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40年之际,孙权的太子孙登因病离世。在弥留之际,孙登向孙权推举其第三个儿子孙和来担任太子之位。
在孙登离世后的次年,孙权便将孙和册立为太子了。
然而,在孙和被册立为太子之后,孙权却对其四子鲁王孙霸极为宠爱。这二人都居住在皇宫之中,所享受的待遇亦是相差无几。
于是,一场持续良久的夺嫡斗争就此展开。这场涉及政治层面的风波,在后来被人们称作两宫之争。鉴于东吴太子所居之处为南宫,而孙霸又被封作鲁王,所以这一夺嫡斗争还有另外一个称谓,那便是南鲁党争。
此次风波所造成的影响极其严重,诸多朝中重臣皆因此丢掉了性命。在此情形之下,孙权别无他法,最终只能废掉太子孙和,并且赐死鲁王孙霸,进而改立其小儿子孙亮为太子。
东吴出现了幼主继位的情况,而这一场景在间接层面上,催生出了东吴后期一连串的政治动荡局面,给东吴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不稳定因素,使得其政治局势在这一时期变得格外复杂且动荡不安。
那么,两宫之争究竟是如何激化至这般地步,以至于孙权都难以把控局面进行收场的呢?在太子与鲁王相互争斗的整个过程里,究竟存在着哪些势力在其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呢?
孙权先是废了太子,接着又赐死鲁王,随后立幼子孙亮作为继承人,这般举动乍一看似乎是让这场风波画上了句号。可实际上,这场风波真的就被孙权这样给彻底终结掉了吗?
若想明晰两宫之争的来龙去脉,那就得从先前太子孙登临终之前的情形说起啦。这太子孙登在临死之际的种种状况,其实和之后发生的两宫之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搞明白那场争斗的关键起始点呢。
公元241年,太子孙登不幸病逝。在临终之际,他特意呈上奏疏。在奏疏里,他恳请孙权切莫过度沉浸于悲伤之中,并且提及弟弟孙和,称其才能卓越非凡,是能够胜任储君之位、继承担当此重任的合适人选。
孙权的第三个儿子是孙和。在这之前,孙权的二儿子孙虑已然离世。如此一来,在孙登故去之后,孙和便成为了孙权膝下的长子。
孙登担任太子之时,孙权对孙和极为宠爱有加。彼时,就待遇方面而言,孙和与孙登相较,几乎不存在什么差异呢。
孙和本就是长子的身份,而且长期以来一直深受孙权的喜爱与宠溺。在这样的情形之下,他能够成为储君,那真的是再自然不过、顺理成章的一件事儿了,仿佛一切都水到渠成一般。
公元242年的时候,孙和获立成为了太子。然而就在同一时期,孙权却渐渐对四儿子孙霸极为宠爱起来。
孙和刚被立为太子不久,其在东吴的根基尚浅,并不稳固。鉴于此情形,东吴诸多大臣担忧会由此引发夺嫡方面的争斗。于是,不少大臣纷纷向孙权进谏,提议将四皇子孙霸封王,并让其迁出皇宫另行居住,以此来避免可能出现的纷争。
有人提出要削减自身所享有的待遇,这事儿要是让孙霸知道了,他心里头必然是不痛快的,进而就对太子心生怨恨起来,从此便开始记恨上太子了呢。
原本,孙和已然被立为太子,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孙霸心中对孙和有所记恨,其实也难以有什么实质性的举动。然而,有一个人的出现却让局势发生了转变,此人便是孙权的长女,也就是那位公主孙鲁班。
毫不夸张地讲,两宫之争的挑起者正是这个孙鲁班。
