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九年之际,济阴之地冒出了一位姓李的女子。此女子宣称自己能够与鬼神相通,并且有能耐医治各类病症。也正因如此,在那一阵子,这位姓李的女子便受到了大家伙儿极为热烈的追捧。
某日,这名女子受邀来到了燕王罗艺的家中。待她瞧见燕王妃的容貌后,顿时面露喜色,惊喜地说道:“哎哟,王妃您这面相可是极为显贵,看样子似乎会有母仪天下的好运气呢!”
罗艺的妻子一听相关话语,顿时满心欢喜,赶忙安排那个女子给罗艺看相。只见这女子对着罗艺的面相夸赞不停,说道:“王妃之所以能拥有显贵的身份,那可全是因为燕王呐!依我看,燕王在十几天的时间内,便能够获得职位的晋升啦。”
罗艺之妻听闻了这些话语后,满心欢喜,对于罗艺谋反一事,她也不再持反对的态度了。
没过多久,罗艺便起兵造反了。可他这造反的行径也没能持续多久,很快就遭到了镇压。最终,罗艺身首异处,其脑袋被送到了京城,还被悬挂在集市之上示众,让来来往往的众人都能瞧得见。
罗艺发起的造反一事,开端显得极为匆忙,仿佛未经深思熟虑便仓促行动起来。而其结局呢,也是草草收场,整个过程就这般匆匆而起,又匆匆而落,给人一种行事草率、缺乏周全谋划的感觉。
这实在是令人心生疑惑,罗艺已然拥有如此之高的地位了,可他究竟是出于何种缘由,非要走上造反这条路呢?着实让人难以理解。
事实上,倘若我们将目光投向李世民继位之前的那段时期,便不难理解罗艺为何会选择造反了。究其原因,就是他在李世民与其兄弟争夺皇位的这场激烈争斗当中,站错了立场。
在罗艺心里,他觉得李世民肯定不会放过自己,早晚都得跟他清算旧账。既然如此,与其等着被李世民整治,倒不如干脆起兵造反。反正现在的处境是进也是死,退也是死。可要是造反能成功的话,说不定自己还能当上皇帝呢!
罗艺有着不错的出身,其父亲在隋朝出任左监门将军一职。身为将门之后的他,武艺极为高强,在打仗方面更是相当厉害。不过,与之相伴的是,罗艺也逐渐养成了傲慢、狡诈的性情特点。
罗艺出身不凡,且在打仗方面颇具才能,凭借着这两点优势,他在军队中得以迅速崭露头角,进而获得了提拔晋升的机会,其晋升速度之快,在当时也是较为突出的。
在隋炀帝征讨高句丽之际,罗艺被安排接受右武卫大将军李景的管理。按照常理来讲,李景身为罗艺的上级,那么罗艺自然是应当听从李景的指挥行事的。
罗艺性格极为傲慢,且其打仗本领高强,治军又极为严格,这使得他愈发骄傲起来。在跟随李景期间,罗艺心里始终对李景不服气,常常盘算着要寻得合适的契机,好让李景出出丑,下不来台。
然而,李景可不是能随意被人欺负的主儿。罗艺企图羞辱李景,可结果呢,不仅没能成功羞辱到李景,反倒让自己被李景接连羞辱了好几回呢。
罗艺为此气得不轻,可却毫无办法。之后,他又动了歪心思,企图诬告李景谋反,然而最终还是没能得逞,只能干瞪眼,徒留满心的无奈与不甘呐。
后来,隋朝的局势愈发糟糕起来。想当初隋文帝还在世的时候,曾下达要求,让各地去组建义仓,并且号召百姓们捐出粮食用来填充义仓,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在荒年到来时有足够的储备以应对。
在隋文帝统治的后期阶段,原本设立义仓旨在让百姓自愿捐粮以备不时之需的做法,已然发生了变质。彼时,所谓的向义仓“捐粮”,实际上已经沦为了一种苛捐杂税,这无疑给广大百姓增添了沉重的负担。
