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浦之战,一场大风为何差点吹断了东吴国运?

转转历史迷 2025-01-17 13:41:25

在隆冬这个时节,长江的江面上常常会出现大风天气的情况。每每到了寒冬腊月,长江之上,那大风便时不时地呼啸而起,给江面上带来阵阵凛冽之感,大风天气在此时的长江江面可以说是较为常见的了。

这件事是大家都知晓得很清楚的,每个人心里对此都有着明确的认知,不存在谁不清楚的情况呢,反正就这件事儿而言,是众人都非常明白的啦。

就好比当年赤壁之战那时候,倘若没有那场适时刮起的大风,助力周瑜去火烧曹操的战船,那最终的结果,没准还真就如诗句所说的“铜雀春深锁二乔”了呢。

而在这一回的洞口之战进行之时,就在那一天,居然刮起了一股颇为怪异的风。

然而这一回,那股诡异的风,险些就断绝了东吴的国运。

史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就在那特定的一天,长江之上狂风肆虐,风势格外强劲。瞧那东吴一侧用来拴系船只的缆绳,在这般大风的强力吹拂下,竟然无一幸免,全部都被生生地吹断啦!

随后,东吴的那些战船,在众人皆毫无防备之际,竟被这突如其来的一股大风,径直从江南之地一下子给吹到了江北那边去了……

再看江北这边的情况,魏军当时着实也有点懵住了。不过,当瞧见这送上门来的获取战功的大好机会,那肯定是不能白白放过。紧接着,魏军便快速展开行动,就连已然患病在身的张辽,在这个时候也毫不犹豫地带头朝着前方冲了上去呢。

在慌乱仓促之际,东吴的船队原本就已被吹得阵型大乱。而就在此时,魏军又突然发动袭击,如此一来,东吴船队遭受的打击无疑是沉重的,损失极为惨重,可谓是陷入了极为不利的艰难境地。

经过一番短暂的交锋,船上那数千名士卒,差不多全被魏军给消灭光了。与此同时,东吴一方的船只,也被魏军成功缴获,进而沦为了魏军所拥有的战利品。

就这么着,一场怪风袭来,东吴的船队瞬间便遭遇了大麻烦。瞧啊,在那长江的江面上,东吴原本严密的防线,一下子就破开了一个硕大无比的缺口!

后世对于这一夜究竟发生了何事,其实一直存有疑问。要知道,东吴向来以擅长水战著称,其可是靠着水军才得以建立国家的!而且像这样的大风天气,对于东吴而言,也并非是初次碰到。

船队的缆绳竟被一股大风给生生吹断了,而后那船就直接被这大风刮到了对岸去……瞧瞧这事儿,如此明显的低级错误,无论从哪个角度去考量,似乎都不应该是向来行事谨慎的东吴会犯下的。

于是,后世便有人作出这样的猜测:此次混乱的背后,没准儿正是曹休暗中所为。说不定在开战前夕,曹休就已买通了东吴那边的部分人员,让他们在缆绳上做了手脚,这才致使出现了这般乌龙之事。

史书之上并未对具体真相有任何记载。并且,就东吴方面而言,事后或许也未能查明究竟是怎么个情况。说到底,那一晚着实是混乱至极,以至于诸多事宜都变得模糊不清,难以确切知晓其中真实的来龙去脉了。

并且,相较于去查明其背后所存在的原因,实际上最为关键的地方,在于怎样去抵御魏军在接下来所发动的突袭行动。

在吴军船队遭受重创之后,魏军这边迅速做出行动,组织起了上万人的队伍,由将军臧霸负责统领。这上万人搭乘着五百艘小船,以风驰电掣般的速度成功渡过长江,径直朝着长江南岸的江苏镇江奔杀而去。臧霸此次突袭的速度异常之快,致使东吴在这一带所布置的守军,转瞬间就有数千人被杀伤,损失堪称十分惨重。

要是臧霸带领魏军成功渡过河,并且能在长江南岸稳稳地站住脚,那接下来魏军位于东线的主力部队便会马上渡过长江。用不了一天的时间,魏军就能直逼建邺城下,紧接着不费什么力气就能将东吴的政治中心给拿下了。

在曹休看来,胜利已然近在咫尺了。仿佛那胜利的曙光就在不远处闪耀着,触手可及一般,胜利的态势对他而言,就好像只差临门一脚,马上就能将其牢牢握在手中,一切都显得胜利在望了。