两宫之间的这场争斗,大体上能够划分成四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主要由孙鲁班主导,其活动范围集中在宫廷内部。而到了第二个阶段,斗争态势已然发生变化,开始蔓延至朝廷之上。此时以全琮为代表的鲁王党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得矛盾不断加剧,逐渐发展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在第三个阶段时,陆逊不幸被卷入泄密一案,最终悲愤离世,同时还有数人也牵涉其中,局面由此变得失控起来。而到了第四个阶段,这可视为前面三个阶段的后续影响,孙权先是废黜了太子,接着赐死鲁王及其党羽,随后立小儿子孙亮作为储君。
若要对孙鲁班进行介绍,那就得先简要阐述一下孙权后宫的相关情形。
孙权的夫人众多,而在这诸多夫人里,他最为钟爱的当属步夫人。据《三国志》记载,步夫人凭借着出众的美貌获得了孙权的宠幸,在后宫之中,她所受到的宠爱无人能及,可谓是独冠后庭。
不过步夫人并未育有儿子,仅有两个女儿。其中一位是孙鲁班,她的乳名叫做大虎;另一位则是孙鲁育,其乳名唤作小虎。
步夫人极为得宠于孙权,孙权起初是打算将步夫人册立为皇后的,然而这一想法却遭到了大臣们的纷纷反对。面对此种情形,孙权无奈之下,只得暂且将立后的这个计划往后推迟了。
然而,孙权的心意众人皆是知晓的。也正因如此,在宫中,大家都将步夫人称作皇后呢。
公元238年的时候,步夫人离世而去,这让孙权陷入了极度的悲痛之中。在他所颁布的诏书里如此写道:“朕实在是悔恨啊,恨自己当初没能坚定心意,早早地将步夫人册立为皇后。”孙权对自己曾经未坚持立后的做法深感懊恼。
孙权因着对步夫人的那份感情,对步夫人所生的两个女儿极为宠爱。而这份宠爱,恰恰给孙鲁班创造了能够干预朝政的契机,让她得以在朝堂之事上有了插手的可能。
孙和的生母王夫人同样极为得宠。有说法称,其受宠程度在宫中仅次于步夫人呢,可见王夫人在当时也是颇受君主的喜爱,在一众后妃当中有着较为特殊的地位。
彼此相近的情况下,就自然而然会产生比较。或许正是基于这样的缘由,孙鲁班对王夫人极为厌恶,心里满是讨厌之情呢。
依据母凭子贵的常理而言,孙被立为了太子,如此一来,他的母亲王夫人被册封为皇后也是迟早的事情。
孙鲁班对王夫人满心厌恶,心里自然是极不情愿看到王夫人的儿子孙和登上皇位继承大统的。于是,她便动了别的心思,转身去全力扶持鲁王孙霸,希望能借此达成自己所期望的局面。
孙鲁班最初是嫁给了周瑜的长子周循,然而可惜的是,周循过早离世了。此后,孙鲁班改嫁于全琮,也正因如此,在历史记载当中,她还有一个称呼,那便是全公主。
全琮这人,亦是后来那场两宫之争的参与其中者。
恰好,孙和的太子妃乃是张承的女儿,也就是张休的侄女。张承与张休这兄弟俩的名气相对没那么高,大家只需知道,他们二人是张昭的儿子便可以了。
乍看之下,这一婚姻关系似乎与夺嫡之事并无关联。可实际上,太子妃的那位叔叔,曾经和孙鲁班的二婚丈夫全琮之间,是结下过仇怨的。
这事儿得从数年前的芍陂之战讲起。在那场战役当中,是由全琮率军进行作战的。
在当时那场战争里,顾雍的儿子顾谭、顾承参与其中,张昭的儿子张休同样投身战事,另外,全琮的子侄辈们也在参战之列。
在交战过程里,魏军一度占据上风,形势对己方颇为不利。然而顾家兄弟与张休毫不畏惧,他们鼓足勇气、全力以赴地发起攻击,凭借着顽强的斗志和出色的战斗能力,成功地遏制住了魏军那来势汹汹的进攻势头。
在战场局势出现逆转的情况之下,全家的数位子弟挺身而出,向着敌军奋勇地发起冲锋。他们凭借着无畏的勇气和顽强的斗志,与魏军展开激烈交锋,最终成功击退了魏军,使得战局得以扭转。