在隋文帝那个时期,天下总体而言还是处于太平的状态。虽说百姓们手中所拥有的积蓄并不算多,可日子也还能勉强维持下去,倒也能平平淡淡地过着生活,不至于过不下去而陷入困境。
然而到了隋炀帝执政之时,又是兴修运河,又是征讨高句丽,各类大型工程接连不断地开展起来。如此种种,使得百姓们原本平静的生活被彻底搅乱,变得混乱不堪、一塌糊涂。
百姓们都饿着肚子,可义仓却未向他们开放。原来隋朝有严格规定,非得有皇帝的旨意下达,义仓的官员才能够开仓放粮。要是谁敢私自开仓救济百姓,那可是要被论罪处死的。
故而,即便百姓们已饿得奄奄一息,那装满粮食的义仓却依旧大门紧闭。看守义仓的官吏们其实也并非毫无怜悯之心,只是他们肩负的职责仅仅是看守义仓,而非去赈济灾民。若他们擅自做主开仓放粮,恐怕自己的脑袋可就保不住了。
因此,在隋朝的后期阶段,各地纷纷涌现出层出不穷的农民起义。并且,差不多每一位起义的领导者,都将目光聚焦在了那个存有无数粮食之处——义仓。
罗艺同样无法置身事外,他也得遵循相关情况或者规则之类的,不能成为那个特殊的、可以被排除在外的存在,总归就是和其他人一样,在这件事或者某种情形面前,他也得被涵盖其中,不能搞特殊,也得按要求来呢。
说来着实颇具讽刺意味,罗艺起初妄图去诬告李景有谋反的行径,未曾料到,时过境迁,现如今他本人却做出了背叛隋朝这般大逆不道之事,真可谓是世事难料,其自身行径与当初对他人的构陷形成了鲜明且极具讽刺的对比。
罗艺自身武艺极为高强,且擅长作战,凭借这些优势,其威望也随之渐渐变得很高。而后,当目睹各地纷纷起兵对抗隋朝之际,罗艺心里便也萌生出了想要从中分得一些利益的想法。
当然了,抱有这种想法的可不止罗艺一人,那些跟他一同驻守在此的其他人,同样也有着这样的想法呢。
在得知相关消息后,罗艺萌生出先下手为强的念头。要知道,罗艺向来战功赫赫,在众人之中本就有着颇高的威望。如此一来,相较于其他人而言,在谋划自立这件事情上,罗艺无疑是更具优势的。
罗艺事先放话道:“咱们这些人在平叛之事上成效显著。但瞧瞧那府库里,粮食与财物堆积得如同小山一般,可百姓们却分毫都享用不到。这能算是体恤百姓的做法吗?”
罗艺讲的那一番话,实实在在是说到了百姓们的心坎当中。就因为这样,罗艺的威望变得越发大了起来。再后来呢,罗艺趁着郡丞前来迎接他自己的这个时机,出其不意地就把郡丞给抓捕起来了。
事情发生得太过突然,而且罗艺向来威望颇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其他将领思索一番后,觉得也没什么别的更好的选择了,于是便干脆直接归顺了罗艺。
自那之后,罗艺便开始自立门户,凭借自身的实力与手段,在一方之地站稳了脚跟,进而发展成为一股极具影响力、不容小觑的割据势力,在当地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罗艺所占地盘横跨两州,实力颇为雄厚。其自身更是精通打仗之道,并且当地仓库中还存有诸多粮食。这般状况下,罗艺无疑成为了极为关键的一股势力,引得各方诸侯纷纷想要将其拉拢到自己一方阵营当中。
各方都妄图将罗艺拉拢到自己一方,而罗艺呢,他其实也在心里暗暗盘算着属于自己的那条出路究竟该何去何从,思索着怎样的选择才对自身最为有利。
罗艺并未急于去归顺某一方势力,而是始终在一旁观望局势发展。毕竟,各方都是割据一方的势力,都手握兵马、粮草充足,最终谁能胜出实难预料。说不定自己也有成为皇帝的运气呢,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急着去选择站在哪一方阵营,着实是没有太大必要的。