然而恰恰就在这样关键的时刻,东吴这边,竟有两个人挺身而出,成功将这一局面给挽救了过来。

有这样两个人,其中一位名叫徐盛,而另外一位则是全琮。

在《三国演义》里,这两个人实在是太容易被人忽略了,鲜有人会去注意到他们。然而在真实的历史记载中,就在那关键的一刻,恰恰是他们所展现出来的无比勇敢,径直将东吴的国运给扭转了过来。

在徐盛与全琮二人的引领之下,没过多久,东吴这边便迅速着手重新构建防线了,不多时,这重新组织起来的防线就正面迎上了臧霸发起的冲锋,双方就此形成了正面对峙的态势。

凭借着他们拼死的作战,魏军那来势汹汹的冲锋终究是被成功阻拦住了。至于臧霸,到最后也未能率领军队成功冲过长江,更是没办法在长江南岸扎稳根基、站稳脚跟。

就在魏军成功击退臧霸之时,吴军方面反应迅速,旋即派遣了诸多船只赶来给予支援,如此一来,先前被魏军冲破的防线缺口便再度被补上了,防线又恢复到了相对完整的状态。

到此为止,因大风天气而引发的这场危机,总算是安然无恙地度过了,整个过程虽令人揪心,但好在结果是有惊无险,顺利地熬了过来。

从那之后,东吴这边针对长江防线展开了更为严密的布置,各个环节都安排得妥妥当当,再也没有出现任何可被人抓住的漏洞。在这种情况下,魏军若妄图强行渡过长江发动进攻,那难度简直就如同要登天一般,几乎是不可能达成之事。

就这样,在又经历了一段僵持对峙的时间后,天气渐渐转暖了。伴随气温不断回升,魏军的粮草补给渐渐所剩无几。而且气温升高之后,魏军阵营中也更易爆发瘟疫。除此之外,在同一时期的中路以及西路这两大战场上,魏军同样未获得什么明显的进展……

最终,由于曹丕下达了命令,处于东线的魏军不得不选择撤回去。就这样,在曹丕旨意的驱使下,东线魏军的行动只能是撤回,别无他法。

就在东线战场已然分出胜负之际,魏军与吴军这双方,实际上还各自存在着一个尾声部分呢。

在魏军一方,曾经于逍遥津之战威震天下的张辽,最终因病离世。想那一夜,即便身处大风之中,张辽的表现亦是极为英勇无畏。然而此次,他虽英勇却未能助力魏国赢得胜利。或许正是因为那夜的风太过猛烈,使得张辽的病情急剧加重,最终无力回天。

最终,伴随着战争的落幕,张辽在江都走完了他的一生,因病溘然长逝。

在那个狂风呼啸的夜晚,长江之上,张辽迎来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战,就此完成了属于他的谢幕之战。大风肆虐的那个晚上,张辽站在长江之上,演绎了他人生落幕前的关键一战,为其一生的征战画上了句号。

吴军这边,徐盛与全琮这两位将领在此次战役中拼死抵御臧霸。待战事结束之后,他们二人的英勇表现得到了孙权的高度认可,孙权对其大行奖赏之举,不仅给他们加官,还让他们得以进爵。

此战过后,孙权一眼就看中了全琮,对其大力提拔。数年时间转瞬即逝,全琮又有了新的身份,他迎娶了孙权的长女孙鲁班,如此一来,全琮顺利踏入了东吴的权力核心圈层之中,在东吴的政治舞台上占据了重要位置。

因此,在东吴后续的故事发展进程里,此人将会成为极为关键的一个角色。其在东吴未来所发生的诸多故事当中,势必会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呢,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存在哦。

就在东线战场胜负已见分晓之际,中线战场实际上同样也已经决出了胜负。

在中线战场上,其所处的位置正是声名远扬的濡须口那一片区域。也正因如此,这一场战役在后世的时候,常常会被人们称呼为“濡须之战”。

当时的那座战场上,魏军一方担任统帅之职的,乃是魏军老一辈将领里所剩无几的曹仁。而在开战前夕,东吴这边呢,孙权做出安排,派遣了朱桓,让其全面负责濡须口这一区域的防守相关事宜。

然而与此同时,这一场战役,通常还会被人称作是“第三次濡须之战”呢。

曹操在世之时,曾有过两次亲自率领兵马进攻濡须口的经历。到了此次,换成曹仁主攻濡须口,如此算来,这已然是曹魏集团针对此地展开的第三次强力进攻了。

并且在未来的日子里,此地还将会上演第四次濡须之战。

那么,在历史上,曹魏集团究竟是出于何种缘由,非要与濡须口死磕到底,又为何非要对这个地方展开强攻行动呢?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