待到事后评定功绩之时,朝廷方面觉得在当时那种特定情形之下,能够成功遏制住魏军不断进逼的势头,此等功绩相较而言更为重大;而单纯将魏军击败这一功绩呢,与之相比则要稍小一些。
因此,顾家的兄弟以及张休获得了偏将军的提拔任用,相比之下,全家的子侄所得到的提拔仅仅是裨将这一职位而已。
全琮及其子侄们皆对此事心怀不满,他们觉得,既然是自家人成功击退了魏军,那理应获得更为丰厚的奖赏才是,可实际情况却并非如他们所期望的这般,故而心中满是愤懑之情。
太子妃的娘家乃是张家,于情于理,张家自是站在太子孙和这边的。毕竟有着太子妃这层关系在,张家的立场不言而喻,当然是与太子孙和紧密相连,在诸多事宜上,都会坚定地站在太子孙和那一方呢。
在太子孙登尚在人世之时,孙权特意挑选了诸葛恪、顾谭、张休以及陈表这几人,让他们担任太子的幕僚。这几人由此便共同构成了一个群体,在当时被合称为太子四友。
孙和之所以能得到顾家兄弟顾谭、顾承的拥护,原因在于孙登在临死之前举荐了孙和出任太子一职,正因如此,顾家兄弟便自然而然站在了孙和这边,对其太子之位予以支持。
全琮见自己的仇人都站在太子孙和那一方,而自己的妻子又一心想要支持鲁王,如此情形下,全琮自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站在鲁王这边,与太子孙和形成对立之势。
并且,全琮这一整个家族都是东吴的本土人士呢。在孙策进入江东之时,全琮的父亲可是第一批就去投靠孙策的。
全家的地位与朱张陆顾这四大家族相比,实在是相差甚远,全然没法与之相提并论。而且全琮自身的才干能力,和陆逊、顾雍比起来也是有所不及的,也正因如此,全家在地位上便始终逊色于那几个家族。
在这样的处境之下,人往往更容易萌生出弯道超车的念头。毕竟太子有着正统的名分,拥护他的人不在少数。而若是选择支持另一个皇子,那可就得冒着风险了,不过一旦赌赢了,便能获取极大的富贵。
在此阶段,朝中已然隐隐出现了两大阵营之分。就太子这边而言,有着曾经前太子的幕僚,像顾家兄弟便在其列。同时,太子妃的娘家张家也站在太子一方,除此之外,还有诸多一心维护正统的大臣也力挺太子。
在鲁王这边,所涉及的主要人物是全家以及全公主孙鲁班。
需要特别留意的是,太子那一方尽管人员众多,然而真正给予太子支持的,大多是些行事稳重、经验丰富,且在朝廷之中已然颇具地位的资深老臣。
正因为他们拥有颇高的地位,反倒在皇子之间的诸多事宜上不便过多地去进行干预。毕竟所处地位特殊,过多插手皇子间的事情,很可能会引发一系列不必要的麻烦与争议,所以只能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好干预得太过。
鲁王党这边动作极为迅速,率先行动起来的乃是全公主。曾有一回,孙权身染重病,情况颇为严重,就在这样的时候,太子孙和前往宗庙所在之处,进行上香祭祀的活动。
太子妃的叔父张休,其住所距离宗庙颇为相近。在太子完成上香的事宜之后,便顺道前往张休的家中,在那儿稍作停留,小坐了一阵子。
上班时偶尔偷偷懒、摸下鱼,按说也算不上什么特别严重的过错。可要是把“太子”“皇帝病重”以及“太子妃娘家”这几个关键词凑到一块儿的话,那可就容易让人忍不住浮想联翩了。
全公主在知晓此事后,赶忙跑去跟孙权添枝加叶地禀报起来:“爹,您生病的那几日,我那弟弟也不知跑到太子妃的娘家去商议什么事儿呢,在那儿一聊就是好长时间。”
孙权向来就是个疑心颇重之人,当听闻了那番话后,不由自主地对太子心生猜忌起来。而后,全公主又向孙权提及,在他病情严重的那段日子里,王夫人老是呈现出一脸喜悦的神色,这更是让孙权对相关之事疑虑重重。
