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一枚墨能用多久?看罢长见识!

八公山人看文化 2025-01-22 02:52:28

“廷珪墨”(唐末李廷珪)

王世国/文

书法家离不开墨,笔、墨、纸、砚被称为“文房四宝”。我国用墨的历史非常久远,早在史前的彩陶纹饰和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上就有用墨的痕迹;西周时期的刑夷创制了出“松烟墨”;秦墓中出土的墨块也表明当时已经有了一定规范制墨技术。汉代纸张的发明和毛笔的改进,大大促进了对墨的需求和广泛应用。

胡开文墨

魏晋时期,墨的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三国时曹魏的书法家韦诞就是那时的制墨高手,首开以贵重药物制墨的先河,使墨的色泽更为奇丽,还首创了捣胶和烟制墨法,所制的墨馨香扑鼻,具有防蛀防腐的特性,有 “仲将之墨,一点如漆” 的美誉。韦诞的墨与 “草圣” 张芝写的草书、左伯造的纸并称 “三绝”。

松烟墨

唐末五代战乱,墨工纷纷南迁,奚超、奚廷珪父子避乱,从易水渡江,定居徽州,那里即成为全国制墨中心。他俩制的墨具有“丰肌细腻,光泽如漆”、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的特点,深得李后主的喜欢和赏识。李后主特赐奚姓为李。

所以,凡古代书法家都是爱墨之人,宋代苏轼不仅爱墨而且还爱收藏墨,他自称“吾有佳墨七十丸,而犹求取不已,不近愚也。”宋神宗元丰元年,苏轼43岁时任徐州太守,其属徐州教授舒焕经常与苏轼酬唱交往。当他到苏轼多年收藏的墨后,对苏轼藏墨之精、收藏之丰,大为惊叹,于是写诗致意。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徽州老墨

苏轼读罢也特地和诗一首,即《次韵答舒教授观余所藏墨》,其中有诗句写道:“此墨足支三十年,但恐风霜侵发齿。非人磨墨墨磨人,瓶应未馨罍先耻。”磨墨书写,日复一日,光阴荏苒,不知究竟是人磨墨还是墨磨人。苏轼诗中的一番感慨,情真意切,发人深省。

古代书法家几乎每天都要与笔墨打交道,就像是现在人们每天要与手机打交道一样。长此以往,爱墨生情是很自然的事。当然,苏轼收藏墨只是因为喜好,并不是为了使用。

古代老墨块

43岁时,他自言收藏的墨已足够用30年,而他只活到66岁时就去世了。换句话说,他到死也用不完收藏的那些墨。的确,一枚好墨非常耐用。据说,一枚唐末李廷珪制作的“廷珪墨”,就是每天磨用,按日常书写信札的字迹大小,每天写5000字,也可以用上10年。

据宋代庄绰《鸡肋编》记载,北宋翰林承旨吴正仲书写一部《华严经》,他“半用廷珪(墨),才研一寸。其下四秩,用承宴墨,遂至二寸”。由此可见,真是人磨墨,而墨也磨人啊!其实,人的一生用不了几枚墨!

王世国著《书法解密》,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0 阅读:9

八公山人看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