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董其昌先有美名,后有骂名?

八公山人看文化 2024-12-23 04:42:43

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

王世国/文

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别号有思白、思翁、香光居士等等,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故人们又称他为“董华亭”。

比起明代中期的祝允明、文徵明、唐寅这几位风流才子,董其昌倒十分幸运。1589年他34岁时就考取了进士,被选拔为翰林院庶吉士,开始步入仕途。当时,礼部侍郎田一俊在公职上是董其昌的老师。年轻的董其昌任职的第二年,田一俊去世。董其昌竟自告奋勇,请假护送老师的棺柩回乡归葬。他餐风宿露,来回走了几千里路,这一义举使他名声大起,获得美名!

董其昌行书《松阴花片七言联句轴》

回到朝廷以后,1593年他被授予编修之职。当时,皇长子到他的封地做藩王,董其昌充任讲官。因某事董其昌屡次用眼光暗示皇长子,结果引起皇长子的恼怒,而被贬官为湖广副使。后来,他因病回朝,官复原职,督察湖广两省的学政,相当于今天的教育厅厅长。

1606年,由于董其昌秉公执政,不徇私情,得罪了一些有势力的家族。那些人怂恿青年学生数百人到他的公署前抗议示威,并放火烧毁了他办公的场所。在这种情况下,董其昌请求辞职以示抗议,可是皇帝不同意,命令军队整治。结果,董其昌由此背负上了骂名,他辞职还乡了。这是他仕途上的第二次风波。

董其昌《苏轼重九诗轴》

董其昌辞官闲居家乡五年,期间,次子董祖常因强抢陆家使女绿英,并导致受到董其昌责问的范昶暴病而亡,激起民愤,一些地方官吏(可能是山阴县令)趁机挑唆地方劣绅,收买无赖,煽动少数不明真相的人去焚烧了董宅,并扩大宣传,最终形成了 “民抄董宦” 事件。

对此次事件,董其昌后来在他致友人的书信中说:“僻居五年,炎凉万状,亦有小人当事。”“七、八月间,吾乡有一人,属山阴令中伤吾家。”他感叹地说:“盖正人君子,持论者众,骤然翻局,亦不得之数也。”他说:“弟自入籍以来,不买小民一亩田,不受投家投身之仆,与里人绝不交涉。”他曾入木三分地说:“我不是民抄,是士大夫阶层所为的士抄!”可谓一语中的。

董其昌行书《七绝诗轴 》

他闲居乡里的这段时间,朝廷曾先后任命他为山东副使、登来兵备、河南参政等官职,他都没有赴任。

1620年明光宗即位,他寻问过去的讲官董先生在哪里,于是召董其昌为太常少卿,掌管国子司业事。65岁的董其昌东山再起。天启二年(1622年),他又升任本寺卿,兼侍读学士。当时要编写《神宗实录》,董其昌奉命前往河南搜集各种资料。他广收博征,录成三百本;另外还采辑了关于国本、藩封、人才、风俗、河渠、食货、吏治、边防等方面的材料共四十卷。《神宗实录》书成后,受到好评,皇帝宣付史馆收藏。

董其昌行书《女萝绣石壁五言诗条幅》

第二年秋天,董其昌升迁为礼部右侍郎,协助管理詹事府事,很快又转任左侍郎,1625年,70岁的董其昌官至南京礼部尚书,从而成为明代书法家中官职最高的一位。明末,朝政腐败,党祸酷烈,董其昌想激流勇退。他屡次上疏请求辞职。最后加诏他为太子太保致仕,两年后董其昌这位83岁的老人就逝世了。

董其昌《五绝诗轴》

董其昌天才俊逸,少负盛名,性情和易,又精通禅理,萧闲吐纳,终日无俗语。他能书善画,又是精于鉴赏和品题的大师,故名扬海内外。

王世国著《书法解密》,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0 阅读:8

八公山人看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