孙权气得大发雷霆,对着王夫人就是一顿痛骂。这可把王夫人吓得不轻,在之后的日子里,她一直处于极度的恐惧之中,没过多久,便因内心的忧郁无法排解,最终不幸离世。
在王夫人离世之后,孙权与其儿子之间的情谊愈发变得冷淡起来。此前或许尚有几分温度的父子关系,随着王夫人的故去,就如同那逐渐冷却的炭火一般,仅剩下了疏离与冷漠,彼此间的相处也不再似以往那般。
然而,在这一特定阶段,两宫之间的争斗仅仅被限制在宫闱的范围之内,并未对朝堂方面产生什么波及和影响。
在公元243年11月的时候,丞相顾雍离世了。顾雍一直以来都在辅佐孙权,其性格特别端庄且稳重。也正因如此,孙权对顾雍极为敬重,顾雍在辅佐孙权的岁月里,以自身独特的人格魅力及行事风格,赢得了孙权这份深深的敬意。
东吴的朝堂之上,顾雍的离世无疑如同抽走了一块极为关键的压舱石。他曾在朝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稳定作用,其存在犹如定海神针一般。如今他一去,东吴的朝堂便少了那股能稳稳镇住局面的力量,着实令人惋惜。
在顾雍离世后不久,全琮便一手掀起了一场冤案。其声称在当初芍陂一事上,顾承与张休是靠着和陈恂相互串通,以此来夸大他们所立下的功劳。
彼时孙权已然对太子心生疑窦,如此情形下,又怎会轻易放过身为太子妃叔叔之人呢?于是乎,这桩案子便被迅速且从严地进行了处理,丝毫没有任何姑息的态势。
顾承与顾谭乃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然而,不幸的是顾承因犯事而被依法治罪,而作为其亲兄弟的顾谭也未能幸免,受到了此事的牵连,最终也被关进了监狱之中,落得这般境遇实在令人叹息。
顾谭这个年轻人是很受孙权喜欢的,要不然在当初的时候,孙权怎么会让他去担任孙登的幕僚呢,显然是孙权对顾谭颇为赏识,才会做出这样的安排。
故而,孙权本就存了放过顾家兄弟的心思,他期望顾谭能在朝会之上主动承认错误,如此一来,他便能够借着这个契机顺势而下台阶,进而对顾谭予以赦免。
谁能想到顾谭正值年轻气盛之时呢,在朝会那样的场合下,他居然直接讲出这样一番话:“陛下,这谗言恐怕是要兴起来啦!”
顾谭公然对孙权加以指责,就在这之后,马上便有人呈上奏折,奏折中称顾谭的行为乃是对皇帝的污蔑,按照律例,这样的行径应当被处以死刑。
顾谭这般不识抬举,可着实把孙权给气得不轻。不过一想到顾谭的祖父顾雍,孙权终究还是狠不下心来要了顾雍大孙子的性命,最后只是将顾家兄弟以及张休全都流放到交州去了。
孙和遭受了极大的损失,这损失就来自于顾家兄弟以及张休被流放一事。对孙和而言,顾家兄弟和张休本是极为重要的存在,他们的流放无疑使得孙和在诸多方面失去了有力的支持,进而给他带来了极为沉重的打击,这损失不可谓不巨大。
在皇子争嫡的局势下,像顾雍、陆逊这般有着重要地位的大臣,是不宜轻易参与其中的。故而不少大臣在选择站队时,采取的方式是将自家儿子送到太子或者鲁王那边去当差做事。
因此,像顾谭、张休这类人,辈分相较于那些老臣要低一辈,然而他们进入仕途的时间却比普通官员子弟更早,并且极为受孙权的赏识。如此一来,他们着实是很适宜相互亲近、抱团发展的对象。
太子一方再度遭受极为沉重的打击。于此阶段当中,那场斗争已然严重蔓延至朝堂之上,朝堂的局势也因之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各方关系变得越发紧张复杂起来。
在接连遭受打击之后,孙和内心开始慌乱起来。紧接着,他做出了一件极为愚蠢的举动,那便是去收买在孙权寝殿当值的宫人,这一行为无疑是将自己置于更加不利的境地。
