撤离长沙吧,再另做打算去,于是就这么决定撤了,而清军这边呢,也总算是成功守住了长沙这座城池。你知道吗,这次对长沙的攻击行动,前前后后可是持续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呐。在这两个多月里,还发生了不少事儿呢。就比如说石达开吧,他在橘子洲那儿和向荣展开了一场激战,结果石达开特别厉害,一下子就把向荣给击败了,就因为这一战,石达开可算是一举成名啦。还有左宗棠,他凭借着成功守住长沙城这一功绩,也开始在众人面前崭露头角咯。时间过得挺快的,一晃六年就过去了。这时候啊,当年在这次长沙战役中成名的石达开和左宗棠,这两人竟然面对面碰上了,而且还展开了一场战斗呢。这场战斗那可真是精彩绝伦,双方你来我往,就像是一场精彩的攻防大戏在上演呢。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