其次,罗艺心里也琢磨着,得好好瞧瞧究竟哪一方才值得自己去投靠。要是随随便便就选了阵营站了队,到时候万一发现不对想要反悔,那可就根本来不及喽。于是呢,罗艺这才思前想后了许久许久,最终才决定站到李家这边来。
接下来发生的事,想必大家都清楚啦。罗艺做出的这一次站队选择,可是给他带来了极为可观的收益。
李渊不仅封罗艺为燕王,而且赐予他李姓,将其归入李氏宗族之内,如此这般,着实是给足了罗艺面子。
在投靠李渊之后,罗艺为李渊的军队出了不少力,其中就包括破获刘黑闼军一事。彼时,罗艺亲自率领军队出征,与刘黑闼的弟弟刘十善展开激烈交锋,最终成功击败对方,而且还俘虏并斩杀了多达八千余人。
李渊在某一仗取得大获全胜的战绩之后,旋即派遣太子李建成继续对刘黑闼展开攻势。彼时,罗艺亦领兵前来协助李建成作战,双方配合之下,再度收获巨大成功。没过多久,刘黑闼便被成功虏获,且最终落得个被斩首的下场。
当罗艺刚开始投靠李渊之际,他实际处于一种观望的情形,对李家并不十分信任。故而罗艺提出要求,他会协助李渊的军队展开作战行动,不过他自己并不前往李渊所在之处,只是驻守在自己的本部,静候李渊这边下达的调令。
当下,眼见天下大局已然确定,罗艺便不再藏着掖着有所保留了。在刘黑闼死去之后,罗艺旋即主动提出请求,希望能够入朝去觐见天子。
李渊对于罗艺的态度自然是极为欣喜的。也正因如此,在罗艺入朝之时,便立刻受到了李渊极为热情的招待,种种优厚待遇尽显李渊的这份喜悦之情。
除李渊之外,太子李建成对待罗艺亦是极为热情。李建成如此热情相待,其目的可不单单是为了抚慰有功之臣,实则是企图将罗艺拉拢到自己一方,以此来扩充自身势力呢。
嫡长子通常会被立为太子,当时被立为太子之人便是依循此例。然而李世民并非太子,可大半的天下皆是由他与其部下奋力征战而得。如此一来,在太子眼中,李世民无疑是一个极为重大的威胁存在。
相较于李世民,李建成最为显著的不足无疑体现在兵权上。要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倘若李建成能够成功拉拢到一位手握重兵的大将,那么这对于其稳固自身储君的地位而言,无疑会起到相当大的助力作用,好处是十分明显的。
或许是源于当初一同攻打刘黑闼时结下的那份情分,又或许是急于求成、贪图功利,妄图凭借再一次正确的抉择来谋取荣华富贵。于是乎,这一回罗艺全然没了以往的谨慎作派,极为迅速地就站到了太子李建成那一方阵营之中。
史书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曾经李世民派遣了一位使者前往罗艺所在的军营。但令人不解的是,这名使者抵达之后,居然无缘无故地就被罗艺给狠狠地揍了一顿,具体是出于何种缘由,却并不明晰。
仔细想想他投靠太子这件事,咱们不难推断出来。李世民派出的使者竟然挨了揍,这十有八九就是罗艺给李建成递上的一份投名状呢。毕竟罗艺如此对待李世民的使者,分明就是对李世民的不尊重,而这实际上就是在变相地向李建成表达讨好之意。
显然,李建成听闻此消息后是何等的欣喜,与之相对的,李世民在听到同样的这个消息时,便有着与之程度相当的恼怒之情。
然而,彼时距离那场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尚有一段时日,故而罗艺并未察觉到任何危险的气息。在那段时间里,他依旧是一副春风得意的模样,全然没有意识到即将到来的风云变幻可能会对他的人生造成巨大的影响。