在顾雍离世后的次年,孙权将丞相之位封给了陆逊。陆逊本就出身于士族之家,其性格沉稳持重。平日里,他较为倾向于儒家所倡导的德治理念等相关方面,基于此,在关于太子这一正统之事上,陆逊自然也是持支持的态度。
早在黄龙年间,孙权便已巡幸建业。彼时,太子孙登留在武昌,政务方面则由陆逊进行辅佐处理。
事实上,由此便能够看出,孙权对陆逊是极为信任的。正因为这份信任,他才放心让陆逊始终去辅佐太子呢,全然不会去忌讳权臣与太子之间有过多的私人交往这种情况。
在孙登离世之后,陆逊仍旧驻守在武昌,未能与孙权处于同一地方,而是一直保持着异地相隔的状况,二人无法像往常那般处于同一区域内,这种异地的状态持续了一段时间。
起初,陆逊并未向孙权进谏什么,可对于大臣们送儿子到太子或鲁王身旁的做法,他内心是极为反对的。在他看来,这可不就等同于在二者之间选边站队了嘛,这种行为实在不妥当呢。
在当时的情况下,陆逊特意写了一封信去规劝全琮,信中的内容大致是这样表述的:“要是孩子自身具备足够的能力,那么根本无需担忧不能得到重要的任用。可要是安排孩子前往两宫那边去任职做事的话,说不定还会因此而招惹来一些意想不到的灾祸。”
陆逊对全琮所说的一番话,就事理层面而言,确实是正确无误的。其话语所蕴含的道理经得住推敲,在相应的情境之下,有着充分的合理性,是符合客观实际情况且颇具见地的呢。
然而在全琮眼里,所谓“子弟要是真有才华,就不用担心不被任用,所以不应该私自外出谋求荣耀与利益”这样的言论,完完全全就是那些士族子弟不切实际、说风凉话的体现,根本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嘛。
陆家、顾家那可是大族,人家的子弟,甭管有没有才,都能被安排得妥妥当当的。可我们呢,不过是普通家族罢了,哪能和人家相比,根本就没那样的条件和能耐去做这些安排呢。
尽管陆逊对全琮进行了劝导,可全琮压根就不会去改变自身的立场。无论陆逊如何劝说,全琮都坚定地维持着原来的态度,丝毫不为所动,依旧坚守着自己原本的立场,陆逊的劝导终究没能让全琮有任何改变的迹象。
陆逊担任丞相的时日并不算长,没多久呢,他的侄子陆胤便给他带来了一则极为劲爆的消息,那便是:至尊竟然打算废掉太子,转而册立鲁王!
陆逊怎会不清楚孙权那多疑的性情呢?以他所处的地位而言,原本是不应当轻易就立储之事发表看法的。也正因如此,在之前的两宫之争过程中,陆逊始终未对此事过多置喙。
然而,无罪而废掉太子,这可不是件小事,其严重性不言而喻。不管是从遵循礼法的层面去考量,还是着眼于维持政治局面稳定的角度来分析,陆逊都必然要进行进谏,实在是没有别的选择。
然而,就在陆逊的奏书送达建业之际,孙权顿时勃然大怒起来。
事实上,“换太子”这般话语,并非是孙权于朝堂之上公然讲出的,而是孙权在让左右侍从退下之后,特意避开众人耳目,只与杨竺私下里谈及的内容。
自己在私下里所说的那些话,陆逊他可是远在武昌啊,怎么会这么迅速就知晓了呢?这着实让人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毕竟相隔那么远的距离,消息传递应该没那么快才对,可他却这么快就知道了,真的是很奇怪呢。
在古代存在着两项极为严重的罪名,其一是“泄禁中语”,其二为“窥探帝踪”。不管是去探听皇帝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亦或是将皇帝所说过的话语,扭头就告知他人,这般行径均属于极为严重的罪行范畴。
那么,陆胤究竟是如何知晓孙权私下所说的话的呢?其传导链如下。
孙和暗中贿赂了孙权身旁的宫人,待孙权与杨竺私下交谈之际,那名宫人便悄悄藏到床底下,偷偷地听着他们的谈话内容。
居然偷听皇帝讲话,而后还把听到的内容传给太子,这得是多大胆啊!真好奇孙和到底给了这人多少好处,能让其如此“敬业”,干出这般行径来,也着实是让人意想不到呢。
杨竺属于鲁王党一员,那他必然会对鲁王加以夸赞,讲鲁王的好话,毕竟他是站在鲁王这一方的,出于党派立场等因素,说鲁王的好话也就成了很自然会发生的情况了。
王夫人事件以及顾谭兄弟事件发生之后,孙权对太子的观感已然大幅下降。在情绪上头的那一刻,孙权便宣称自己打算废掉太子,进而改立鲁王。
此人一得到消息,便赶忙汇报给孙和。孙和获悉此消息后,内心极为惶恐,经过一番思索权衡,觉得陆逊不仅地位崇高、权势颇重,而且向来深受孙权的信赖,于是寄希望于陆逊,盼着他能出面为自己求情。
就在这个时候,陆胤正要动身前往武昌。孙和得知后,便趁着无人注意,偷偷地去见了陆胤。孙和把相关的消息告知了他,心里盼着他能帮忙将这事儿转达给陆逊,期望陆逊能够出面为自己说上几句好话。
然而,当孙权讲这番话语之时,在场之人仅有杨竺以及一名未被孙权留意到的宫人。此点极为关键,可却未曾有人将这一情况告知陆逊。
屋里并无他人,可陆逊又是如何知晓的呢?这一疑问,使得孙权内心既惶恐不安,又满是愤怒之情。
陆逊知晓孙权有废太子的打算后,接连多次呈上奏疏,力劝孙权在关乎储君的这件大事上切不可轻易地改变主意、有所动摇。然而当下的孙权正被愤怒的情绪充斥着满心,陆逊所说的这些话,他压根就听不进去。
在陆逊看来,此时此刻,皇帝这般行事那可真是糊涂啦,无论如何都得把皇帝给劝住才行,绝不能任由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呢。
在孙权的眼中,自己的丞相居然在打探他的消息,就连他私下所说的话都能知晓。并且,这丞相还与太子相互勾结,也不清楚他们究竟勾结了多长时间,孙权不禁心生疑惑,陆逊这到底是存的什么心思?
陆逊接连呈上了好几份奏疏,其言辞愈发诚恳真挚,情真意切皆溢于字里行间。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陆逊奏疏里所展现出的这份诚恳程度越深,换来的却是孙权愈发强烈的愤怒情绪,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所以,面对陆逊所提出的进谏内容,孙权压根就没有予以采纳,反而是一次又一次地下达旨意对陆逊加以斥责。
公元245年的二月,陆逊遭遇了极为沉重的打击。彼时,孙权对他多次加以斥责,在这般重重压力与屈辱之下,陆逊满心悲愤,最终于该年二月不幸离世,一代英才就此陨落,实在令人惋惜。
此前存在“重要消息来源不明”的疑问,这使得孙权对陆逊的怒气一直未能平息。陆逊之子陆抗回来操办丧事之时,孙权竟让人拿着他人弹劾陆逊的各项条款,逐一地对陆抗进行质问。
好在陆抗表现得极为从容,将所有事情都一一分辨清楚,并且做出了合理的解释。要是没有他这般冷静应对的话,情况可就不妙了,说不定还会因此受到牵连呢。
陆逊身为士族子弟,然而在漫长的时间里,一直深受孙权的信任,孙权对他极为信赖,在诸多事务当中都对陆逊予以重用,陆逊也凭借这份信任,在相应的职责范围内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可算得上是孙权极为倚重之人呢。
孙权对陆逊的信任程度堪称极高,竟到了这样的地步:他专门让人给自己的印章刻制了一个副本,随后便将这副本郑重地交到了陆逊手中,如此举动,足见孙权对陆逊那份十足的信赖之情。
像孙权这般多疑且好猜忌之人,能给予那样的信任着实难得。然而,就是这一场风波,让陆逊彻底失去了孙权的信赖,以至于最后在悲愤交加之中离世而去。