罗艺与李世民之间存有矛盾,然而这却未对罗艺的仕途造成影响。李渊实际上并不在意有哪位大臣坚决地站在太子一方,即便其因此对李世民表现出无礼之举也无妨。说不定,李渊还挺乐意瞅见那个功劳颇高、有震主之势的儿子时不时地遭遇些挫折呢。
在那之后,突厥屡屡对边境发起侵扰之举。而罗成凭借着自身能征善战的卓越能力,获派前往边境承担镇守之责。由此不难看出,罗成是相当受李渊所信任的,不然也不会在面对突厥侵扰边境这般情形时,将如此重要的任务交托于他。
最终的胜利者是李世民,如此一来,罗艺的处境便变得尴尬万分了。
尽管李世民呈现出一副对过往之事不再追究的姿态,可罗艺心里却始终无法踏实下来。要知道,此前他做事做得太过分了,居然殴打了李世民派来的使者,这无疑是狠狠打了李世民的脸面。按照常理揣度他人的话,罗艺压根就不相信李世民会发自内心地饶恕自己。
其次,自己与魏征等人存在差别。魏征他们属于文臣,即便以往曾有过对李世民不利的行为,其实际造成的危害程度也是相当小的。但自己身为武将,手中握有兵权,相较那几位文人而言,自己能够给李世民带来的威胁可就要大得多了。
因而,尽管李世民为罗艺增添了封邑,并且授予他开府仪同三司这般的荣誉,可罗艺心里却始终是惶恐不安的。在他看来,李世民定然会在日后找机会跟他算总账,对他实施报复之举,这让他整日忧心忡忡。
李世民内心究竟作何想法,我们无从知晓。不过那罗艺可就有意思了,成天跟假想敌似的,仿佛在和空气展开一场激烈的智斗,弄得自己疲惫不堪。到最后,罗艺心里琢磨着,算了,干脆起兵造反得了吧。
随后,罗艺便着手展开准备事宜。起初,他对外谎称是奉了旨意要前往京城,接着在率领军队奔赴京城的路途之中,顺势占据了豳州之地,由此开启了他相关行动的第一步。
罗艺盘算着要把豳州当作自身拓展势力的根据地,进而不断扩充自身的势力范围。而在朝廷这边,当得知罗艺意图造反的相关消息后,其反应速度也是极为迅速的,立马就有了相应的应对举措。
李世民委派长孙无忌与尉迟恭前往平叛罗艺的叛乱之举。然而,在长孙无忌和尉迟恭所率大军尚未抵达目的地之时,罗艺的部众们便已着手商议起反对罗艺之事。尽管罗艺事先察觉到了部下们的谋划,可到头来依旧败在了部下们的手中。
罗艺慌乱不已,竟妄图逃往突厥之地。可他身边之人哪肯随他同去,随着他离突厥越来越近,身边相随之人也越来越少。最终,罗艺被自己近身的部下杀害了。如此一来,长孙无忌与尉迟恭赶过去,却扑了个空,啥也没捞着。
李世民面对罗艺的叛变行径极为恼怒,一怒之下对其施以严惩。不但将罗艺满门尽皆诛杀,甚至连罗艺的弟弟,也没能逃脱厄运,同样被李世民下达了处死的命令,足见李世民对此次叛变的愤怒程度。
由于罗艺最后走上了造反这条路,这便使得我们没办法去猜测这样一种情况:要是罗艺未曾选择造反的话,他是不是能够存活下来呢。毕竟事实是他已经造反了,没造反时的生存可能性也就无从知晓了。
在李世民尚未登基称帝之时,其实李靖是能够避免把与李世民的关系搞得那般僵的。毕竟他既有赫赫战功,又具备非凡能力,对突厥更是有着强大的威慑力。倘若他还如同以往那般,不急于去明确站哪一方阵营,那么不管最后是谁登上皇位,他都能够维持住原先的地位,并且赢得新皇帝的信赖。
很遗憾,这一回他实在是太急于去站队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