如今陆逊已然离世,如此一来,那个能够有足够分量去规劝孙权的人,至此再也不存在了。在之前,陆逊还在的时候,多少还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可现下他不在了,这能对孙权进行有力劝诫之人也就彻底没了踪迹呢。
两宫之争发展到陆逊之死这里,已然达到了一个高潮阶段。从这时候起,整个局势便如同脱缰之马,完全失去了控制,朝着越发混乱且难以预料的方向发展而去。
然而,伴随东吴诸多重臣或离世,或因受牵连而被赐死、入狱,这使得东吴在一定层面上呈现出权力真空的状况。也正因如此,在随后的一段时期内,原本激烈的两宫之争,其激烈程度反倒有所降低了。
在那场两宫之争里,局势对太子孙和极为不利,他可谓是处处受挫。就拿相关人员的境遇来说吧,王夫人竟被吓死了,陆逊则是被气得丢了性命,顾谭兄弟以及张休都遭到了流放的惩处,还有吾粲,更是不幸地死在了狱中。
在之后的数年时间里,太子一方与鲁王那一方并未再度出现什么格外激烈的争斗情况。然而,就实际状况而言,太子已然丧失了孙权对其的信任,并且诸多原本能够给予其支持与助力的力量,也都渐渐离他而去了。
在两宫相争的进程里,太子一方与鲁王一方于朝廷之中大力拉拢诸位大臣,彼此展开激烈攻击,已然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就如史书中所记载的那般:“中外官僚将军大臣,举国中分。”呈现出双方对峙、阵营分明的紧张局势。
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就连孙权也已经没办法对其加以掌控了。
矛盾已然激化到了如此田地,不管最终是太子得以继承大统,还是鲁王登上皇位,那都必定会毫不留情地对自己的敌对一方展开清算行动。
经过几番慎重的权衡考量后,孙权心中暗自思忖,他发觉唯有在太子以及鲁王之外,重新确立其他的儿子来担当太子之位,如此一来,东吴才能够避免出现分裂的局面。
此次被孙权选中的儿子,其名为孙亮。
全公主乃是最初对太子展开行动的那个人,如今两党之间的矛盾已然激化到了如此严重的地步。一旦太子得以继位,那么她自己以及全氏整个家族,都决然不会有什么好的结局。
于是乎,孙鲁班便顺着孙权的心意,一个劲地夸赞孙亮,不断地在孙权面前说孙亮的种种优点,极力去鼓动孙权将孙亮立为太子呢。
鲁王怎样又有谁会去在意呢?只要太子未能继承皇位,那鲁王党便不会遭到清算整治。鲁王的死活又有谁会放在心上?
直至公元250年的时候,孙权终究是狠下心来,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那就是将太子孙和囚禁起来,至此,这件事情尘埃落定。
骠骑将军朱据和尚书仆射屈晃带领着百官,他们察觉到了某种类似废太子的迹象。于是,众人纷纷采用“泥头自缚”这般极具诚意的方式,恳切地请求孙权能够释放太子,希望孙权能改变相关的决定。
步骘之后担任丞相一职的是朱据,这人还是孙权运气不佳的女婿呢。朱据的妻子乃是步夫人的另一个女儿,也就是孙鲁育。
起初,孙鲁班存有谋害太子的心思,还企图拉上自己同母所生的妹妹一同行事。然而,孙鲁育果断拒绝了姐姐的这一提议,她与丈夫朱据的立场一致,均对太子予以支持。
朱据本就站在支持太子的一方,况且他身任丞相之职,肩负着维护正统的责任。从这两方面来讲,他理所当然地要去劝谏孙权,劝其不要做出废太子这样的举动啦。
然而,孙权心意已决,断然不会因他人的进谏就更改自己的想法。非但如此,孙权还对进谏之人加以指责,觉得他与屈晃纯粹是在无事生非,随后更是下令,分别对他二人施以杖刑一百的惩处。
在那件事情过后,屈晃遭到了罢免的处理,随后被遣返回了自己的家乡。而朱据呢,因为再次针对相关事宜进行劝谏,最终落得了被贬官的下场,被降职成为了新都郡丞。
在此次进谏之事里,并非仅有他俩受到了处罚。就像无难督陈正与五营督陈象,他们向孙权进谏后,落得个被灭族的下场;还有太子辅义都尉张纯,其在劝谏孙权之时,同样也没能逃过被处死的命运。
此次事件所引发的废黜之举波及范围极广,其影响蔓延至朝堂之中,致使数十人受到牵连,最终落得个被流放的结局,朝中局势也因之而发生了不小的动荡。
就在当年的七月,孙权做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他正式将太子孙和废黜,同时还赐死了鲁王孙霸。不仅如此,孙权还对几个在鲁王阵营里极为活跃、上蹿下跳的党羽痛下杀手,全琮的儿子全寄便在这被诛杀的人员之中。
就在当年的十一月份,孙权做出了一项重要决定,那便是正式册立孙亮为太子。至此,此前闹得沸沸扬扬的两宫之争,也就此画上了句号,完全宣告结束啦。
那么,这一场两宫之争难道真的就此画上句号了吗?它是否真的已经彻底谢幕,不再有后续的波澜或是潜藏的影响呢?一切似乎还存在着诸多不确定,让人不禁对此仍怀有疑问,真的已经完全结束了吗?
在孙亮刚刚被立为太子不久后,孙权的病情便日益加重起来。而孙亮的生母呢,正是孙权在其晚年极为宠爱的妃子潘夫人。
在孙权病重濒死之际,潘夫人十分“凑巧”地遭遇了不测。原来她平日里对待宫中之人极为苛厉,积怨颇多,以至于最终竟被宫人给刺杀身亡了,此事就发生在孙权病入膏肓、行将离世之时。
母强子弱的情况,无疑是存在隐患的。可仔细想想,在这其中所谓“强”的,难道仅仅只有潘夫人一人吗?显然不是,如此状况下所潜藏的问题,着实值得深思呢。
在孙权离世之后,全公主、孙峻以及全氏的族人,纷纷陷入争权夺利的漩涡之中。他们这般行径,对东吴的政治风气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破坏。而幼主得以继位,这一情况也给东吴的政权带来了影响深远的负面效应,致使东吴后续发展面临诸多困境。
在孙亮被确定为储君之后,全公主便将全氏家族中的一个女孩许配给孙亮做妻子,如此一来,全公主也就和这位未来的新君成功达成了利益方面的联盟关系。
在孙权离世之后,其位由孙亮继承。而全氏一族,由于乃是外戚的缘故,故而在当时极受尊崇,于诸多方面都享有特殊的待遇与地位,在当时的局势中,因着这层身份关系,有着颇为重要的影响。
然而,全氏一族实实在在收获的乃是富贵。在《三国志·嫔妃传》里有相关记载,彼时全氏家族当中,仅仅是获封侯爵的就多达五人,真可谓是“自吴兴起,其他外戚的显贵、昌盛程度都无法与之相比。”
两宫争斗,表面上看是太子与鲁王二者间的较量,可实际上,这场争斗背后所遵循的逻辑,跟孙和、孙霸他们本人压根儿就没多少关联。
有不少支持孙和的人,其出发点在于遵守礼法以及维护政治稳定,他们所维护的实则是太子这一身份。这些人态度极为坚定,然而他们与孙和本人之间却并未存在什么具体的关联纽带。
就鲁王党而言,其成员要么企图通过走捷径实现弯道超车,以谋求荣华富贵;要么就是单纯为了与孙和相互作对。因此,对他们来讲,只要能另外扶持起一位皇子便足矣,至于是不是孙霸,这对他们来说其实无关紧要。
故而,待到这场斗争落幕之际,无论是太子还是鲁王,皆未能成为最终的胜者。真正从中获益、成为赢家的,唯有全公主、全琮那一家子,还有像孙峻这般善于投机钻营之人罢了。
然而,他们所取得的胜利,却是以东吴政权加速走向衰亡作为代价换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